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黑子
概述
雀斑样痣(Nevoid lentigo)是指皮肤或黏膜上的褐色或黑色斑点,米粒至豌豆大,边界清楚。
白种人发病率较高,亚洲人发病率较低。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有关[1]。
雀斑样痣种类多样,如单纯性雀斑样痣、日光性雀斑样痣、泛发性雀斑样痣、雀斑样痣综合征及光化学疗法(PUVA)相关的雀斑样痣等。
皮损表现为颜色一致的褐色或深褐色斑点。一般无自觉症状。
一般不需治疗。需要时可行激光、冷冻、切除或试用脱色剂如氢醌霜等。
皮损严重者可影响外貌、美观。
日常生活中应严格注意防嗮,避免滥用刺激性外用药。
症状
雀斑样痣常见症状有哪些[2]?
雀斑样痣常见症状包括:
雀斑样痣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以及皮肤黏膜交界处或眼结膜等。
常见为颜色一致的褐色或深褐色斑点,米粒至豌豆大,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或轻微脱屑,散发、单发或多发,但不融合。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亦可泛发全身。
日晒后颜色不加深,冬季亦不消失。
本病自婴幼儿至成年人各时期均可发生,皮疹持续存在,不会自行消退。无任何不适。
雀斑样痣并发症有哪些?
肢端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患者的皮肤表皮增厚,导致大量色素细胞存在皮肤表层下面,导致了雀斑样痣黑素瘤的形成。
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患者的皮肤表皮萎缩,黑素细胞不断的侵袭真皮,导致了黑色素的增多。
结节性黑素瘤:患者的皮肤不典型黑素细胞垂直向下增生侵入真皮,而不向表皮侵犯。
病因
雀斑样痣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常见的原因是紫外线照射:日光损伤包括日晒伤、室内晒伤、光疗,特别是光化学疗法(PUVA)。
离子照射:如放疗。
一些家族性的泛发性雀斑样痣综合征可能与 Ras-MAP 激酶、mTOR 信号转导和 PTEN 通路的突变有关。
哪些人容易患雀斑样痣?
家族中有发病者,有遗传可能性者。
肤色白的人更容易得日光性雀斑样痣。
长期从事户外工作,过度暴晒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有恶变倾向者,如果病理确诊为恶性,应予以及时治疗。
当影响患者面部外观,对生活工作造成困扰者,可选择到医院进行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雀斑样痣?
根据典型临床外观、皮肤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活检确诊。
皮肤或黏膜存在褐色或黑褐色斑点,米粒至豌豆大,边界清楚。
组织病理学示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增加,皮突延长,真皮上部有噬黑素细胞。
满足上述两条即可确诊。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何时开始出现皮损?
除皮损外,有无其他症状?
家中直系亲属或近亲是否发病?
是否患有其他系统性疾病?
就诊前是否接受治疗、治疗方法及疗效?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雀斑样痣?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方针:无任何不适,无恶变倾向者,一般不需治疗。需要时可行激光、冷冻、切除或试用脱色剂等。对伴有系统性疾病者,应给予相应处理。
药物治疗:可外用氢醌霜、α 羟酸、维甲酸类制剂和壬二酸类制剂,口服维生素 C 进行全身治疗。
手术治疗:必要时(如有恶变倾向者)可行手术切除。对于恶性者来说,手术切除仍是首选治疗。
激光治疗:有研究显示[3]可以采用调 Q 激光祛除,虽然没有治疗雀斑的效果好,但是,大部分能够达到减淡或者完全祛除的目的。
疾病发展和转归
皮损持续存在,不能自行消退。经过合理治疗,可使雀斑样痣减淡或完全去除,达到美容效果。
日常注意
患者日常注意需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日光照晒,夏季外出宜戴遮阳帽或遮阳伞。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刺激。
局部不宜滥用外用药物,以免伤害皮肤。
预防
对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监测与评估。
另外,平时注意防嗮,避免长期日光暴晒。防止各种电离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