三角韧带损伤是什么?三角韧带损伤怎么办?三角韧带损伤症状有哪些?

三角韧带是稳定踝关节内侧的主要韧带结构,它维持距骨在踝穴的正常解剖位置,阻止距骨外翻脱位;它的完整性对于足踝部负重及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三角韧带可分为深浅两层,均起于内踝。浅层跨越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包括胫舟韧带、胫弹簧韧带和胫跟韧带。三角韧带深层则仅跨越踝关节,包括胫距后韧带和胫距前韧带。三角韧带损伤即三角韧带的部分或完全撕裂。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单独急性的三角韧带损伤少见,常合并有外踝骨折以及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三角韧带慢性损伤在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通常继发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及胫后肌腱功能失效。三角韧带损伤的受伤机制为踝关节旋前或外翻损伤。踝关节扭伤后持续存在主观不稳定感及踝关节前内侧疼痛,此时需要考虑三角韧带损伤导致踝关节内侧不稳定。临床检查可发现踝关节内侧沟压痛、后足外翻及前足旋前,但由于胫后肌腱正常,提踵激活胫后肌腱可消除畸形。医生一般会建议做 X 线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和超声检查,以评估合并损伤及三角韧带损伤情况。注意合并损伤的治疗。单纯的急性部分撕裂者可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建议行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的三角韧带慢性损伤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重建韧带结构,恢复踝关节内侧稳定性。三角韧带损伤并发症有踝关节不稳、距骨软骨损伤、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尽早治疗,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康复训练是功能恢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术后需根据损伤类型制定康复计划。

概述

三角韧带是稳定踝关节内侧的主要韧带结构,它维持距骨在踝穴的正常解剖位置,阻止距骨外翻脱位;它的完整性对于足踝部负重及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三角韧带可分为深浅两层,均起于内踝。浅层跨越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包括胫舟韧带、胫弹簧韧带和胫跟韧带。三角韧带深层则仅跨越踝关节,包括胫距后韧带和胫距前韧带。

三角韧带损伤即三角韧带的部分或完全撕裂。

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单独急性的三角韧带损伤少见,常合并有外踝骨折以及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三角韧带慢性损伤在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通常继发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及胫后肌腱功能失效。

三角韧带损伤的受伤机制为踝关节旋前或外翻损伤。

踝关节扭伤后持续存在主观不稳定感及踝关节前内侧疼痛,此时需要考虑三角韧带损伤导致踝关节内侧不稳定。临床检查可发现踝关节内侧沟压痛、后足外翻及前足旋前,但由于胫后肌腱正常,提踵激活胫后肌腱可消除畸形。

医生一般会建议做 X 线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和超声检查,以评估合并损伤及三角韧带损伤情况。

注意合并损伤的治疗。单纯的急性部分撕裂者可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建议行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的三角韧带慢性损伤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重建韧带结构,恢复踝关节内侧稳定性。

三角韧带损伤并发症有踝关节不稳、距骨软骨损伤、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尽早治疗,有助于预防并发症。

康复训练是功能恢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术后需根据损伤类型制定康复计划。

症状

三角韧带损伤有哪些症状?

急性三角韧带损伤常有踝关节扭伤史,表现为:

内踝或全踝的疼痛。

局部软组织肿胀。

不同程度的淤血。

无法负重。

踝关节活动受限。

踝关节可能出现畸形。

慢性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通常有踝关节扭伤病史,主诉为踝关节有不稳定感觉,尤其是在不平整路面上行走或下坡时,踝关节前内侧疼痛,出现“打软腿”的表现。损伤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后足过度外翻、前足过度旋前的表现,当患者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此类畸形可被矫正。

三角韧带损伤并发症有哪些?

踝关节不稳:三角韧带是稳定踝关节内侧的主要韧带结构。踝关节扭伤后发展可为踝关节不稳定,机制是关节囊和韧带中的感受器损伤。

距骨软骨损伤:长期的三角韧带损伤使得内侧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减少,外侧关节面的压力增加,外侧关节面软骨容易损伤。

踝关节骨性关节炎:三角韧带具有防止距骨外翻倾斜以及维持内踝稳定的作用,三角韧带损伤会造成内侧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减少,而增加外侧关节面的压力,导致踝关节骨性关节炎。

病因

三角韧带损伤多由踝关节扭伤所致。单纯急性三角韧带损伤非常罕见,多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距骨骨软骨损伤或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损伤是怎么引起的?

三角韧带损伤常见于踝关节的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型、旋后-外旋型损伤。

旋前外展型损伤: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受外展力牵拉内踝,致三角韧带的撕裂,或致内踝撕脱性骨折。

旋前外旋型损伤: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受外旋应力,并在踝穴中冲击踝内侧结构,导致内踝及三角韧带损伤。

旋后外旋型损伤:足处于旋后位,距骨受外旋应力,并以踝穴内侧为轴向,冲击外踝并向后移位,暴力继续可致内踝撕脱性骨折或牵拉致三角韧带断裂。

就医

三角韧带损伤常发生在外伤后。尽早就诊、早期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是有益的。首次就诊时,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来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外伤后内踝或全踝的疼痛、局部肿胀、皮下瘀斑、踝关节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需怀疑三角韧带损伤,并前往骨科门诊就医。合并骨折等其他损伤时,尤其要尽快就诊、尽早处理。

就诊科室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三角韧带损伤?

