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颅内肿瘤可分颅咽管瘤、上皮样瘤和生殖细胞瘤,其中颅咽管瘤是最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肿瘤。依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及组织学特征,曾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鞍上囊肿、上皮瘤、上皮囊肿等。上皮样瘤和皮样瘤(皮样囊肿)起源于残余在颅内的胚胎上皮母细胞瘤。上皮样瘤只含外胚层成分,皮样瘤含外胚层及中胚层两个胚层成分,畸胎瘤则含三个胚层成分。皮样瘤及畸胎瘤很少见。生殖细胞瘤亦称非典型畸胎瘤,过去通称为松果体瘤。肿瘤发生自胚胎细胞,而非松果体实质细胞。
概述
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以往认为本病为单发性毛发上皮瘤,但它具有足够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因而可认为是毛发上皮瘤的一种特殊型。
症状
临床表现
常见于幼儿期,早期呈单发性或多发性皮损,常位于面部,直径3~8mm,明显硬化,多数边缘高起,呈环状,中央凹陷,不破溃,因而与环状肉芽肿和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相似,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
病因不明。
就医
检查
组织学上有三个特征:即瘤细胞束狭窄、角囊肿和结缔组织增生性间质。瘤细胞束1~3个细胞厚,由小基底细胞组成,后者胞核呈卵圆形,胞质不丰富;常有很多角囊肿,有些有大的角囊肿;间质细胞少而有相当致密的胶原,无大块肿瘤细胞,有些角囊肿中有钙化区。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可以诊断。
以往认为本病是一种单发性毛发上皮瘤,但现已有足够的临床与组织学特点,视为毛发上皮瘤的特殊类型。本病又名硬化性上皮错构瘤,但仍以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更为可取,因此名可强调本病与单发性毛发上皮瘤的关系。皮损常见于面部,尤其是口周,单发,直径3~8mm的丘疹簇集成环状斑块,淡黄白色,基底有明显硬结,大多数损害边缘隆起,呈线形堤状,中央凹陷,不破溃,因此类似环状肉芽肿,最常见于幼儿期,但十多岁者也不少见,以女性为多。
治疗
单发性皮损可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后作病理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日常注意
无有效预防做事,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