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屈光异常
概述
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但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因此无法产生清晰的成像,此种情况称为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多数人出生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及电子产品的普及,屈光不正在人群中,尤其是青少年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发病年龄逐渐减小。
其中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影响近 50% 的人口。我国卫健委 2018 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 53.6%,小学生近视率为 36%,初中生为 71.6%,高中生为 81.0%,相比之前呈现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较前减小。
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可以聚焦图像,使清晰的图像直接聚焦在视网膜上。如果角膜或晶状体弯曲不均匀、不平滑,光线就不能正确折射,就会产生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长期不正确的阅读习惯、不正确的使用灯光、高强度的近距离工作、经常眯眼、揉眼、户外活动较少等因素,均会加重屈光不正的发生和进展。
屈光不正可分为近视、远视、散光。
不同的屈光不正,患者的症状会有不同,但共同特点是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单眼重影和视疲劳等。儿童可能表现为喜欢眯眼、近距离视物等。轻度的屈光不正可无明显的症状,但如果出现上述相应症状时,需要尽早到医院进行正规的医学验光和眼部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矫正镜片(包括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或屈光手术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改善视力。
屈光不正一般无法自愈,多通过配戴眼镜进行矫正。儿童早期出现屈光不正,如不及时诊治可能导致弱视或斜视,成人可导致视疲劳或双眼视功能下降。
病理性近视会出现飞蚊症、闪光感、夜间视力差等伴随症状,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
平时应注意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持续用眼,增加阳光下户外活动时间。读写时坐姿正确,采光合适,眼睛距离文字的距离大于一尺(33 厘米),注意用眼卫生,科学用眼、充足睡眠、合理饮食。
儿童需要密切关注屈光度和眼轴发展的规律,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遇到视力模糊,及时就诊,尽早进行屈光纠正,避免病情加重。
症状
屈光不正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屈光不正的常见症状包括:
视力下降。
视物模糊。
单眼重影。
视疲劳。
儿童屈光不正可表现为喜欢眯眼、眨眼,揉眼,喜欢歪头视物以及近距离视物。
如屈光不正引起视物疲劳可伴随眼部干涩、眼部酸胀感、聚焦困难感。
近视:远距离视物模糊,近距离视物比较清晰。近视初期常有远处视力波动,注视远距离物体时需要眯眼。近视患者可能会有眼前黑影飘动,闪光感,夜间视力差等伴随症状。对于病理性近视,除常伴有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外,还会发生豹纹状眼底、玻璃体混浊、后巩膜葡萄肿、黄斑部出血或新生血管等眼底改变。
远视:远距离较清楚、视近模糊。严重远视的人看远看近可能都不清楚,而轻度远视的人一般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有时也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但长期看近容易出现视疲劳。
散光的典型症状包括:常表现为视物有重影,并且常常表现为单眼重影。
屈光不正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儿童早期出现屈光不正,如不及时诊治可能导致弱视或斜视,成人可导致视疲劳或双眼视功能下降。病理性近视可能会出现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
常见并发症包括:
对比敏感度下降。
双眼视功能下降。
视疲劳。
弱视。
斜视。
飞蚊症。
豹纹状眼底。
后巩膜葡萄肿。
视网膜裂孔。
视网膜脱离。
黄斑病变:包括黄斑变性、黄斑出血、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
白内障。
青光眼。
病因
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可以聚焦图像,使清晰的图像直接聚焦在视网膜上。如果角膜或晶状体弯曲不均匀、不平滑,光线就不能正确折射,就会产生屈光不正。屈光不正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屈光不正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屈光不正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对于单纯的低中度近视者,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可导致近视的发生。父母近视的青少年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而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对于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者,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
环境因素:长期不正确的阅读习惯;不正确的应用夜间灯光;高强度的近距离工作;经常眯眼、揉眼;户外活动较少;不正确的用眼姿势,如喜欢躺着看书等。
疾病因素:角膜和/或晶状体先天发育不良可引起散光,也有后天疾病导致的散光。患有圆锥角膜、翼状胬肉,或伴有角膜外伤的患者,也可引起角膜不规则,从而引起散光等屈光不正。不同类型的白内障也会引起屈光不正。
哪些人容易患屈光不正?
