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结直肠血管瘤是由于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一种可形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增生而在结直肠处形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
大约有 50%~70% 的结直肠血管瘤发生在直肠(肠道的最后一段),本病多为婴幼年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有研究显示男女比例为 1.3∶1。
一般认为结直肠血管瘤起源于胚胎期间的发育异常,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肿瘤样增生而形成,但是其具体组织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该病一般是多发,严重时会累及直肠周围的脏器。
根据血管瘤内血管的形态可以分为毛细血管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血管瘤三种类型。
大部分患者由于反复大量无痛性便血而就医,且常伴有慢性贫血(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减少,可有头晕、皮肤结膜苍白等症状)。
根据患者血管瘤的大小和部位、全身状况,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将血管瘤清除,如果没有完全清除血管瘤,复发风险高。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患者贫血、肠梗阻(肠道阻塞造成没有排气排便)和直肠刺激症状(频繁想大便,但是每次排出量都不多),严重的会造成凝血障碍(血流不止或形成血栓)。
出现早期症状后应该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及产生并发症,本病预后与血管瘤生长部位、体积大小和浸润深度等有关。
症状
结直肠血管瘤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出血会慢慢加重,因而患者常合并慢性贫血。随着病情的加重还可能导致肠梗阻、肠套叠(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梗阻症状)、直肠刺激症状和凝血障碍等症状。
结直肠血管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结直肠血管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便血:排出的大便伴随鲜红或紫黑色的血液;
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和排便;
肠套叠: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梗阻症状,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腹部肿块;
直肠刺激症状:表现为排便不净感;
凝血障碍:表现为大便出血更严重。
结直肠血管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贫血:乏力、虚弱、面色苍白等。
肠扭转:早期可出现休克、腹部剧烈疼痛。
病因
一般认为结直肠血管瘤起源于胚胎性血管错构芽(本来要形成血管的组织发育异常),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肿瘤样增生而形成,但是其具体组织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结直肠血管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及后天性激发因素所致。
哪些人容易患结直肠血管瘤?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病:
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的人群。
胎儿时期血管发育受到影响的人群。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病:
接触后天性激发因素的人群,如有偏咸、偏辣等对血管不利的饮食习惯者。
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便血:大便伴有鲜红或紫黑色的血液,提示可能有凝血障碍;
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和排气:提示可能存在肠梗阻;
腹痛、呕吐、血便、腹部有肿块:提示可能存在肠套叠;
直肠刺激症状:例如排便不净感;
乏力、虚弱、面色苍白:提示可能存在贫血。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腹部剧烈疼痛、休克等,提示可能存在感染、肠扭转等。
建议就诊科室
肛肠科
肿瘤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结直肠血管瘤?
当医生怀疑为结直肠血管瘤时,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发病部位来初步诊断,此后会通过实验室检查、纤维结肠镜、X 线检查、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动脉造影等来确诊该病。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明确是否存在贫血。
凝血功能:明确凝血功能是否出现问题。
粪常规:检查粪便中是否有血块,或是否有不明显的便血。
纤维结肠镜:确定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范围。
腹部 X 线检查:评估有无肠梗阻等。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结肠与直肠的形态,有无梗阻或狭窄。
动脉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今年几岁?
是否有便血?
在平时会感觉到乏力、头昏、气短等症状吗?
排便时是否有排不干净的感觉?
是否有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的症状?
这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何会患此疾病?
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我需要接受哪些检查?
有哪些治疗方法?
何种治疗方法最有效?
可以彻底治愈吗?
这些症状会一直影响我的生活吗?
我在家时可以做些什么?有哪些禁忌?
治疗
绝大部分的结直肠血管瘤需要积极治疗,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血管瘤的大小和部位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切除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硬化剂:把硬化剂注射到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病变组织里,使其内部出现纤维化,血管瘤就会逐渐萎缩、封闭,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结直肠血管瘤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结直肠吻合术:是常用术式,切除血管瘤后直接连接结肠和直肠。常规手术有时不能彻底切除血管瘤,还有损伤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可能。
袖套式结肠肛管吻合术:是治疗结直肠血管瘤较为彻底的方法。其优点是对支配直肠肌层的盆腔神经损伤小,但操作复杂,容易使直肠血管瘤破裂,导致出血。
其他治疗
激光治疗:是利用血红蛋白吸收激光能量,形成血栓的同时损伤血管,将光纤刀头与病灶接触,点状照射使血管瘤凝固、皱缩变白、灰白色。
缝扎治疗:对急性出血有疗效,但不能彻底治愈结直肠血管瘤。对较小和表浅的瘤体可试行注射硬化剂和局部瘤体缝扎术,该方法操作较简单,无须复杂设备,可连续多次进行,但术中、术后出血多,容易复发。
介入治疗:对严重的急性出血,可以考虑进行动脉介入栓塞血管瘤,安全有效。
疾病发展和转归
结直肠血管瘤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病程长,呈进行性加重,多次复发可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慌等慢性贫血症状。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能会发生肠梗阻、肠套叠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剧烈疼痛,严重时将会危及患者生命。
本病预后与血管瘤的体积大小、生长部位和浸润深度等有关。若血管瘤体积比较小,部位比较高、距齿状线(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远,浸润较浅者,术后效果较好。若血管瘤部位较低、距齿状线近,浸润较深者,术后复发风险高,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排便失禁,对液体粪便和气体控制较差。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如果患者接受了手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固定引流管,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正常腹腔引流液颜色为暗红、红褐色、淡红色、淡黄色。引流液的量没有固定标准,一般少于 10 毫升就可以拔管)。
定期复查:术后谨遵医嘱 1 个月至 1 年复查,医生会检查肛门,并询问是否出现便血等相关症状。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一般 1~2 天内可进食流质(如米汤、菜汤、肉汤、藕粉等),每次 50~100 毫升,每 2~3 小时一次。视病情好转程度,以此过渡为半流质(一般为术后 3~5 天)和软食(术后 6~8 天)。
若为非手术患者,应多饮水,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吃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腌制或加工肉类及鱼类、土豆和精制碳水化合物(例如精米、面条等)。多吃富含维生素 A、C、E 的食物、补充纤维和矿物质,可选择食用西红柿、西兰花等,少吃或不吃熏制、腌制、烧烤类食品,如熏肉、烤肉串等。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手术后应根据自身情况及早下床活动,一般出院 3 周的患者,可以进行散步、仰卧起坐等运动,但不可进行剧烈的运动。
若为非手术患者,可以运动,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运动频率视自身情况而定,一般一周进行 3~4 次运动,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
其他: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清洗衣物,保持洁净的生活环境。成年患者应戒烟戒酒,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
预防
病因尚不明确,故对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尚没有有效的预防方法。
对于可改变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如下:
尽量减少后天刺激因素的接触,如改变饮食习惯,不吃偏咸、偏辣等对血管不利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