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局限性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
脑卒中已成为中国居民排名第一位的死亡原因,男性多于女性,分别为 212/10 万和 170/10 万;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南方;脑梗死患者在 1 个月内的死亡率为 3.3%~5.2%,3 个月内死亡率为 9.0%~9.9%。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或血栓形成,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核心环节。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源性因素等。
一般在安静状态或睡眠中起病,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少数可有头痛、头晕及肢体无力等。发病时可能出现血压明显升高、头痛、头晕、呕吐、肢体活动不灵,感觉减退、意识障碍等[2]。
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
基底节梗死是老年患者脑梗死常见的部位,患者多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脑梗死病灶形成及周围脑组织水肿可对脑实质产生刺激,导致其他伴随症状。
脑梗死是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病,大部分患者会遗留后遗症,患者的年龄、梗死的病因、基底节梗死的范围和部位、是否及时就医处理等都与恢复情况有密切关系[3]。
症状
基底节梗死根据梗死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症状,可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等。
基底节梗死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基底节是脑梗死的常见部位,表现因梗死范围及具体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别,具体症状如下。
壳核梗死。累及内囊时可引起偏瘫,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感觉障碍、视野缺损等,还可能表现为失语。梗死范围大者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梗死范围小者可表现为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
丘脑梗死。
一侧感觉障碍,可以表现为对肌肉、关节的运动、位置等感知差,痛、温觉变弱,可伴有一侧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有时可出现失语,或者体象障碍(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空间位置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障碍)及偏侧忽视(忽视一侧的人或事物)。
还可能出现精神障碍,表现为情感淡漠、视幻觉及情绪低落等,或者言语缓慢不清、重复言语、发音困难、复述差但朗读正常、记忆力减退、计算力下降、情感障碍、人格改变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处于某一静态位置时会发生肢体细抖动)、四肢协调性差等。
病因
基底节梗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糖尿病。
血脂异常。
心脏疾病(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心脏黏液瘤)。
肿瘤栓子。
脑动脉炎。
哪些人容易患基底节出血?
高血压患者。
有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患者。
糖尿病患者。
患自身免疫病。
有心脏病史。
就医
在安静状态或睡醒后,出现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等,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头痛。
头晕。
一侧运动功能障碍。
一侧感觉障碍。
言语不畅。
协调能力变差。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失语。
意识障碍。
癫痫发作。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基底节梗死?
在了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基础上,医生会结合颅脑磁共振成像(MRI)、颅脑 CT 血管造影(CTA)、数字化剪影血管造影术(DSA)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通常要进行的检查如下。
颅脑 CT:鉴别是否有脑出血。
颅脑 MRI:明确病灶性质,判定血肿周围水肿情况。
必要时进行脑血管造影。
神经和体格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从发病到就诊多长时间了?
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
发病前是否肢体不灵,感觉异常?
病情是否有加重或缓解?
是否在其他医院就诊?做过什么检查?
曾经是否有过类似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需要进行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能否治愈?生存率有多大?
是否会留有后遗症?
是否需要复查?多长时间复查一次?
康复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对于基底节梗死,医生会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
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脱水降颅压。严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是急性重症脑梗死常见的并发症,一般会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每 6~8 小时一次。
调控血压。血压 >200/110mmHg 时适当降压。准备溶栓者,血压一般要控制在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 <100mmHg。
控制血糖。
调节血脂。
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治疗。
降纤药物。
神经保护药物。
疾病发展和转归
急性期的病死率为 5%~15%,存活的患者中,致残率约为 50%。影响恢复情况的因素较多,最重要的是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其他还包括患者的年龄及病因等。积极处理各项可干预的脑梗死危险因素,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卒中复发的危风险。
日常注意
应注意急性期病情变化,有癫痫症状者要规律服药控制癫痫发作。康复期间注意营养,保持心情愉悦,坚持全程规范化治疗。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清淡、营养全面。
避免剧烈活动。
规范控制血压。
严格控制血糖。
规范调节血脂。
保持心情愉悦。
早期康复训练。
遵循医嘱规范化治疗。
预防
因基底节梗死的病因大多源于动脉粥样硬化,患有此类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坚持定期体检,遵循医嘱对基础疾病进行积极治疗,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保持心情愉悦,适当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