父母或家族有屈光不正病史,尤其是中高度屈光不正者。
先天性角膜发育不良者。
先天性无晶体眼者。
先天性白内障或其他各种类型的白内障者。
先天性或发育性眼轴过短或过长者。
各种原因导致的角膜曲率异常者:包括圆锥角膜、翼状胬肉、角膜外伤、角膜溃疡、眼部手术后等。
早产儿。
伴有斜视或弱视者。
用眼习惯不佳者:包括长期不正确的阅读习惯,不正确的照明,喜欢眯眼、揉眼,不正确的用眼姿势,如喜欢躺着看书等。
高强度的近距离工 我们。
户外活动较少者。
全身性因素:糖尿病、妊娠等。
就医
当患者出现视力模糊,视力下降,视疲劳等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及学习时,应尽早就医纠正视力。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近距离视物不清、远距离视力障碍,视物有重影或视疲劳时;
出现眼前黑影飘动、闪光感、视物遮挡感,视物疲劳等伴随症状时。
建议就诊科室
眼科
眼视光门诊
医生如何诊断屈光不正?
视力检查。
验光检查。
眼肌及眼球运动检查。
角膜曲率检查。
眼轴检查。
眼部健康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出现症状?严重程度如何?出现了多长时间?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视物不清主要出现在看远处还是看近处?
是否有视物重影?单眼还是双眼?
有没有早产病史?有没有先天性眼病?
家族中有没有近视、远视、散光病史?
是否有斜弱视病史?
平时用眼习惯如何?
平时是否戴镜?戴镜后症状是否缓解?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有屈光不正?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屈光不正有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孩子需要接受筛查吗?
我的近视或散光会进展么?
我是否需要注意某些用眼习惯?
屈光不正一定要戴镜么?有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法?
屈光不正可以手术治疗么?
屈光不正可以使用眼药治疗么?
治疗
治疗屈光不正的目标是通过矫正镜片(包括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或屈光手术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改善视力。轻度的屈光不正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可以暂时观察,如果出现了视物疲劳、视物模糊、视物重影等症状,任何度数的屈光不正都应该进行治疗。
矫正镜片治疗
框架眼镜。
软性角膜接触镜。
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
角膜塑形镜(OK 镜)。
手术治疗
角膜屈光手术是利用激光对角膜表面进行精确的中央区机制切削,改变角膜的曲率从而改变全眼的屈光状态达到治疗屈光不正的目的。
眼内屈光手术是在眼内增加一片人工晶状体或替换原有的晶状体,从而改变全眼的屈光状态,一般用于高度近视或不符合角膜屈光手术条件的患者。
巩膜屈光手术是指通过生物材料加固后巩膜来加强巩膜的强度,从而延缓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的进展。
疾病发展和转归
屈光不正一般无法自愈,多通过配戴眼镜进行矫正。成人年生理性的屈光不正一般较为稳定,如无明显症状,可不予以矫正。
儿童或青少年如发现非生理性的屈光不正需要及时诊治,并检查是否合并弱视或斜视。
儿童或青少年轴性近视一旦出现,不可逆转,一旦确诊为近视需及时诊治,科学控制近视进展,避免发展成病理性近视,出现严重并发症。病理性近视持续发展可出现豹纹状眼底、玻璃体混浊、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脱离、黄斑部出血或新生血管等并发症。
正确戴镜不会加重近视、散光、远视等屈光不正的发展。相反,任何年龄的屈光不正如果戴镜不当,可出现屈光不正进一步进展,视疲劳或视功能下降。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根据医学验光的结果正确配镜,遵医嘱坚持戴镜。
注意用眼习惯: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持续用眼。读写时采光合适,坐姿正确,保持“一尺一寸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桌沿一拳,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的距离。
儿童持续近距离用眼每次不超过 40 分钟,使用电子产品时间每次不超过 15 分钟,使用电子产品时间每天累计不超过 1 小时,6 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操作各种电子产品。
增加阳光下户外运动时间:儿童或青少年多在阳光下户外活动可以预防近视。
注意健康作息,保持充足睡眠、减少熬夜,合理饮食。
定期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视力监测、验光、眼底筛查等。
儿童需要密切关注屈光度和眼轴发展的规律,建立屈光档案,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遇到视力模糊,及时就诊,尽早进行屈光纠正,避免病情加重。
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眼部外伤或异物入眼,避免剧烈运动,做好眼睛的紫外线防护。
预防
每日至少 2 小时以上的阳光下户外活动可以预防近视的发生、注意用眼习惯。
儿童应坐姿端正、保持“一尺一寸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桌沿一拳,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的距离、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持续用眼,减少揉眼,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避免眼部外伤,注意阳光下的紫外线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