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是什么?膜性肾病怎么办?膜性肾病症状有哪些?

本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小球硬化,即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国内的发病率约为 5/10 万,欧美国家的发病率约为 1.3‰~2.7‰。本病主要由遗传和高血糖引发糖尿病肾病,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糖、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的病程、幼年起病等。根据疾病的进展过程可将糖尿病肾病分为以下五期:Ⅰ 期:肾功能改变期;Ⅱ 期:结构变化期;Ⅲ 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Ⅳ 期:糖尿病肾病期;Ⅴ 期:尿毒症期。本病早期常无症状,典型的表现有蛋白尿(尿中有泡沫)、浮肿、高血压(血压超过 140/90 毫米汞柱)、贫血(面色苍白)等。本病早期主要通过饮食来控制血糖,有高血压的患者可使用降压药物;本病的晚期主要通过透析或肾移植来治疗。治疗难点在于不同分型分期的治疗方法不一需要及时识别。本病病程发展到尿毒症时,需要血液透析,甚至肾移植,并发严重感染及其他疾病时可引起死亡。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概述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病理诊断名词,是通过组织病理变化特点界定的一种肾病。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基底膜增厚。膜性肾病是导致中老年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肾小球疾病,发病高峰年龄为45~65岁,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少见。

依据病因,膜性肾病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继发性膜性肾病主要病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乙肝病毒感染、肿瘤等;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与抗磷脂酶 A2 受体(PLA2R)抗体有关[2]。

膜性肾病患者的典型表现为水肿、肾病综合征,不伴或伴有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少见[1][2]。

肾病是慢性疾病,较少发生急性肾损伤。病变在起始阶段内 1/3 比例自发缓解可能。若大量蛋白尿持续存在,患者可能缓慢进展至肾衰竭。

除了肾衰竭外,膜性肾病患者可出现高血压、静脉血栓等合并症[1]。

如果患者出现肾病综合征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判断疾病进展风险,尽快稳定病情[2]。

临床医生通过询问症状、了解病史,并结合实验室和病理活检结果,可得出初步诊断结论。通过各项临床指标,鉴别患者是否还存在其他疾病,以明确究竟是特发性还是继发性膜性肾病[2]。

鉴于膜性肾病有一定比例的自发缓解,对于肾功能正常、无合并症、尿蛋白定量较低的患者,临床上一般不主张立即使用免疫抑制治疗,以减少毒副作用。常规方案包括减少尿蛋白、控制血压、纠正脂代谢紊乱、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利尿消肿等[2]。

对于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临床指标长期无法缓解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采用免疫抑制治疗,首选方案为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其他药物还包括环孢素 A、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利妥昔单抗[2]。

患者必须遵医嘱用药,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趋势,适时调整治疗方案[2]。

由于具体发病过程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缺乏有效的方法预防膜性肾病[2]。

症状

膜性肾病有哪些症状?

膜性肾病患者的典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1][2]:

血尿:部分患者在体检时可检出血尿,但一般不会发生肉眼可见的血尿。

蛋白尿:尿液中可能含有较大量的蛋白质,患者可观察到尿中泡沫增多。60-80% 的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即尿蛋白量超过 3.5g/24 小时,伴血浆白蛋白降低。

全身水肿:患者血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身体组织中的水分回流血管减少,导致全身性水肿。一般先从眼部周围或下肢小腿区域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其他部位,严重者出现腹水。

膜性肾病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膜性肾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形成严重的并发症:

高血压:与肾脏病变严重程度有关;持续存在的高血压可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1]。

深静脉血栓:膜性肾病是比较容易出现血栓合并症的肾小球疾病。患者可出现下肢静脉血管、肾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2]。

感染:膜性肾病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过低,或者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增加患者感染风险,包括细菌、病毒和其他非典型致病菌的感染。

肾损伤和肾衰竭:多数膜性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损害在持续存在大量蛋白尿数年后发生,为慢性的肾功能损害,急性肾功能损害少见,多与药物使用不当、血栓合并症等有关[1]。

病因

膜性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肾单位,包含肾小体和与之相连的肾小管;其中肾小体又有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原尿再经过后续处理,最终形成尿液排出体外[1]。

膜性肾病的病变部位为肾小球基底膜。膜性肾病依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

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与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有关,约占全部患者的2/3。

继发性膜性肾病:约占总体膜性肾病的1/3,随着年龄增长继发性膜性肾病的患病比例会逐步增加。常见的病因包括:

感染或寄生虫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在中国最常见的继发性膜性肾病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

