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是什么?遗尿怎么办?遗尿症状有哪些?

遗尿俗称“尿床”,在儿童中属于常见问题,一般指在已经达到可自主控制排尿的年龄(大于或等于 5 岁)之后,在夜间进入睡眠时,仍然会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每个月 1~3 次及以上),这种情况被称之为遗尿。遗尿发病率会随年龄增加而降低,5~6 岁儿童的遗尿发病率为 12%~22%。原发性遗尿病因是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遗传、生理发育和心理等因素。继发性遗尿病因是器质性病变,如隐性脊柱裂,泌尿系统畸形、感染、结石等。危险因素为长期不良的排尿习惯、日常睡眠过深、心理障碍等。遗尿可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多数患者在幼儿时发生遗尿,而且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除了夜间睡眠时尿床外,还常伴随其他症状,如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等。部分病情严重的,在白天睡眠时也可能会发生遗尿。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治疗的关键点在于要依据病因选择治疗方法。治疗难点在于家长的配合,须正确认识遗尿的病因,避免一味指责患儿,应鼓励其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长期遗尿可能会导致患儿阴部和臀部出现皮疹,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者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心理障碍。小儿遗尿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睡眠情况、发育情况以及遗传等。有研究表明,遗尿对患儿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能导致患儿不喜与人交流、孤僻、自卑等情况的发生。

概述

遗尿俗称“尿床”,在儿童中属于常见问题,一般指在已经达到可自主控制排尿的年龄(大于或等于 5 岁)之后,在夜间进入睡眠时,仍然会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每个月 1~3 次及以上),这种情况被称之为遗尿。

遗尿发病率会随年龄增加而降低,5~6 岁儿童的遗尿发病率为 12%~22%。

原发性遗尿病因是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遗传、生理发育和心理等因素。继发性遗尿病因是器质性病变,如隐性脊柱裂,泌尿系统畸形、感染、结石等。危险因素为长期不良的排尿习惯、日常睡眠过深、心理障碍等。

遗尿可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

多数患者在幼儿时发生遗尿,而且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除了夜间睡眠时尿床外,还常伴随其他症状,如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等。部分病情严重的,在白天睡眠时也可能会发生遗尿。

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治疗的关键点在于要依据病因选择治疗方法。治疗难点在于家长的配合,须正确认识遗尿的病因,避免一味指责患儿,应鼓励其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

长期遗尿可能会导致患儿阴部和臀部出现皮疹,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者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心理障碍。

小儿遗尿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睡眠情况、发育情况以及遗传等。有研究表明,遗尿对患儿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能导致患儿不喜与人交流、孤僻、自卑等情况的发生。

症状

患儿在夜间睡眠时出现不受控制的尿床,是遗尿患者最主要的症状。部分较为严重的患者,白天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细流等症状。

遗尿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遗尿的常见症状包括:

夜间睡眠时尿床:这是遗尿的主要症状。患者在夜间睡眠时,由于睡眠过深,俗称“睡得太死”,容易发生不受控制地排尿,直到尿湿或者醒后才发觉。

尿频:正常人白天排尿 4~6 次,超过 4~6 次则为尿频。

尿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或排尿时有急迫感,感觉控制不住要尿出来了。

排尿困难:排尿费力且有排不尽的感觉。

尿细流:尿意频繁,但每次排尿量不多。

遗尿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如下:

心理障碍。

阴部、臀部皮疹。

病因

原发性遗尿病因与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遗传、生理发育和心理等因素有关。继发性遗尿的主要病因是器质性病变,如隐性脊柱裂,泌尿系统畸形、感染、结石等。

遗尿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在患者进入睡眠后,抗利尿激素不足,不能抑制排尿中枢排尿。

遗传因素:这是出现原发性遗尿症状最常见的原因,家中有曾经的遗尿患者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

生理因素:若患者睡眠过沉,俗称“睡得死”,则夜间不容易觉醒,同时夜间多尿,则有可能导致遗尿。

心理因素:如突然换到新环境中不适应,或长期焦虑不安等,也会引发遗尿。

不良排尿习惯:若患者有经常憋尿等不良习惯,也可导致遗尿。

器质性病变:若患者存在隐形脊柱裂,泌尿系畸形、感染、结石等疾病时,可导致泌尿系统的异常,引发遗尿。

哪些人容易造成遗尿?

