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梗死是什么?基底节梗死怎么办?基底节梗死症状有哪些?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局限性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概述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局限性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

脑卒中已成为中国居民排名第一位的死亡原因,男性多于女性,分别为 212/10 万和 170/10 万;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南方;脑梗死患者在 1 个月内的死亡率为 3.3%~5.2%,3 个月内死亡率为 9.0%~9.9%。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或血栓形成,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核心环节。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源性因素等。

一般在安静状态或睡眠中起病,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少数可有头痛、头晕及肢体无力等。发病时可能出现血压明显升高、头痛、头晕、呕吐、肢体活动不灵,感觉减退、意识障碍等[2]。

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

基底节梗死是老年患者脑梗死常见的部位,患者多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脑梗死病灶形成及周围脑组织水肿可对脑实质产生刺激,导致其他伴随症状。

脑梗死是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病,大部分患者会遗留后遗症,患者的年龄、梗死的病因、基底节梗死的范围和部位、是否及时就医处理等都与恢复情况有密切关系[3]。

症状

基底节梗死根据梗死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症状,可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等。

基底节梗死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基底节是脑梗死的常见部位,表现因梗死范围及具体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别,具体症状如下。

壳核梗死。累及内囊时可引起偏瘫,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感觉障碍、视野缺损等,还可能表现为失语。梗死范围大者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梗死范围小者可表现为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

丘脑梗死。

一侧感觉障碍,可以表现为对肌肉、关节的运动、位置等感知差,痛、温觉变弱,可伴有一侧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有时可出现失语,或者体象障碍(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空间位置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障碍)及偏侧忽视(忽视一侧的人或事物)。

还可能出现精神障碍,表现为情感淡漠、视幻觉及情绪低落等,或者言语缓慢不清、重复言语、发音困难、复述差但朗读正常、记忆力减退、计算力下降、情感障碍、人格改变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处于某一静态位置时会发生肢体细抖动)、四肢协调性差等。

病因

基底节梗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糖尿病。

血脂异常。

心脏疾病(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心脏黏液瘤)。

肿瘤栓子。

脑动脉炎。

哪些人容易患基底节出血?

高血压患者。

有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患者。

糖尿病患者。

患自身免疫病。

有心脏病史。

就医

在安静状态或睡醒后,出现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等,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头痛。

头晕。

一侧运动功能障碍。

一侧感觉障碍。

言语不畅。

协调能力变差。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失语。

意识障碍。

癫痫发作。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基底节梗死?

在了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基础上,医生会结合颅脑磁共振成像(MRI)、颅脑 CT 血管造影(CTA)、数字化剪影血管造影术(DSA)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通常要进行的检查如下。

颅脑 CT:鉴别是否有脑出血。

颅脑 MRI:明确病灶性质,判定血肿周围水肿情况。

必要时进行脑血管造影。

神经和体格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从发病到就诊多长时间了?

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

发病前是否肢体不灵,感觉异常?

病情是否有加重或缓解?

是否在其他医院就诊?做过什么检查?

曾经是否有过类似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需要进行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能否治愈?生存率有多大?

是否会留有后遗症?

是否需要复查?多长时间复查一次?

康复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对于基底节梗死,医生会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

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脱水降颅压。严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是急性重症脑梗死常见的并发症,一般会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每 6~8 小时一次。

调控血压。血压 >200/110mmHg 时适当降压。准备溶栓者,血压一般要控制在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 <100mmHg。

控制血糖。

调节血脂。

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治疗。

降纤药物。

神经保护药物。

疾病发展和转归

急性期的病死率为 5%~15%,存活的患者中,致残率约为 50%。影响恢复情况的因素较多,最重要的是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其他还包括患者的年龄及病因等。积极处理各项可干预的脑梗死危险因素,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卒中复发的危风险。

日常注意

应注意急性期病情变化,有癫痫症状者要规律服药控制癫痫发作。康复期间注意营养,保持心情愉悦,坚持全程规范化治疗。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清淡、营养全面。

避免剧烈活动。

规范控制血压。

严格控制血糖。

规范调节血脂。

保持心情愉悦。

早期康复训练。

遵循医嘱规范化治疗。

预防

因基底节梗死的病因大多源于动脉粥样硬化,患有此类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坚持定期体检,遵循医嘱对基础疾病进行积极治疗,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保持心情愉悦,适当锻炼。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疾病

臀位难产是什么?臀位难产怎么办?臀位难产症状有哪些?

2023-7-22 16:44:50

保健

常见抗癌水果有哪些?

2023-8-9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