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细菌性肾感染。通常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表现为肾脏内部的结构和功能遭到广泛性破坏。随着慢性炎症进展,可逐步出现脓肿和肉芽组织增生,以及纤维化瘢痕(疤痕)。
医学专家在 1916 年首次对该病进行了详细报告。此类患者相当罕见,仅占慢性肾盂肾炎总体的 0.6%,具体发病率不详。该病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都有可能发生,主要集中在 50~70 岁年龄段。绝大部分患者仅单侧肾脏受到感染,双肾同时感染者极其少见。
本病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泌尿道梗阻、结石、感染,脂代谢异常,局部淋巴管或血管梗阻和免疫功能紊乱等。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是本病最常见的病原菌。
本病分期如下:
Ⅰ 期(肾内期):病变开始于肾盂和肾盏,局限于肾脏内部(肾脏内的尿液会通过肾乳头的小孔流入肾盏,肾盏将尿液汇集后进入肾盂。肾盂是一个漏斗状的结构,终端逐渐变细通向输尿管)。
Ⅱ 期(肾周期):病变已穿透肾脏,侵犯肾脏周围的脂肪组织。
Ⅲ 期(肾旁期):病变弥漫于大部分或整个肾脏,并广泛波及肾脏周边的组织器官。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腰腹部疼痛并可触及肿块、血尿、脓尿、发烧、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本病一般需手术切除肾脏病变部分,术后以抗生素短期治疗。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清除感染,避免并发症风险。大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即可实现痊愈。
如果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感染可不断蔓延,形成多发性脓肿、肾脏完全失去功能、急性腹膜炎,症状严重甚至出现全身性中毒反应、休克和死亡。
切除一侧肾脏的患者虽然仅留一侧肾脏,但正常情况下足以应付体内的代谢需求。此后,应每年定期体检,重点关注自身的肾功能是否维持正常。
症状
腰腹部疼痛并可触及肿块、血尿、脓尿、发烧、寒战、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是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会引起哪些症状?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
腰腹部疼痛并可触及肿块:这是由于细菌感染侵犯肾脏,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脏肿大。
血尿、脓尿:此类泌尿道感染症状,在患者未经治疗前可长期存在。
发热、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因该病属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可引发全身性的感染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高热、休克(全身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的严重综合征,患者可表现为意识不清、血压下降等)。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必须及时诊治,若任其进展,将造成进一步的严重后果:
多发性脓肿
肾功能受损或丧失
急性腹膜炎
全身性的中毒反应
休克
病因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泌尿道梗阻、结石、感染,血脂代谢异常,局部淋巴管或血管梗阻和免疫功能紊乱。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可能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
泌尿道梗阻或结石:70% 的患者继发于鹿角形结石(肾脏管道有分叉,形似鹿角,故得此名)。
反复、长期的泌尿道感染。
脂代谢异常。
局部淋巴管或血管梗阻。
免疫功能紊乱。
哪些人容易发生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伴有如下不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女性: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发病,但更多见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 1∶2。
中老年人群:50~70 岁是患者最集中的年龄段。
伴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长期泌尿道梗阻。
反复发作的泌尿道感染。
在泌尿道手术或检查时发生损伤。
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发现腰腹部疼痛并可触及肿块,并伴有血尿、脓尿时,请及时就医。由于本病缺乏典型症状,只有去医院查明病因,才能制定有效的处置方案,以免病情继续恶化。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若重症感染者出现高热、意识模糊、休克,务必及时送医急救。
建议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血液及尿液检测、病理检测、微生物培养及影像学检查等鉴别病因、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最终得出确诊结果。
具体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触摸腹部、盆腔,查看是否存在肿块、疼痛或压痛,并观察全身是否还有其他异常。
血常规检查:检查患者是否发生贫血(血液中血红蛋白成分减少,患者可有皮肤黏膜苍白、乏力)或白细胞升高(白细胞负责对抗外来入侵,白细胞升高表示可能发生病原体感染)。
血生化检测:测定各项生化指标,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和炎症反应,以及肾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
尿液检查:鉴别是否存在血细胞、癌细胞或病原体感染,初步判断大致的病因。
尿液培养:进一步明确致病菌的具体类型,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有助于在抗生素治疗中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
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手段,观察腹腔和盆腔内的脏器是否发生异常,以及具体的病变范围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该检查可初步鉴别肾脏结构遭到破坏的严重程度、是否存在癌变迹象等。
穿刺抽取脓液进行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病情。由于该病患者有相当比例的尿液培养结果呈阴性,因此此项检查对最终确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病理活检:医生在切除病肾后,会取小部分组织交由病理科观察、评估患者的病变性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从何时开始出现症状的?
