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恶性蓝痣较为罕见,可在原有蓝痣或太田痣的基础上发生,也可一开始即为恶性蓝痣,可侵犯局部淋巴结或全身广泛转移。皮损表浅,可破溃。
此处没有流行病学数据。
本病主要原因是黑素细胞或前体(无色黑素原)在向表皮移行过程中停滞于局部所致。多见于长期良性蓝痣基础上转变形成。
本病常见症状有结节、溃疡,蓝黑色的丘疹或小结节,好发于手、足背、面部、臀部。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有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外科手术(磨皮术或植皮)等,目前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对手术不适宜的患者可以试用放射治疗。治疗难点是因早期患者无任何不适感、皮损面积小,本病极易漏诊、误诊、误治。若癌肿已发生转移则应进行化疗。
本病病程一般较长,极易漏诊、误诊、误治,确诊诊疗后易复发、易转移。
本病早期可发生区域淋巴结、肺、肝和其他器官转移,预后差,患者多于确诊后数月至数年内因全身转移而死亡。
症状
皮肤表面出现质地偏硬的蓝黑色结节、溃疡是恶性蓝痣最常见的症状。恶性蓝痣多位于真皮深部和表皮组织内,结节状、境界比较清楚、无包膜、灰白或灰蓝色、质硬,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恶性蓝痣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斑块、结节:皮肤上出现质地偏硬的蓝黑色斑块,不痛、不痒、不红。
恶性蓝痣的并发症有哪些?
转移:皮下恶性蓝痣向双肺转移,造成肺功能下降。
青光眼:前房角因色素增生受阻而导致青光眼。
神经性耳聋、眼球后退综合征。
上肢萎缩。
虹膜、脉络膜恶性黑素瘤。
病因
本病是由黑素细胞或前体在向表皮移行过程中停滞于局部所致。多在长期良性蓝痣基础上转变形成,部分由良性细胞性蓝痣和良性浸润性蓝痣癌变形成。
恶性蓝痣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黑素细胞或前体在向表皮移行过程中停滞于局部所致。多在长期良性蓝痣基础上转变形成,部分由良性细胞性蓝痣和良性浸润性蓝痣癌变形成。
哪些人容易患恶性蓝痣?
原发异位色素性蓝痣:皮肤表面部位长期出现蓝黑色斑块。
年龄:10~40 岁。
皮肤长期放射线暴露者。
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表面出现蓝黑色斑块。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肿瘤科;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可就诊脊柱、手、足外科等相应科室。
医生如何诊断恶性蓝痣?
当医生怀疑是恶性蓝痣时,将通过视诊、触诊、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及触诊:医生可通过包块突出的情况来判断肿块的部位、质地、活动度、颜色以及皮肤周围生长情况,有助于初步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检查方式。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近期患处有无红肿破溃?
有无痛痒?
近期接触过什么刺激性辐射性物质?
是否用过药物治疗?
是否对食物药物过敏?
做过哪些检查?
检查结果如何?
除患处外还有其他部位不适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疾病是否会传染?
是否会住院治疗?
是否会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治疗花费高吗?
哪些治疗费用在医保范围内?
愈后复发概率是多少?
会有遗传性吗?
治疗
恶性蓝痣目前尚无理想的疗法,治疗方法有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外科手术(磨皮术或植皮)等。
手术治疗
切除植皮:采用将病损区皮肤磨去或切除的方法,最后进行植皮。
其他治疗方法
激光治疗:将皮肤由表及里烧灼掉。该法因具术后疤痕小的优势,是时下较受欢迎的治疗方法。
冷冻治疗:从皮肤表面由表及里地冻伤组织。由于病损部位深,冷冻治疗可留下瘢痕。
术后放疗;以防局部复发和术后转移。
疾病发展和转归
恶性蓝痣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并且一定时间会危及身体其他部位功能和生命。
经治疗后,恶性蓝痣的预后较差,有明显复发倾向,易发生转移,多发生于背部,其次为上肢、面部、下肢、手部、头皮和足部,早期就发生区域淋巴结、肺、肝和其他器官转移。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对本病预后至关重要。
日常注意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注意敷料干燥,手术切口的恢复。术后 7 天之内尽量避免手术部位沾水。保证手术部位清洁,防止感染。手术后可对局部伤口加压包扎或用冰袋冷敷,术后一旦发生出血不止和严重血肿,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当患处出现红肿、发炎、溃烂等术后切口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
放疗注意事项:放疗后可能出现皮肤红肿、水泡,极度疲乏等不良反应,一般在治疗开始后 2~3 周出现,若不良反应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手术当日伤口会有些疼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轻。病人不要急于吃去痛片,因为阿司匹林类药物会加重伤口出血。用药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严重时,应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等。
复查:患者应每 6 个月到医院复查 1 次,主要复查 CT、MRI 等。
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应戒烟。每日饮酒不应超过 1~2 份标准量(一份标准量为啤酒 285 毫升、红酒 100 毫升、白酒 30 毫升)。
预防
本病暂无特异而有效预防措施,注意生活细节、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