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无症状性偏头痛没有太阳穴周围的典型疼痛,可合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患,好发于青年人,全球发病率约为 12%。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各国报道的年患病率,女性约为 3.3%~32.6%,男性约为 0.7%~16.1%。
过去,专家认为偏头痛主要是大脑血流的问题。现在多认为,头痛与神经细胞在大脑中发射电波的方式及血流有关。
患者可出现偏头痛任何阶段的症状,但没有太阳穴周围的典型疼痛。
无症状性偏头痛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应在头痛的早期足量使用,延迟使用可使疗效下降、头痛复发及不良反应的比例增高。有严重的恶心和呕吐时,应选择胃肠外给药。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可减轻临床症状。
即使头部没有受伤,无症状性偏头痛也可能会以其他方式影响患者的身体,如会出现胃部不适、呕吐、潮热或寒战等。
偏头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超过 1/2 的患者工作或学习会受到影响,近 1/3 的患者可因头痛而缺工或缺课。
症状
患者可出现偏头痛任何阶段的症状,但没有太阳穴周围的典型疼痛。本病会影响其他感官、动作和言语。即使患者的头部没有受伤,也可能以其他方式影响身体,出现胃部不适或呕吐等症状。
无症状性偏头痛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在提示偏头痛即将来临的阶段(称为前驱阶段),会出现:
情绪高涨或胡思乱想;
饮食冲动;
困倦、打哈欠;
感觉僵硬(尤其是颈部);
排尿频率增加;
便秘或腹泻。
接下来,先兆阶段通常持续一个小时左右,典型表现为特殊的视觉症状,如:
波浪状或锯齿状线条;
闪烁光;
视野中的点或块;
盲区;
管状视野。
无症状性偏头痛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随着无症状性偏头痛的进展,会逐渐影响其他感官、动作和言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
失聪,或听到不存在的声音;
闻到奇怪的气味或尝到奇怪的味道;
麻木,麻刺感或针刺感;
虚弱;
记忆困难或言语困难。
即使头部没有受伤,无症状偏头痛也可能会以其他方式影响患者的身体,如:
胃部不适或呕吐;
潮热或寒战;
鼻塞或流涕;
头晕目眩(眩晕);
颈部或下颚疼痛;
对光线、声音、气味、触摸或动作敏感;
神志混乱。
此后,患者可能出现记忆消失,该状态可持续一天。
注意:并非所有偏头痛发作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即使对于同一个人,症状也是不可预测的。
病因
研究人员现在将先兆症状和疼痛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事件。
过去,专家认为偏头痛主要是大脑血流的问题。现在则认为头痛与神经细胞在大脑中发射电波的方式及血流有关。
先兆症状似乎是神经细胞过度刺激,随后大脑活动减少的表现。这种减少会扩散到大脑的顶层或皮层,它通常从大脑的视觉部分(枕叶)到大脑的身体感觉部分(顶叶),再到大脑的听觉部分(颞叶)。这也对应了偏头痛常见的视觉、感觉和听觉症状。
无症状性偏头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无症状性偏头痛的诱因可与产生疼痛的偏头痛相同。饮食和饮食方式是常见的触发因素,例如:
咖啡因;
酒精;
巧克力;
坚果;
腌制食品;
含有酪胺的食品或饮料,如红葡萄酒和陈年奶酪等。
周围发生的情况也可能成为诱因:
明亮或闪烁的灯光;
巨响;
天气变化或极端高温、寒冷。
激素水平的变化(在月经、怀孕期间或更年期,或服用避孕药时)可能对女性产生影响,人的整体健康状况也扮演着重要作用:
压力(生理和情绪压力);
睡眠不足;
饮食不规律。
哪些人容易患无症状性偏头痛?
有家族史者;
生活压力大者;
长期用药史者;
过敏体质人群。
就医
头痛专家说,每天记录偏头痛日志是重要的一步。尝试跟踪摄入的食物、睡眠或压力水平的变化以及其他可能的触发因素。此外,密切关注自身症状以及其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日志和病史将帮助医生弄清楚发生的情况。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胃部不适或呕吐;
潮热或寒战;
鼻塞或流涕;
头晕目眩(眩晕);
颈部或下颚疼痛;
对光线、声音、气味、触摸或动作敏感;
神志混乱。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疼痛科
医生如何诊断无症状性偏头痛?
医生一般会首先结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做出判断。极少数情况下,症状可能由其他更严重的医学问题导致,如中风或大脑出血,为了排除这些问题,医生可能希望进行更多测试,例如 CT 检查或磁共振成像(MRI),或者由神经科专家进行检查。
有些患者的病程短或临床表现不典型,医生会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时,特别注意一些“预警信号”,即由某些特殊病因所引起的特别症状和体征,包括:
伴有视盘水肿、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和体征(除典型的视觉、感觉先兆外)或认知障碍;
突然发生的、迅速达到高峰的剧烈头痛(霹雳样头痛);
伴发热;
成年人尤其是 50 岁后的新发头痛;
有高凝风险的患者出现头痛;
有肿瘤或艾滋病史者出现新发头痛。
与体位改变相关的头痛。
一旦出现,应引起警惕,及时进行相应辅助检查。
常用辅助检查包括:
血液检查:医生会建议进行血液检查,看是否有导致头痛的病理因素。血液检查主要用于排除颅内或系统性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内环境紊乱、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头痛,如对 50 岁后新发头痛,需排除巨细胞动脉炎,则应进行红细胞沉降率和 C-反应蛋白的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对大脑进行详细的成像。
脑电图:虽无助于头痛的日常评估,但是可用于头痛伴有意识障碍或不典型先兆疑为痫性发作的情况。
腰椎穿刺:主要用于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膜癌病及异常颅压所导致的头痛。突然发生的严重头痛,如果 CT 正常,仍应进一步行腰椎穿刺以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多久了?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家族史?
