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念:肝性脑病是急、慢性重症肝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当肝脏的正常结构或功能发生严重损害,无法清除体内毒素,并在脑部逐渐积聚,就会形成肝性脑病,引起患者的行为、情绪、言语、睡眠或行动方式发生异常变化。
发病率和生存率:我国肝硬化患者伴发肝性脑病的比例从 10%~50% 不等。接受过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TIPS) 治疗的患者,术后肝性脑病的总体发生率为 25%~45%。肝性脑病是重症慢性肝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 年生存率低于 50%,3 年生存率低于 25%。
危险因素:消化道出血、感染、代谢紊乱、服用镇静类药物等是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症状和表现: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差异极大。轻微型肝性脑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肝硬化相关肝性脑病的症状呈现连续进展的趋势,患者的语言、行为、精神状态不断恶化;急性肝功能衰竭相关肝性脑病可迅速发病并陷入昏迷,甚至死亡;门静脉-体循环分流相关肝性脑病的肝组织结构正常,以神经、精神异常为主要特征。
就诊建议:如果慢性肝病患者发生精神、性格、行为异常,必须在复诊时及早告知医生或尽快去医院就诊。早期识别、及时治疗非常关键,可以降低死亡风险。
治疗措施:临床医生多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去除病因、减少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合理的营养支持,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施行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加强疾病管理,改善饮食习惯。
预防方法:慢性肝病患者必须定期复诊。尤其是家属,留意关注患者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症状
肝性脑病有哪些症状?
不同肝性脑病患者的症状差异较大。轻微型肝性脑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只有通过神经心理测试才能发现异常。
肝硬化相关肝性脑病:
慢性、反复发作的性格与行为的改变;
言语不清,动作缓慢甚至木僵(经常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昏迷;
常伴有扑翼样震颤:手臂不由自主地摇晃。
急性肝功能衰竭相关肝性脑病:
多无明显诱因,常在起病数日内由轻度的意识错乱迅速陷入深度昏迷,甚至死亡;
并伴有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如黄疸(皮肤黄染、眼白发黄)、出血等,以及脑水肿和颅内高压。
门静脉-体循环分流相关肝性脑病:
无明显肝功能障碍,肝组织结构正常;
以神经、精神异常为主要特征。
病因
肝性脑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清除血液中的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或肝硬化患者而言,意味着肝脏的正常结构、功能发生了严重损害,无法有效清除血液内的毒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中的毒素可能会进入大脑,并逐渐积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导致行为异常。
肝性脑病的主要病因包括:
造成严重肝功能障碍的肝脏疾病:
慢性乙肝;
摄入具有肝毒性的物质:如酗酒、服用某些化学药物;
自身免疫性肝病。
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异常,造成代谢紊乱。
尿素循环障碍:血氨升高,肝组织正常。
肝性脑病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迄今还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氨中毒可能是最重要的作用途径,其他多种感染和炎症因素相互作用,促使肝性脑病症状的不断进展。
诱发肝性脑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消化道出血;
感染:尤其是自发性腹膜炎、尿路感染及肺部感染;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例如脱水、低钾血症、低钠血症;
肾功能衰竭;
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过高;
便秘;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使用安眠药等镇静类药物。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慢性肝病患者发生肝性脑病迹象,必须在复诊时及早告知医生,或尽快去医院就诊。
家人、朋友或患者自己感到精神、性格、行为有异常;
同时可伴有慢性肝病的病情继续恶化,肝功能障碍更为严重。
如果肝性脑病急性发作,需立即送医急救。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肝病科
消化科
医生如何诊断肝性脑病?
首先,医生会详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以下检查指标,综合分析后确诊。
实验室验检
血氨水平:初步判定肝性脑病的指标。
评估感染和炎症程度:白细胞计数、血沉和 C 反应蛋白。
检查肝肾功能。
神经心理学测试
传统纸、笔测试:按照顺序连接随机排列的数字;在表格中填写数字相对应的符号。
可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检查内容包括即时记忆、延迟记忆、注意力、视觉空间能力和语言能力。
影像学检查
头颅 CT 和磁共振成像(MRI),评估是否发生脑部病变。
腹部 CT 或 MRI,有助于诊断肝硬化及门静脉-体循环分流情况。
脑电图
不推荐用于诊断早期肝性脑病。
只有在严重肝性脑病中才能检出异常。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不定时发作?
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如何?能否具体描述?
慢性肝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是否按照医生的处方定时用药?
除了慢性肝病,还伴有哪些疾病?
是否抽烟、喝酒?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造成的肝性脑病?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目前肝性脑病进展到什么程度?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针对目前的病情,可以达到怎样的治疗效果?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后是否可以正常生活?能否正常说话或行动?
治疗
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是关键,可以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医生往往会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包括去除病因、减少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合理的营养支持,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施行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如何治疗肝性脑病?
去除病因
其他部位的感染:医生会尽早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消化道出血:医生一般会选择药物、内镜或血管介入等方法尽快止血。
电解质紊乱:医生会要求患者暂停服用利尿剂,并适当补充液体及白蛋白。
便秘: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通便药物。
服用镇静剂: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考虑暂停或减少药物剂量。若必须服用此类药物,控制病情,医生会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告知相关利弊。
肝性脑病常用的治疗药物
乳果糖:医生一般会优先选择的治疗肝性脑病的药物,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可长期用于治疗肝性脑病。它不会被肠道吸收,能酸化肠道,促进排便,减少氨的吸收。
拉克替醇:疗效与乳果糖相当。
肠道非吸收型抗生素:利福昔明-α晶型,肠道几乎不吸收,可广谱、强效地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
门冬氨酸-鸟氨酸、益生菌可有助于降低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氨水平。
营养支持
肝性脑病患者首选肠内营养。
合理补充营养和热量,有助于改善症状。
日常注意
肝性脑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加强疾病管理,改善饮食习惯。
遵医嘱用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尽可能控制各项指标恢复至正常范围。
改善饮食习惯:减少肉类食物,增加乳制品和水果、蔬菜,少食多餐。
预防
慢性肝病患者应定期复诊,并关注精神状态和行为模式的变化。
定期复诊:及早发现肝功能、血氨水平的变化情况。
调整生活习惯:戒酒戒烟,避免高蛋白饮食,增加水果和蔬菜。
日常应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早发现,早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