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先兆流产(Threatened Miscarriage)是指妊娠 28 周内,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并伴有阵发性腹痛[1]。根据中国各地临床研究的统计分析显示,妊娠期妇女先兆流产发生率高达 25%~40%[2]。经休息和治疗后绝大多数的症状会消失,可继续妊娠。但其中有 15%~20% 的妇女病情并未能得到缓解[3],将继续进展至自然流产的后续阶段,直至排出胎儿和相关组织,终止此次妊娠[1]。
自然流产的主要病因包括胚胎因素,如染色体异常;疾病因素,如慢性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病和生殖系统病变;内分泌因素,如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和重度糖尿病;外界刺激因素,如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精神压力或身体创伤;以及病原体感染[1][3]。
临床相关风险包括年龄上升、孕次增加、既往反复流产史、肥胖、生殖系统感染、妊娠期间过于劳累或激动、接触各种有害物质[1][2]。
先兆流产的典型症状是阴道流血和腹痛[1]。自然流产的起始阶段就是“先兆流产”,此时会有少量阴道出血,并伴有阵发性腹痛,经休息和及时治疗后症状可消失,继续妊娠。少部分患者出血量增加,腹痛加剧,则可能无法避免最终流产的结局,胎儿和相关组织将被排出体外[1]。
如果女性在妊娠期间发生少量阴道出血,就应该及时前往医院接受检查和诊治[1][4]。临床医生基于患者的病史、体征,以及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结果,即可得出诊断结论,并初步判断先兆流产的诱发因素[1]。
临床医生会根据孕妇先兆流产的具体病因,实施相应的处置方案。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使用孕激素,进行保胎治疗。若阴道流血停止且胎儿存活,则可继续妊娠;若病情不断进展,无法挽回,则应及时终止妊娠,尽可能使胚胎和胎盘组织完全排出,减少并发症风险[1]。
患者应遵医嘱用药,积极保胎;对于少部分最终流产的妇女,家人应安抚其情绪,以利于尽快恢复健康[1]。
先兆流产的诱因非常复杂,有些先天因素难以预防。在妊娠期间,尽可能维持身、心健康,避免外界刺激和感染或许有助于降低流产风险[1][2]。
症状
先兆流产有哪些临床特征?
先兆流产可分为[4]早期先兆流产:12 周之前;晚期先兆流产:13 周~28 周[4]。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阴道流血和腹痛[1]。
首先阴道有少量出血,一般是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
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先兆流产将如何进展?
自然流产的起始阶段就是“先兆流产”,总体上有 2 种可能的临床结局:继续妊娠和妊娠终止[1]。
大多数先兆流产者经休息和及时治疗后症状消失,可继续妊娠;
少部分患者的症状不断进展,出血增多,疼痛加剧,则可能无法避免最终流产的结局。
病因
先兆流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自然流产的主要病因包括胚胎因素、内分泌因素、外界刺激因素以及病原体感染[1][3]。
胚胎因素
胚胎染色体异常在早期流产中最为常见,约占 50%~60%;在中期流产中约占 1/3;在晚期流产中仅占 5%。
疾病因素
伴有各种慢性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是严重贫血。
免疫功能紊乱,例如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可产生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或是在某些情况下,母体可产生抗体攻击胎儿。
生殖系统器官畸形或功能异常,主要是伴有各种类型的子宫病变。
感染因素
TORCH 感染(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虽然对孕妇本身的损伤并不大,但很可能引发先兆流产。
解脲脲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在孕妇免疫功能减弱时,会形成感染,并侵袭子宫内膜,导致先兆流产风险大幅上升。
内分泌因素
黄体功能不全,分泌孕激素不足;
严重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甲状腺功能亢进;
未得到控制的重度糖尿病。
外界刺激因素
外界因素对孕妇身、心造成严重创伤或刺激;
不良生活习惯对孕妇或胎儿的伤害;
居住或工作的环境中有高浓度的污染物质。
先兆流产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临床与先兆流产具有相关性的风险因素包括[1][2]:
年龄:年龄越大,流产风险越高;
孕次:孕次增加,子宫功能衰退;
既往反复自然流产史;
肥胖或超重;
生殖系统存在病原体感染;
妊娠期间过于劳累,精神过于紧张或情绪剧烈波动;
大量吸烟、酗酒、大量饮用咖啡或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吸毒;
工作场所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或较强的放射线。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女性在妊娠期间发生少量阴道出血或腹痛,就应该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免病情继续进展,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1][4]。
就诊科室
产科
医生如何诊断先兆流产?