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等。

药物和毒素:金制剂、汞、青霉胺、非固醇类消炎药等。

其他:肿瘤(消化道、甲状腺、纵隔肿瘤等)、肾移植。

根据显微镜下的病理改变特点,将膜性肾病分为四期:

一期:免疫复合物沉积很少,基底膜结构完整。

二期:免疫复合物沉积逐渐增多,基底膜开始增生变厚,并且肾小球上皮细胞出现钉突样改变,足细胞受损开始严重。

三期:基底膜不规则增厚,出现不规则分层,足细胞损害严重,并出现足突融合现象。

四期:基底膜极度增厚,系膜增生,肾小球硬化。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初始症状可能并不十分明显,如果患者注意到以下症状,有必要及时确诊[2]:

眼部周围和小腿、双脚发生水肿;

尿液有大量泡沫;

疲乏无力;

尿检(如健康体检)发现蛋白尿。

经初步检查,医生会建议患者开展后续的一系列肾内科检查,以明确具体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就诊科室:

肾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膜性肾病?

临床医生首先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了解病变的进展过程和既往病史[2]。

实验室化验[2]:

尿液:是否有明确的肾脏损害,是否存在持续性蛋白尿。

血液:是否呈现血浆白蛋白降低;根据血清肌酐和尿素水平评估患者肾功能。检测血抗磷脂酶 A2 受体抗体,初步判断是否特发性膜性肾病。

通过各项临床检测,鉴别患者是否还存在其他疾病,例如肝炎病毒感染、汞中毒、肿瘤性疾病等,以明确属于特发性还是继发性膜性肾病[2]。

肾脏病理活检:用取样针穿过患者的皮肤刺入肾脏,取出一小部分肾脏组织交由病理科进行检测分析。显微镜观察活检组织的病理变化和各种抗体、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情况[2]。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症状是持续进展还是维持稳定?

什么情况下症状似乎有所好转?

发生什么情况会造成症状进一步加重?

除了上述症状,是否还伴有其他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症状是否还会继续进展?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是否会产生不良反应?

需要服药多久才能缓解?

最终能否实现治愈?

今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继发性膜性肾病,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此处涉及治疗主要指特发性(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其中部分患者可逐渐自发完全或部分缓解;但也有相当比例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肾脏的破坏程度不断加剧,大约在确诊 10 年后进展为终末期肾病[2]。

对于年龄较轻、肾功能正常、症状轻微的患者,临床上一般不主张使用免疫抑制治疗,以减少毒副作用。医生通常选择的治疗方案包括控制血压、纠正脂代谢紊乱、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利尿消肿等[2]。对于肾病综合征临床指标长期无法缓解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医生一般采用免疫抑制治疗,首选方案为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其他药物还包括环孢素 A、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利妥昔单抗[2]。

膜性肾病应该如何治疗?

非免疫抑制治疗[2]:

适用人群:年龄较轻、肾功能正常、症状轻微、尿蛋白量较少的患者。

控制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必要时可联用其他降压药。ACEI 或 ARB 类药物具有降低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的作用,即使对于血压正常的患者,也建议自小剂量开始应用。

纠正血脂异常:使用他汀类药物改善脂代谢异常。

预防性抗凝:如果患者血清蛋白明显降低(<25g/L)或存在其他血栓高危因素者,应给与预防性抗凝。在使用华法林抗凝之前可先使用足量肝素(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做短暂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抗凝效果。

利尿消肿等其他类型的支持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2]:

适用人群:肾病综合征临床指标长期无法缓解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免疫抑制治疗应在以上非免疫抑制治疗基础上进行。

医生首选方案一般为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若患者对首选方案不耐受,可换用以下替代方案——

环孢素 A(Cyclosporin A)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他克莫司(Tacrolimus)单药。

若上述方案治疗均无效,建议尝试采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对于血肌酐持续> 3.5mg/dl(309μmol/L)或 eGFR<30 ml/min/1.73 m2、超声下肾脏体积明显缩小(例如,长径<8cm)或者合并严重、致命性感染的患者,医生一般不再予免疫抑制剂治疗。

日常注意

患者必须遵医嘱用药,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趋势,适时调整治疗方案[2]。

膜性肾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规范化治疗,患者必须遵医嘱用药。

治疗过程中必须定期复诊,以便于医生监测病情变化趋势,适时调整用药方案。

如果发生任何异常情况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会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切勿随意停药、换药,长期用药维持病情稳定,对于降低终末期肾病和远期死亡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预防

由于具体发病过程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缺乏有效的方法预防膜性肾病[2]。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回春酒的功效与作用-回春酒说明书

2023-8-3 4:34:42

保健

女性减肥不能吃的水果有哪些

2023-9-5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