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是指人体的泌尿生殖系统由于放线菌感染,所引发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感染部位可形成互相连通的多发性脓肿。随着慢性炎症反应的进展,逐步出现肉芽组织增生和纤维化瘢痕(疤痕)。
早在 19 世纪下半叶,已有放线菌病患者的报告,但总体而言相当罕见。其中颈面部放线菌病患者相对最多见,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居第二。本病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都有可能发生,目前没有具体发病率数据。
本病的主要原因,是防线菌在泌尿生殖系统的原有损伤基础上造成感染。本病主要危险因素是长期使用宫内节育器(放置在子宫腔的节育工具)、泌尿生殖系统存在损伤或长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
本病主要症状是下腹部触及肿块、腹部和(或)盆腔疼痛、体重减轻、泌尿生殖道出血或排出分泌物。
本病一般以抗生素治疗为基础,联合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清除感染、缓解病情。降低死亡风险。首选大剂量抗生素短期冲击治疗,随后长期口服抗生素直至痊愈。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排出脓液,或切除病变严重的坏死组织。
如果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感染部位可能发生穿孔,引发急性腹膜炎;还可能蔓延至周围其他泌尿生殖器官或肠道,对生育功能造成损害。重症感染者还会出现全身性的中毒反应,甚至导致休克(全身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的严重综合征,患者可表现为意识不清、血压下降等),并有致死风险。
通过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治愈。只是本病抗生素治疗时间远远超出一般的泌尿生殖道感染。
症状
本病的最常见症状是下腹部触及肿块、腹部和(或)盆腔疼痛、泌尿生殖道出血或排出分泌物。随着病情进展,感染部位可能发生穿孔,引发急性腹膜炎。重症感染还会造成全身性的中毒反应,甚至导致休克,并有致死风险。
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会引起哪些症状?
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患者一般没有特异性症状,常见症状包括:
盆腔肿块:表现为在下腹部摸到肿块,但很少有感染常见的发热症状,易被误认为是盆腔部位的恶性肿瘤。
腹部和(或)盆腔疼痛。
泌尿生殖道出血或排出分泌物。
体重变化:部分患者体重可明显减轻。
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必须及时诊治,若任其进展,将造成进一步的严重后果:
急性腹膜炎
破坏其他泌尿生殖器官或肠道的结构和功能
全身性的中毒反应
休克
病因
因人体免疫力降低而发生的放线菌机会性感染(在人免疫力下降等特定条件下,致病力较低的病原体引发的感染)。
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放线菌放毒力较低,需要在原有损伤或感染的基础上,才能穿过人体组织表面的黏膜屏障形成感染。故常见病因如下:
女性使用宫内节育器:是最常见病因。
感染蔓延:其他部位的放线菌感染通过穿孔或瘘管蔓延而来。
肛门处的放线菌可蔓延至泌尿生殖道开口位置。
哪些人容易发生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
伴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
长期使用宫内节育器:超过 5 年。
泌尿生殖系统存在损伤或长期感染:
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或性病感染;
进行各种妇科或泌尿外科手术;
泌尿生殖系统发生癌症。
免疫功能低下:如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治疗。
口交:由于放线菌很可能寄生于口腔中,因而此类性行为有可能导致病菌传播。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由于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缺乏典型症状,并且与恶性肿瘤类似,须去医院查明病因,才能制定有效的处置方案,以免病情继续恶化。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下腹部可触及肿块
腹部和(或)盆腔疼痛
泌尿生殖道出血或排出分泌物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若重症感染者出现意识模糊、休克,务必及时送医急救。
建议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
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血液及尿液检测、病理检测、微生物培养及影像学检查等鉴别病因、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最终得出确诊结果。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触摸腹部、盆腔是否存在肿块、疼痛或压痛,并观察全身是否还有其他异常。有助于初步判断疾病。
血常规:检查是否存在贫血及白细胞升高(白细胞负责对抗外来入侵,白细胞升高表示可能存在感染人体组织的微生物——病原体感染)。
血生化检测:测定各项生化指标,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尿液检查:鉴别是否存在红细胞、白细胞、肿瘤细胞或病原体感染,有助于初步判断大致病因。
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 等手段,观察腹腔和盆腔内的脏器是否发生异常,及其具体的病变位置和范围。初步鉴别盆腔内的肿块是何种性质的病变、对所在器官和周边组织造成的破坏情况如何、是否呈现癌变迹象。
组织或脓液微生物培养:可明确具体的病原体类型。
内镜检查:医生所用的内镜是一根纤细的导管,顶端带有光源和摄像头,插入人体的病变部位可以直接观察病灶的具体情况,并可取小部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
病理活检:观察、分析病变组织或脓液,判断具体病因和病变性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从何时开始出现症状的?
症状的严重程度如何?
在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减轻或加重?
是否曾发生类似情况?是否曾接受治疗?
是否还伴有其他疾病或异常情况?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此症状可能是何种原因引起的?
症状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
是否还会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是否会影响生育?
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案?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方案?
日常生活和饮食应注意哪些方面?
治疗
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一般以抗生素治疗为基础,联合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清除感染、缓解病情、降低死亡风险。
药物治疗
抗生素:是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治疗的基础。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
手术治疗
取出宫内节育器:目的是彻底去除病因。适用于由宫内节育器引发感染的女性患者。
脓肿部位切开引流:目的是尽快排出其中的脓液。
切除坏死组织手术:目的是去除病变严重的坏死组织、解除梗阻、减少并发症风险,有利于患者更快康复。
疾病发展和转归
泌尿生殖系放线菌病需要尽早接受治疗,否则感染会不断蔓延,对泌尿生殖系统形成更大的破坏。重症感染者甚至可能发生休克、死亡。
通过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实现治愈。只是抗生素治疗时间远远超出一般的泌尿生殖道感染。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出院后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保持全身清洁、干爽。
用药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医嘱,每天坚持足量服药,不要漏服,更不要擅自减量用药。在长期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不良反应,假如出现皮疹、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肠胃不适,应及时去医院复诊,以便于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复查: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应每 2~3 个月复查一次。医生将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体内的感染和病变是否继续好转。
饮食:患者术后需禁食,约 3 天后可给予流质饮食,约 1 周后逐步改为半流质和正常饮食。建议多吃水果和蔬菜,补充水分、维生素和纤维素,利于排便。同时,也要注意补充足够的热量和优质蛋白质,如鸡蛋、豆类、鱼类、瘦肉等。
运动:患者术后通常需要卧床休息约 3~7 天,随后可以开始在床上活动肢体或下床在小范围内走动,并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但在短期内注意不要大幅度蹲下、跳跃,更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包括:
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女性应定期检查,及早发现体内异常情况。
泌尿生殖系统一旦发生感染务必及时就医,切勿因讳疾忌医而导致病菌蔓延。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上厕所前、后都要洗手。
勤洗澡、勤换内裤,保持尿道口或阴道口周围清洁。
上完厕所,正确的擦拭方式是从前往后擦,避免肛肠部位的病原菌向前侵犯。
HIV 感染者必须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确保病毒处于持续抑制状态。
必须遵医嘱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