临床医生基于患者的病史、体征,以及产科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观察结果,即可得出诊断结论,并初步判断先兆流产的诱发因素[1]。
首先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并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妊娠状况[1]。
全身体检:观察全身体征是否存在异常。
妇科检查:明确流产的进展阶段。
实验室检测[1]:
妊娠试验——判断是否妊娠;连续测定血液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预测保胎治疗的结果。
激素测定——测定血液中孕激素的水平,有助于判断妊娠结果。
感染情况——
白细胞水平和 C 反应蛋白;
阴道分泌物中是否有病原体;
血液中是否存在针对的相关病原体的抗体。
影像学检查[1]:
B 超——疑似先兆流产者,确定胚胎是否仍然存活,并制定临床处置方案。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多久没有来月经?
怀孕早期是否出现妊娠反应?
怀孕多久之后出现阴道流血?
阴道是持续出血还是间歇性出血?
每次出血的量有多少?
除了阴道出血之外,还出现过什么异常现象?
是否伴有阵发性腹痛或阴道有异常物体排出?
妊娠期间是否发生过感染?感染是否接受过治疗?
是否伴有慢性基础疾病?基础疾病是否接受过治疗?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阴道出血或腹痛?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是否会自行好转?还是会越来越严重?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或处置?
胎儿能否保住?
今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临床医生会根据孕妇先兆流产的具体病因,实施相应的处置方案。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使用孕激素,进行保胎治疗。若阴道流血停止且胎儿存活,则可继续妊娠;若病情不断进展,无法挽回,则应及时终止妊娠,尽可能使胚胎和胎盘组织完全排出,减少并发症风险[1]。
如何治疗先兆流产?
孕激素治疗[1][4]
早期先兆流产:
医生一般首选口服用药,例如地屈孕酮;也可采用肌内注射黄体酮;或阴道用黄体酮,例如微粒化黄体酮或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
当临床症状改善直至消失,B 超检查提示胚胎存活,可继续用药 1~2 周后停药或持续用药至孕 8~10 周。若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加重、B 超检查提示难免流产,应停药并终止妊娠。
晚期先兆流产:
口服、肌注或阴道局部使用黄体酮治疗;
先兆流产的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 1~2 周,有晚期复发性流产病史的孕妇应继续用药至孕 28 周。
若病情不断进展,无法挽回,则应及时终止妊娠,尽可能使胚胎和胎盘组织完全排出[1]:
早期流产应及时行清宫术,并将样本交由病理科检查。
晚期流产可用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并检查胎儿及胎盘组织是否完全排出,必要时需施行刮宫,彻底清除子宫内的残留组织,并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特殊患者的治疗
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小剂量甲状腺片[1]。
发生感染者——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类型,开展相应的抗感染治疗[5]。
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并对日常饮食进行适当调整[5]。
日常注意
患者应遵医嘱用药,积极保胎;对于少部分最终流产的妇女,家人应安抚其情绪,以利于尽快恢复健康[1]。
保胎期间,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避免性生活,避免任何外界刺激。
注意健康饮食,控制盐、糖、脂类的摄入量,避免摄入大量的脂肪和糖类。
根据医生的指导用药,补充适量的维生素补剂,不要随意服用营养品和保健品。
若最终无法实现保胎,家人应重视产妇的情绪波动,配合安抚其情绪。
在身体康复过程中,若发现产妇有任何身体或心理的异常状况,都要及时就诊、咨询。
预防
诱发先兆流产的病因非常复杂,有些先天因素难以预防。在妊娠期间,尽可能维持身、心健康,避免外界刺激和感染或许有助于降低流产风险[1][2]。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尽可能确保妊娠期间的总体健康状况。
传染病高发季节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病原体感染。
在获悉怀孕之后,应该及时调整生活和工作节奏,避免过于劳累,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改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健康饮食,戒烟戒酒。
如果工作场所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或较高强度的放射线,应调整工作岗位,以免对胎儿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