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外耳道炎,局限性外耳道炎
概述
外耳道是外耳门到鼓膜之间的耳部区域,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部。
外耳道疖肿(Furuncle of external acoustic meatus),是发生于外耳道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软骨部,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患者表现为耳道疼痛,一般不发高烧。好发于夏秋季,病原菌多为葡萄球菌。
外耳道疖肿可导致耳道疼痛,可只发生于一侧耳朵,也可双侧,是耳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除严重者外一般不发生高烧,以夏秋季多见。
外耳道疖肿通常由游泳、挖耳朵等原因诱发,葡萄球菌等细菌侵入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毛囊或皮脂腺,从而引起感染。
典型症状是耳内疼痛,尤其当耳部被拉扯时;还可能出现耳内瘙痒、流出液体或脓液,以及听力障碍等。出现任何疑似外耳道疖肿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过了解症状和观察耳内情况来诊断。
外耳道疖肿的治疗分为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局部治疗是根据疖肿的成熟情况,采取措施促进疖肿成熟以及破溃排脓;全身治疗主要是止痛,以及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炎症。
预防外耳道疖肿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洁,纠正挖耳习惯。
症状
外耳道疖肿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耳痛,常见症状包括:
耳内疼痛:疼痛可放射到同一侧头部,并且在张口、咀嚼、打呵欠时加剧。
耳内流出液体或脓液:疖肿成熟破溃时,可能流出液体或脓液。
听力障碍:如果疖肿较大,堵塞了外耳道,可影响听力。
耳内瘙痒。
婴幼儿发生外耳道疖肿时,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哭闹不安,可能伴有体温升高,患儿不愿卧于患侧,被触碰耳部时哭闹不止。
病因
外耳道疖肿多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正常人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外耳道疖肿,但如果耳道中的皮肤受到刺激或搔抓等,则容易发生感染。
可能引发外耳道疖肿的原因包括:
将棉签、手指或其他物品置入耳内,挖耳时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糜烂,进而引发感染。
佩戴的助听器、耳机或耳塞损伤了耳内皮肤。
经常游泳或进行外耳道冲洗时,微生物更容易感染该处皮肤。
中耳长期流脓及外耳道湿疹等,也可诱发外耳道疖肿。
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内分泌紊乱、慢性便秘、营养不良等,使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可能诱发外耳道疖肿。
就医
哪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耳内疼痛、严重瘙痒、流出液体或脓液等情况,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科
医师是如何诊断外耳道疖肿的?
一般不需要特殊检查,医师通过了解患者症状和观察耳内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外耳感染。医生观察到最常见的表现包括: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呈局限性的红肿,触痛明显,在按压或牵拉耳廓时,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加重。
如果疖肿已经成熟,可以观察到疖肿尖端显露出黄白色脓点,如果疖肿自行溃破,会流出带血的黏稠脓液,脓液的特点是量少、稠厚。
耳前、耳后或耳下的淋巴结可能肿大并有压痛。
医师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您最近是否有游泳或者挖耳朵等?
您的听力是否正常?
疼痛是否非常剧烈,以至于影响您的日常生活,甚至无法入睡?
患者可以咨询医师哪些问题?
我最近没有游泳,为什么会发生外耳道疖肿?
我的情况需要手术治疗吗?
如何预防下次再发生外耳道疖肿?
治疗
外耳道疖肿的治疗目标,是控制感染并促进耳道愈合。治疗方法分为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
清洁外耳道:医生使用吸痰器或耳朵刮匙,清除排出物,包括耳垢、皮屑和其他碎屑。
滴耳液:根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患者使用含有抗生素成分的滴耳液。
促进疖肿成熟与排脓:
疖肿未成熟时,通过外用药(10% 鱼石脂甘油)促使炎症吸收,并加用局部热敷、红外线照射、氪氖激光照射等,促使疖肿成熟。
疖肿已成熟而未破时,用细棉签蘸 30%~ 50% 硝酸银或纯石炭酸烧灼脓头,使其溃破或者切开排脓。
全身治疗:
口服抗生素:如果感染加重或滴耳液治疗没有效果,患者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
缓解疼痛:患者可服用布洛芬、萘普生钠或乙酰氨基酚等非处方止痛药,来缓解耳朵不适。
日常注意
患者在感染愈合期间,保持耳内干燥非常重要。可通过以下行为避免耳道遭到进一步刺激:
治疗开始后,持续 7~10 天不要游泳或潜水。
避免乘坐飞机。
在症状改善前,请勿佩戴耳塞、助听器或耳机。
可以洗澡,但应保持耳部干燥,可用棉球裹上一些凡士林后塞入外耳,遮挡耳道的开口,但不要把棉球推入耳道内。
预防
保持耳部清洁,纠正挖耳习惯是预防外耳道疖肿的有效方法。
正确、安全地挖耳朵。耳朵内部通常不需要清洁,耳朵中有一些耳垢是正常的,如果担心耳垢过多,可以请专业医护人员告知如何安全地清洁耳垢。
如果经常游泳,请遵循以下指导:
游泳后,用吹风机吹干耳部。
游泳后使用可预防感染的滴耳剂。
戴上耳塞防止水进入耳内,注意保持耳塞清洁,定期消毒或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