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开(牙合)是一种上牙和下牙不能咬合的口腔疾病。
可见于乳牙期、替牙期以及恒牙期,但多见于恒牙期。前牙开(牙合)最主要的病因是口腔不良习惯导致,其危险因素包括经常吐舌、咬东西、张口呼吸等。
主要分型:
开(牙合)按照上下牙之间的距离分类,可分为 3 度:Ⅰ 度为上下牙分开 3 毫米以内,Ⅱ 度为上下牙分开 3~5 毫米,Ⅲ 度为上下牙分开 5 毫米以上。
按照成因和机制分类,可分为牙型和骨型两类:牙型主要表现为牙及牙槽问题,骨型除了牙和牙槽问题以外,还表现为颌骨生长异常。
主要症状为上牙与下牙之间不能咬合,牙齿咀嚼力不足,随着病情的发展,还有可能导致患者面部变形。
正畸-正颌联合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控制好垂直高度是成功治疗的关键点,治疗时间长、患者的依从性低是治疗的难点。
前牙开(牙合)严重时会影响口腔咀嚼功能,由于食物无法被充分咀嚼,长时间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溃疡等; 而上下牙不能充分接触,则引起面部肌肉疲劳,导致下颌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下颌关节混乱病等。
儿童患开(牙合)的概率较高,早期较易治愈,建议一经发现,及早治疗。
症状
早期的开(牙合)患者一般无明显的症状,严重时会表现为上下牙无法合拢,更甚者会导致面部变形。
开(牙合)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开(牙合)常见症状包括:
上下牙合不拢:是开(牙合)最早被发现的症状,表现为上下颌垂直面不能有效接触。
咀嚼力不足:表现为患者不能充分将食物咬碎。
面部变形:表现为患者面部宽度减小,微笑时会露出上牙牙龈,影响其面部美观。
开(牙合)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牙龈炎
慢性咽炎
吞咽障碍
发音障碍
病因
开(牙合)的主要病因是由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通常包括张口呼吸、吐舌、咬铅笔、吮手指、咬唇等。此外,过多使用奶嘴、下颌第三磨牙水平生长或者前倾、佝偻病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开(牙合)。
开(牙合)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口腔不良习惯:吐舌、张口呼吸、咬铅笔、吮手指、咬唇等口腔不良习惯,都会影响口腔颌面部肌肉的动力平衡。即牙齿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引起开(牙合)。
过多使用奶嘴:婴幼儿过早以奶瓶代替母乳喂养,或者长时间使用安抚奶嘴都会增加乳牙开(牙合)的风险。
下颌第三磨牙水平生长或者前倾:第三磨牙也就是我们说的“尽头牙”,生长受阻时,会推动下颌第二磨牙伸长,导致周围牙齿生长变型,形成大范围的开(牙合)。
佝偻病:佝偻病俗称缺钙,缺钙会引起颌骨发育不良,从而引起开(牙合)。
哪些人容易患开(牙合)?
经常吐舌、伸舌的人:会导致舌体厚薄不均匀,从而引起开(牙合)。
喜欢吮手指的人:因吮手指导致的开(牙合),若 2 岁前改善,可自行恢复,否则 3 岁后将会定型。
张口呼吸或咬东西的人:上下牙之间长时间不能充分咬合,从而导致开(牙合)。
过早使用奶嘴的婴幼儿:婴幼儿在使用奶嘴时会用力将下颌往前伸,造成下颌前突。
单侧咀嚼的人:导致牙床变形,从而引起开(牙合)。
下颌第三磨牙水平生长或者前倾的人:会造成周围牙齿生长变型,引起大范围的开(牙合)。
患佝偻病的人:佝偻病患者严重缺钙,导致颌骨发育不良。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上下牙合不拢;
咀嚼力不足;
面部变形;
咀嚼功能受影响;
第三磨牙生长受阻。
建议就诊科室
口腔科
医生如何诊断开(牙合)?
