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玫瑰痤疮样皮炎,类固醇玫瑰痤疮样皮炎
概述
口周、鼻周出现的炎症性皮肤疾病,表现为多发的、1 ~ 2 毫米大小的红色丘疹或红斑,轻度脱屑。
对称分布,周期性发作。
多数为女性,年龄在 16 ~ 45 岁[1],也可发生于儿童。
分为口周型、面中型、弥散型 3 型[2]。
病因尚不清楚。
可以自愈,主要影响美观。
目前,口服及外用抗炎药物是主要治疗方法。
症状
口周皮炎有哪些症状?
口周、鼻周炎性皮肤疾病,表现为多发、1 ~ 2 毫米大小、红色丘疹,底部发红或融合成片,轻度脱屑。可有散在丘脓疱疹[2]。可伴有瘙痒、刺痛感。
少数情况下,眼周区域、面颊、颏部、前额和颈部也可受累。
青春期前的儿童,口周、鼻周、眼周出现大量肉色、红棕色或黄棕色炎症性小丘疹。
病因
口周皮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尚不清楚。
部分认为可能与长期局部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有关[3]。
可能的促发因素有含氟牙膏、化妆品、女性激素波动、口服避孕药、蠕形螨感染等[1]。
哪些人易患口周皮炎?
长期局部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的女性;
有舔唇习惯的儿童。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当出现以下情况或对美观有要求时,可就诊。
口周、鼻周出现 1 ~ 2 毫米大小、红色的丘疹,底部发红或融合成片,轻度脱屑。有散在丘脓疱疹,伴有瘙痒、刺痛感。
少数情况下,眼周区域、面颊、颏部、前额和颈部也可受累,出现丘疹、疱疹等。
青春期前的儿童,口周、鼻周、眼周出现大量肉色、红棕色或黄棕色炎症性小丘疹。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口周皮炎?
口周、鼻周出现多发的红斑、小丘疹,脱屑的典型皮损,伴烧灼及刺痛感,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停药后疾病复发或加重,皮损及唇红间皮肤无受累,可诊断为口周皮炎。
血清学对诊断无意义。
必要时做皮损处病理组织活检。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皮损出现的时间?有无瘙痒感?
是否有加重及缓解因素?
面部是否长期外用过激素软膏?是否长期使用含氟牙膏?是否长期口服避孕药物?
是否使用过刺激性物质?是否存在长期舔唇等不良习惯?
是否已经过治疗?疗效如何?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是怎么患上这个病的?
这个病是否会传染?
需要调整哪些生活习惯?饮食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
需要怎样治疗?
何时再次复诊?
治疗
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消除潜在诱发因素。
避免面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已经使用的,逐步减少激素用量。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等。避免使用较强刺激性的肥皂洗脸。
药物治疗
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最常用的是 1% 吡美莫司乳膏,每日 2 次 0.03% 他克莫司软膏(儿童)或 0.1% 他克莫司软膏(成人)。
外用抗炎药物:0.75% 或 1% 甲硝唑凝胶或乳膏,一日 1 次,持续治疗至少 8 周。也可使用 1% 红霉素软膏。
口服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四环素(每次 250 ~ 500 mg,每日 2 次)、多西环素(每次 50 mg,每日 2 次)、米诺环素(每次 50 mg,每日 2 次),疗程 8 周。因四环素影响牙齿和骨骼发育,9 岁以下儿童及孕妇禁用四环素进行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也可口服红霉素代替治疗。
生物膜冷敷:对部分皮损有效。
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本病属于良性疾病,可自愈。不经药物治疗,数月可消退。
日常注意
避免面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已经使用激素治疗者,不能突然停药,可逐渐减量或延长使用间隔,同时结合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对于有舔唇不良习惯的儿童,家长应注意监督孩子,使其尽快改掉这些习惯。
预防
避免面部外用糖皮质激素。
避免使用可能刺激皮肤或阻塞毛孔的护肤品和化妆品。
有舔唇不良习惯的儿童,家长应注意监督孩子,使其尽快改掉这些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