X 线检查。由于单独的三角韧带损伤少见,多合并有踝关节骨折、下胫腓韧带复合体损伤、腓骨骨折等,X 线能很好地评估其他损伤。X 线片检查不能为三角韧带损伤诊断提供直接的依据。医生主要依据应力试验及应力位 X 线片,测量内侧间隙的大小来评估三角韧带是否损伤以及损伤程度。

CT 检查。可很好显示骨折移位情况,但对三角韧带等软组织显影不良,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

MRI 检查。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清楚地显示踝部韧带的损伤,明确韧带撕裂的部位和范围,有助于判断韧带究竟是松弛、撕裂、断裂或撕脱。

肌骨超声检查。正常韧带在图像上表现为中低回声条索,部分撕裂可见韧带肿胀、增厚以及局灶性的低回声甚或无回声;韧带完全撕裂出现断端增粗并回缩,动态的超声检查提示韧带张力消失,关节松弛。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受过外伤?什么时候受的伤?受伤时的情景怎么样?

疼痛的部位在哪里?现在感觉怎样?

在服用哪些药?以前有过手术或外伤史吗?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三角韧带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是否一定要治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手术医保能报销吗?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需要制动多久?康复训练怎么进行?

这个病有什么并发症?发生了并发症怎么治疗?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治疗

医生会根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病情,再决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非手术治疗

在排除合并损伤的基础上,急性三角韧带部分撕裂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通常预后良好;完全撕裂则存在争议。急性者依据 “排除合并损伤”的方式处理,减轻患肢肿胀,促进伤口愈合。康复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休息。减少关节负重,必要时支具制动。至少 1 个月。

加压包扎。可采用弹力绷带、石膏绷带、支具等。

冰敷。在损伤发生后立即进行,只要肿胀存在就应坚持进行。头 48 小时,应当间隔 20 分钟反复施加,每次持续 20 分钟。

抬高患肢。推荐在伤后 24 小时将患肢抬起,高过心脏。

NSAID(非甾体抗炎药)类药物。对不存在禁忌证的患者,使用 NSAID 类药物可减少疼痛和炎症反应。

康复训练。包括力量锻炼、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和运动专项训练。分阶段进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无痛的范围内进行,在随访过程中依据医生建议做出调整。

手术治疗

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对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是肯定的,但是否需要对三角韧带进行修复,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学者认为,对于三角韧带急性损伤,如果外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复位后关节对位和稳定性得以恢复,就无需手术修补三角韧带。但是如果踝关节骨折复位后仍残留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则需要手术探查和处理。另外,对于运动员等功能要求高,并需尽快获得康复患者,亦主张行手术修补。

另有学者认为,三角韧带修复后能更有效地稳定踝关节及减少关节软骨面的磨损;建议做三角韧带修复。

近年来,学界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三角韧带修复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目前临床针对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三角韧带损伤更倾向于手术修复。

针对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三角韧带断裂,手术指征主要包括:三角韧带深层断裂、三角韧带深层及浅层均断裂、踝穴内软组织嵌顿。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踝穴位 X 线片示内踝间隙,距骨向外侧脱位或半脱位;踝关节骨折复位固定后,外翻应力试验显示踝关节内侧不稳定,或内踝间隙较正常值增宽 1 毫米以上;X 线片及 CT 提示存在三角韧带起止点撕脱骨折。断端重叠缝合术主要用于修补三角韧带浅层的中间断裂。

经骨道缝线或钢丝修补术。采用克氏针在内踝后丘或(和)距骨三角韧带止点钻 2~3 个 2 毫米的孔,用 2 根钢丝或不吸收缝线穿过韧带和骨孔将断裂的韧带进行缝合。临床上目前已较少用。

带线锚钉缝合术。即用锚钉固定缝合韧带。因其明显优于传统术式(直接缝合、止点深埋等),且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软组织剥离程度和刺激的特点,有利于韧带修复,无需二次手术取出,故成为临床主要的韧带修补方法。

三角韧带重建术。即用其他组织来代替三角韧带行使功能,多使用跖肌腱或腓骨长肌腱进行三角韧带重建。一般适用于陈旧性的三角韧带损伤,也可以用于严重的急性三角损伤。缝合修补难以进行时也可考虑重建术。在国外开展的较多。

关节融合术。将关节软骨去除后依靠内固定让骨质愈合,原来可活动的关节就不复存在了。对于三角韧带严重损伤的终末期患者,距舟关节或三关节融合的疗效更加确切。

疾病发展和转归

尽早治疗,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对于运动员等对功能要求高并需尽快获得康复患者,需要尽早手术,以期恢复原有运动能力。

日常注意

无论是保守治疗亦或是手术治疗,康复计划都是必不可少的。三角韧带损伤患者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营养支持。除了保证每日热量摄入,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比例。

康复训练。需根据损伤类型和治疗选择制定康复计划。

保守治疗者休息(必要时支具制动)至少 1 个月。

对 Hintermann 分型 Ⅰ 型损伤,术后早期可开始踝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进行下肢肌肉力量训练并使用支具保护行走 6 周,患肢完全负重的时间取决于局部症状消除的时间。

物理治疗需持续至患者下肢肌力及本体感觉完全恢复。

对 Ⅱ 型及 Ⅲ 型损伤,术后使用石膏固定6周,而后开始负重及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包括力量锻炼、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和运动专项训练。

分阶段进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无痛的范围内进行,在随访过程中依据医生的建议做出调整。

预防

三角韧带损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伤暴力的机制和程度,预防重点在于避免足踝部的损伤及暴力伤害。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疾病

范科尼贫血是什么?范科尼贫血怎么办?范科尼贫血症状有哪些?

2023-7-22 16:44:50

药品

保和丸(水丸)的功效与作用-保和丸(水丸)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