当医生怀疑是开(牙合)时, 通常以查体的方式初步判断患者病情,必要时通过全景片、X 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和血钙测定等检查加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查体:作用是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开(牙合),了解病情发展程度,为下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发病时间,口腔习惯及家族病史等基本信息,同时观察患者的面部比例及协调性;随后检查患者口腔;最后检查患者开(牙合)的位置以及形状,并测量开(牙合)的距离及舌体的宽度等。
全景片:作用是通过成片判断牙齿发育及缺失情况,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是口腔科的常规检查手段。检查方法为让患者穿上防护服,站立于机器前,双手抓住把手立正站直,门牙咬住支架,然后进行拍摄。拍摄时应根据医生提示做吞咽动作,然后屏气,通常 3 秒可完成。患者应注意检查前取下颈部以上的金属物品,如耳环、眼镜、助听器等。
X 线头颅定位侧位片:作用是通过分析颌骨的位置以及牙齿的倾斜度来判断牙齿的生长状态。检查方法为使用 X 头颅定位仪进行检测,拍摄时患者应保持身体直立,咬紧两侧后牙,并注意调节耳塞及鼻根尺的位置。
血钙测定:作用是通过抽血检验血液中钙的浓度,判断患者是否缺钙。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有这些症状的?
平时喜欢张口呼吸吗?
平时经常吐舌吗?
平时喜欢咬东西吗?
平时咀嚼食物有没有问题?
有慢性咽炎吗?
有口腔黏膜炎吗?
曾去其他医院就诊吗?
有家族病史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病情严重吗?
还会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吗?
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需要治疗多久?
多久需要复查一次?
会复发吗?
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需要做哪些检查?
能不能医保报销?
会不会遗传?
治疗
通常根据开(牙合)的年龄以及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开(牙合)较小的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可以不予治疗,只需改变口腔不良习惯即可。但开(牙合)较大的患者需要通过矫治器治疗, 病情严重者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钙制剂:适用于因佝偻病引起的开(牙合)。该类药物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钙元素,从而治愈因缺钙导致的维生素 D 缺乏病。常用药物包括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等。
手术治疗
正畸正颌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大、骨骼畸形严重的患者。通过正畸正颌联合手术矫正错位牙,调整牙颌关系,使牙列重新排齐。
其他治疗方法
固定式矫治器:使用细丝弓矫治器, 垂直牵引上下颌, 使得上下颌之间得到有效的咬合,以达到治疗效果。
拾垫式矫治器加垂直牵引器治疗:可改善颌骨垂直向生长,对于儿童期后牙槽过大的患者有明显的疗效。
种植支抗矫治:将种植体植入磨牙区,以骨组织做支架,利用“楔形效应”原理,使得牙齿排列整齐。
腭屏:早期的前牙开(牙合)患者, 均建议采用固定式腭屏,用于改正吐舌、伸舌习惯。
舌刺:可以阻断患者经常性吐舌、伸舌等口腔不良习惯,初期会引起不适,一周后可得到缓解。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开(牙合)严重的患者有可能并发慢性咽炎、口腔黏膜炎、 吞咽障碍、发音障碍等症状,还有可能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经过正规治疗后, 大部分患者能得到治愈, 复发率低,预后良好。
日常注意
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正畸手术后注意事项:勤漱口刷牙,保持口腔和牙齿的清洁卫生,遵医嘱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
矫正治疗后注意事项:患者应不断进行咀嚼练习,来保持矫正治疗后被移动的牙齿和颌骨的位置,同时加强肌功能的训练,如模拟咀嚼练习。若有轻微的不适感, 可耐心练习逐步适应。
矫治后复查:遵医嘱或者每隔 3 个月去医院口腔科复查口腔全景片。
矫正时间:尽可能保持使用矫治器 2 年以上,可以较好保持牙齿形态。
饮食:避免吃过凉或者过热的食物,如火锅、冷饮等。
其他:注意口腔的清洁, 养成餐后刷牙的习惯。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避免经常吐舌头或伸舌头,家长要注意纠正幼儿吮吸手指的行为,避免造成开(牙合)。
避免经常用嘴呼吸。
婴儿期坚持母乳喂养至少 1 年,尽量避免过早使用奶嘴。
养成良好的咀嚼习惯,咀嚼食物时交替使用两侧牙齿,平衡两侧牙齿的使用频率和强度。
发现下颌第三磨牙水平生长或者前倾时,及时前往医院口腔科进行矫正治疗。
佝偻病病人应保证摄入足够量的钙质,最好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