泌尿道结石病程有多久?
症状的严重程度如何?
在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减轻或加重?
以前曾是否发生类似情况?是否曾接受治疗?
是否还伴有其他疾病或异常情况?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此症状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症状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
是否还会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是否会影响生育?
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案?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方案?
日常生活和饮食应注意哪些方面?
治疗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一般需手术切除肾脏病变部分,术后以抗生素短期治疗。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清除感染、避免并发症风险。大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即可实现痊愈。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在医生手术切除病肾的基础上,使用抗生素,如哌拉西林、美洛西林。目的在于彻底清除感染,有利于患者更快康复。
手术治疗
部分肾脏或一侧肾脏切除术:目的是去除病变严重的部分肾脏或丧失功能的整个病肾,从而去除病原菌、避免感染继续蔓延、保护其他泌尿系统和腹腔内的组织器官、减少并发症风险。
疾病发展和转归
通过手术和抗生素治疗,大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即可实现痊愈。切除一侧肾脏的患者虽然仅留一侧肾脏,但正常情况下足以应付体内的代谢需求。此后,应每年定期体检,重点关注自身的肾功能是否维持正常。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血尿、脓尿和腰部疼痛等症状将长期持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感染将不断进展,逐步蔓延至周边器官,造成更大的损害。如果病原菌进入血液向全身散播,可引起脓毒血症等重症感染,具有致死风险。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手术患者术后应注意导尿管是否通畅。假如尿液中出现大量血液应即刻告知医生。出院后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保持尿道口清洁干燥。
复查: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可以在 1 个月后去医院复查。医生通过验血、验尿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感染是否彻底痊愈、肾脏功能是否正常。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仅为术后住院短期用药,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出院后感觉身体出现不适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饮食:
手术患者:术后需禁食,约 3 天后可给予流质饮食,约 1 周后逐步改为半流质和正常饮食。建议多吃水果和蔬菜,补充水分、维生素和纤维素,利于排便。
非手术患者:应严格限制含盐量,尽量避免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减少对泌尿系统的刺激。
运动:
手术患者:术后通常需要卧床休息约 3~7 天,随后可以开始在床上活动肢体或下床在小范围内走动,并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但在短期内注意不要大幅度蹲下、跳跃,更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
非手术患者: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宜参加高强度的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推荐每周锻炼 5~7 天,每次散步或慢跑 30 分钟,在此基础上患者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运动量。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包括:
每天应确保饮食中的水分总量达到 2~2.5 升。
严格限制食物的盐含量。
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如含糖碳酸饮料、油炸食品等。
不要滥用钙片,除非医生认为需要补钙,否则容易引发泌尿道结石。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上厕所前、后都要洗手。
勤洗澡、勤换内裤,保持尿道口周围清洁。
上完厕所,正确的擦拭方式是从前往后擦,避免肛肠部位的病原菌向前侵犯。
泌尿生殖系统一旦发生感染务必及时就医,切勿讳疾忌医而导致病情加重。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预防或降低发病风险:
戒烟、限酒:吸烟、酗酒都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并对全身脏器造成伤害。所以要拒绝吸烟、避免吸入二手烟的烟雾。每日饮酒不要超标(不超过 300 毫升啤酒、100 毫升红酒或 30 毫升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