有憋尿习惯的儿童。

睡眠过深的人群。

心理压力过大的儿童:由于偶然一次尿床可能会引发父母呵斥,导致幼儿心理压力过大,也有可能会引发本病。

有家族遗传史: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曾患本病,则家中儿童患原发性遗尿的几率就会较大。

患有隐性脊柱裂,泌尿系畸形、感染、结石等疾病的人群,继发性遗尿的发病率较平常人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5 岁以上的人群经常出现尿床现象。

家族中有本病史,且儿童常有尿床现象发生。

白天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等症状。

患儿心理极度不稳定,有自暴自弃的倾向。

建议就诊科室

泌尿科

肾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遗尿?

当医生怀疑是遗尿时,将通过脊柱发育临床检查、尿常规检查、超声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脊柱发育临床检查:通过检查脊柱的形状及发育情况,检查是否存在隐性脊柱裂等器质性病变,从而判断是否因此类原因而导致遗尿。

尿常规检查:诊断是否患有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等,进一步明确遗尿发生的病因。

超声检查:判断是否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膀胱体积异常等情况,从而明确病因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有尿床症状的?

家里别的人有没有这个病史?

最近心理压力是不是过大?

有感觉疼痛吗?哪里感觉痛?

年龄多大了?家里有遗传病史吗?

平时能正常上厕所吗?

平时睡觉有没有什么不好的习惯? 比如会不会憋尿?

有没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和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症状多久可以消失?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治疗费用高吗?在不在医保范畴内?

治疗后会复发吗?对我的肾功能会有影响吗?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有什么并发症吗?

我在家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有什么不能做的?

怎么做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饮食上,我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治疗

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发展以及严重程度,可以采用不同的辅助疗法。

药物治疗

去氨加压素:这是目前治疗遗尿的首选用药,可用来减少尿液排出,减少尿频和夜尿的症状,治疗效果较好。

抗胆碱能药物:如颠茄片、溴丙胺太林片等。可以增加膀胱容量,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若患者存在输尿管结石的情况,可服用来减轻输尿管结石引发的疼痛。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塞平片、盐酸阿米替林片等。用来缓解遗尿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焦虑、抑郁等情况,通常在前两种药物无效时使用。

手术治疗

尿失禁手术:可以通过使局部松弛的肌肉能够正常收缩,进而迅速缓解症状。

其他治疗方法

生物反馈治疗:用生理盐水注入膀胱并关注膀胱内压力变化,当出现无抑制地膀胱收缩时,让患儿自主收缩盆底肌。如此进行反复训练,目的是为了教会患儿如何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控制排尿。

经皮神经电刺激:通过电刺激疗法,减少膀胱的频繁收缩,从而缓解症状。适用于膀胱过度活动的遗尿患者。

行为疗法:引导患者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提高患儿控制排尿的能力。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遗尿症状可能加重,甚至出现尿频、尿急和无法憋尿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严重者可导致精神状态不稳定,危害心理健康,无法进行正常生活。

经过正规治疗,并且积极开导患者心理后,多数遗尿患者可治愈。即使复发,二次巩固治疗效果也很好,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如果患者进行了尿失禁手术,要注意维持手术部位的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必要时可用医用酒精或碘酒进行消毒。

定期复查:药物治疗期间,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 3 个月一次,主要复查尿常规、脊柱和腹部的触诊检查、超声检查等。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可能会有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干或烦躁时,一般能忍受,若不良反应无法忍受时,请及时就医。

饮食:晚餐要以清淡为主,即少油、少糖、少盐、不辛辣的食物。不吃玉米等利尿作用明显的食物,避免加重遗尿现象。白天应多饮水,保证体内所需水分,但要注意睡眠前 2~3 小时不要再喝水。

运动:养成良好作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晚餐之后不要进行剧烈活动,如篮球、足球等。

其他:患者应养成良好排尿习惯,如勤排尿、不要憋尿等。

预防

具体预防方式如下:

排尿习惯不良的儿童:督促幼儿养成正确的排尿习惯,如多饮水,勤排尿,不要憋尿等。

睡眠过深的人群: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来缓解睡眠过深的情况。严重时可及时就医治疗。

心理压力过大的儿童:如果患儿尿床,家长不要呵斥,而要及时开解幼儿心理,避免造成幼儿的心理负担。

对于有该遗传病史的家庭,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幼儿的排尿问题,要格外注意,养成勤饮水、多排尿、不憋尿等习惯,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早就诊。

患有某些器质性病变的人群: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若出现遗尿、尿频、尿急等现象,要立即就医。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碘酊的功效与作用-碘酊说明书

2023-8-3 2:17:57

疾病

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什么?二尖瓣关闭不全怎么办?二尖瓣关闭不全症状有哪些?

2023-7-22 16: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