平时是否压力过大?
家中是否有其他人患有偏头痛或其他类型的头痛?
是否过敏?
是否使用可能导致头痛的避孕药或血管扩张药等?
是否注意到头痛在咳嗽、打喷嚏或剧烈运动后发生?
做过哪些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需要做哪些检查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治疗期间应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无症状性偏头痛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使用应在头痛的早期足量使用,延迟使用可使疗效下降、头痛复发及不良反应的比例增高。有严重的恶心和呕吐时,应选择胃肠外给药。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可减轻临床症状。
药物治疗
选药原则
应根据头痛的严重程度、伴随症状、既往用药情况及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
药物选择的方法
分层法:基于头痛程度、功能受损程度及之前对药物的反应选药。
阶梯疗法:每次头痛发作时均首先给予非特异性药物治疗,如治疗失败再给予特异性药物治疗。
分层法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稍高于阶梯法,但不良反应均较轻,仅表现为乏力、头晕、感觉异常等常见的曲坦类药物不良反应。应在头痛的早期足量使用药物,延迟使用可使疗效下降、头痛复发及不良反应的比例增高。有严重的恶心和呕吐时,应选择胃肠外给药。
药物选择
大量研究表明,解热镇痛药及其咖啡因复合物对于成人及儿童偏头痛发作均有效,故对于轻、中度的偏头痛发作的患者和既往使用有效的重度偏头痛发作的患者,可作为一线药物首选。这些药物应在偏头痛发作时尽早使用。
其他药物: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止吐和促进胃动力药物不仅能治疗伴随症状,还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头痛的治疗,单用也可缓解头痛。
β -受体阻滞剂在偏头痛预防性治疗方面效果明确。
在抗抑郁药物中,阿米替林和文拉法辛预防偏头痛的有效性己获得证实。
其他治疗方法
偏头痛目前无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应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患者教育,以帮助确立科学和理性的防治观念与目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寻找并注意避免各种头痛的诱发因素。鼓励记头痛日记,这对帮助诊断和评估预防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偏头痛的心理治疗主要基于行为治疗,包括放松、生物反馈及认知治疗。
放松疗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身体各种系统的激活及促进身体放松。
生物反馈是使患者明确清晰地感受,从而清醒地控制及改变身体功能。通过使用各种仪器,如感受衡量肌张力(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皮肤电阻(电皮生物反馈疗法)或周围体温(温度生物反馈疗法)来测量、放大并反馈躯体信息给患者,从而达到利用生物反馈促进身体放松的目的。
认知疗法通过指导患者更好地处理与头痛相关的应激反应,以及其他伴随心理疾患,来治疗反复发作的头痛。
疾病发展和转归
偏头痛除疾病本身可造成损害外,还可以导致脑白质病变、认知功能下降、后循环无症状性脑梗死等。此外,偏头痛还可与诸如焦虑、抑郁等多种疾病共患。
日常注意
护理人员会重点提高患者的认知行为,帮助患者树立自我及对社会的认同感。医护人员也会详细介绍护理后的注意事项,缓解患者压力,从而避免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护理人员会重点针对患者对手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心理焦虑、恐慌和心理障碍进行健康宣教。
对于部分患者出现的负性心理情绪,护理人员通常会及时安抚,耐心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并帮助树立良好的健康心态,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护理工作。
护理人员还会倾听患者的内心需求,并尽可能给予满足,通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
还可以通过看书、听舒缓音乐等形式,分散注意力,进一步减轻紧张心理,并提高免疫力。家属可多采用鼓励性语言,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告诉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对疾病康复的积极作用。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让自己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生理状态,从而早日恢复健康。
预防
偏头痛目前无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应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患者教育,以帮助确立科学和理性的防治观念与目标;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寻找并注意避免各种头痛的诱发因素;鼓励记头痛日记,这对帮助诊断和评估预防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通常,偏头痛致使存在以下情况时应考虑预防性治疗:
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和学业严重受损(需根据患者本人判断);
每月发作 2 次以上;
急性期药物治疗无效或患者无法耐受;
存在频繁、长时间或令患者极度不适的先兆,或为偏头痛性脑梗死、偏瘫性偏头痛、伴有脑干先兆偏头痛亚型等;
连续 2 个月,每月使用急性期治疗 6~8 次以上;
偏头痛发作持续 72 小时以上。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积极参与患者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
药物治疗包括头痛发作期治疗和头痛间歇期预防性治疗,注意循证地使用。
医师在使用预防性治疗药物前,会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药物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患者的共病、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每日用药次数及经济情况等进行选择。通常首先考虑证据确切的一线药物,若一线药物治疗失败、存在禁忌证或患者存在以二、三线药物可同时治疗的合并症时,方才考虑使用二线或三线药物。
医生会避免为患者使用其他疾病的禁忌药,及可能加重偏头痛发作的药物。长效制剂可增加患者的顺应性。药物治疗应小剂量单药开始,缓慢加量至合适剂量,同时注意副作用。对每种药物给予足够的观察期以判断疗效,一般观察期为 4~8 周。患者需要记头痛日记来评估治疗效果。有效的预防性治疗需要持续约 6 个月,之后可缓慢减量或停药。若发作再次频繁,可重新使用原先有效的药物。若预防性治疗无效,且患者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可增加药物剂量;否则,应换用第二种预防性治疗药物。若数次单药治疗无效,才考虑联合治疗,也应从小剂量开始。
感谢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陈秀晓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