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非化脓性病变,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一般来说,儿童发病的可能性高于成人,也是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
病因多与咽鼓管功能异常有关。咽鼓管的“咽”是指鼻咽部,“鼓”指的是中耳鼓室,咽鼓管就鼻咽部到中耳鼓室的一段通道。
当咽鼓管无法正常工作,不能很好地调节鼓室内气压,使得鼓室里面的压力小于大气压,耳朵里面的血管由于压力低而扩张,从而出现液体渗出,形成分泌性中耳炎。
大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发病前有感冒史。
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伴耳闷、耳鸣、耳痛。如果一旦发现有相关的症状,应该尽快前往医院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转成慢性。
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时,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此病可以通过加强锻炼、预防感冒,积极治疗鼻咽与鼻部疾病等措施来预防。
症状
大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发病前有感冒史,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伴耳闷、耳鸣、耳痛。
听力下降
患者听力下降的程度,随身体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多数情况下为轻度听力下降。幼儿患病,经常因为自己不能够很好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被家长忽略病情,一旦病情延误,就可能会导致终生耳聋。
耳内闭塞感
患者的耳朵会出现闷堵、闭塞感,但是没有明显疼痛,患者通过自行按压耳屏后,耳闭塞感可以暂时得到缓解。
耳鸣
耳鸣的程度一般较轻,可表现为间歇性耳鸣,声音主要表现为低音调“轰轰”声。一些成年患者在做头部运动或擤鼻、打哈欠时,耳内可出现气体通过水的声音。
病因
目前认为该病主要是与咽鼓管功能异常有关,另外还发现分泌性中耳炎与感染也有很大关系。
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咽鼓管咽口堵塞:
腺样体肥大:一方面,如果腺样体增生肥大,可压迫、堵塞咽鼓管咽口;另一方面,引起腺样体感染的致病菌,可经咽鼓管途径感染中耳,导致本病的反复发作。
慢性鼻窦炎:该病是鼻窦的化脓性炎症,患者常会出现脓性鼻涕,鼻涕可经后鼻孔流到鼻咽部,从而阻塞咽鼓管咽口,也可由于脓性鼻涕的长期刺激,使咽鼓管周围组织增生肥厚,导致咽鼓管咽口狭窄,从而造成堵塞。
鼻咽癌:由于肿瘤压迫,鼻咽癌患者可伴发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障碍:
发育不良引起的阻塞:孩子的咽部肌肉薄弱,而且咽鼓管软骨发育也不够成熟,易导致狭窄或闭塞。
清洁功能不良:咽鼓管外层覆盖着黏膜,黏膜通过纤毛向咽口的连续单向运动,向鼻咽部排出中耳内的异物及分泌物。如有细菌侵入,纤毛运动会出现暂时性瘫痪,导致分泌物、毒素、致病微生物等不能有效排出。
防御功能障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关闭不全,皆可导致咽鼓管的防御功能丧失,鼻咽部的细菌等微生物“趁虚”逆行流入鼓室
感染因素:有些患者的分泌性中耳炎与感染有关,通过检测积液,可检出细菌及病毒。
就医
患者何时应就诊?
如果患者出现了听力下降、耳闷、耳鸣等分泌性中耳炎相关症状,需前往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科
医生如何诊断分泌性中耳炎?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以及对鼓膜的仔细观察,结合耳镜检查下鼓膜活动受限,以及声导抗测试结果,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必要时医生会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诊断性鼓膜穿刺术以确诊。
医生用耳镜检查鼓膜:
当疾病处于急性期时,鼓膜内陷,并且可见扩张的血管纹,呈放射状;
鼓室积液时,鼓膜膨隆,呈橘红色;
当疾病处于慢性期时,鼓膜如毛玻璃状,呈灰蓝色或乳白色,不透明。
纯音听阈测试:纯音测听检查可以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耳聋,以及判断耳聋的类型。
声导抗测试:使用声导抗图诊断该病,具有很重要价值。
颞骨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治疗
治疗时,多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案,以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
非手术治疗
全身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等。若合并过敏性鼻炎,医生会予以抗过敏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如地塞米松等。
病因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应该积极寻找病因,必要时进行腺样体切除、鼻中隔偏曲矫正、鼻息肉切除术等。
局部治疗:局部使用滴鼻药或喷鼻药,比如 1% 麻黄素滴鼻液、鼻喷激素等,以保持咽鼓管口、鼻腔的通畅。
咽鼓管吹张:常用方法有捏鼻鼓气、导管吹张法。在运用这些方法之前,需先控制上呼吸道感染。
手术治疗
经保守治疗后效果不理想,或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抽液:外耳道消毒后,在鼓膜前下方或后下方进行鼓膜穿刺抽液,抽液后中耳腔内可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
鼓膜切开术:鼓室内积液黏稠而穿刺引流效果不佳时,可进行鼓膜切开术。
鼓膜置管术:对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时,可采用鼓膜置管术,在鼓膜做放射张切口,吸净黏液后置管。留管时间以 6 个月以上,疗效较好。待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管,但多数会自行排出。
日常注意
患者应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限制吸烟、喝酒等行为。
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
治疗期间不要用力擤鼻,这会加重耳闷及感染症状。
听从医嘱实施治疗。
手术后要关注病情有无反复的情况,若出现耳臭以及听力逐渐降低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
日常生活中做到劳逸结合,避免熬夜。
加强运动锻炼,增强体质,增加自身的抵抗力。
多吃绿色食品,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鼻腔及鼻咽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