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脚踝疼痛(Ankle pain)在临床极其常见。这是因为脚踝涉及骨骼、神经、韧带、肌腱和肌肉等众多组织,构造了一个极其精密、复杂的承重和运动系统。因此,脚踝也很容易在行走或奔跑的过程中,受到创伤或损害,从而引发疼痛。
脚踝几乎承受了整个人体的重量,其关节、骨骼、肌腱、韧带等相关构件需要协同配合,才能稳定支撑人体。一旦站立不稳,最有可能受到伤害的就是踝关节。
在日常生活中,脚踝疼痛最主要的病因就是脚踝扭伤,可导致踝关节韧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发生韧带撕裂。
另一方面,在长期站立、行走、负重的过程中,脚踝各部位也会逐步磨损,累积形成慢性炎症和组织退变。此类病情往往迁延难愈,一旦脚踝过度劳累就会反复发作。
此外,多种风湿性疾病也可能波及踝关节,作为其全身性症状的一部分,引发脚踝部位的炎症、肿胀和疼痛。
医生通过体检、血样化验、影像学检查,可以得出初步诊断结果。脚踝疼痛症状较轻者,以居家保守治疗和理疗为主。创伤或病情严重者,可能需接受手术治疗。
病情较为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行走、站立,防止病情加重。平躺时可以在小腿部位垫上枕头或坐垫,将脚踝抬高,有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
症状
常见原因
引起脚踝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脚踝扭伤。此外,踝关节长期过度劳损,发生慢性退变,也会造成脚踝疼痛。还有部分则是由全身性疾病累及脚踝而引起。
脚踝局部的常见创伤和病变可包括:
脚踝扭伤;
跟腱炎;
跟腱断裂;
滑囊炎;
骨关节炎;
化脓性关节炎;
足底筋膜炎;
踝骨骨折;
剥脱性骨软骨炎(长期局部炎症导致软骨与骨组织分离);
踝管综合症(踝管内的神经受到卡压);
脚踝撕脱性骨折(踝关节的骨骼在肌肉收缩时被附着的肌腱撕裂);
应力性骨折(局部骨骼长期受力而导致的骨折)。
全身性疾病累及脚踝,常见疾病包括: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
银屑病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况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脚踝疼痛:
在行走时喜欢看书、听歌、看手机,不注意路面情况。
工作中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锻炼过程中的姿势不正确或腿部用力不当。
经常参加激烈的对抗性运动。
伴有风湿性疾病或风湿性疾病家族史。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
长期抽烟、酗酒,嗜好高脂高糖饮食。
嗜好高嘌呤类食物,例如动物内脏。
肥胖/超重。
脚踝部位曾经受到感染或接受过手术治疗。
伴有扁平足或高足弓。
病因
症状表现
脚踝疼痛的主要表现是脚踝部位的软骨、肌腱、韧带遭到损伤或破坏,引发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踝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正常的行走功能。
若脚踝部位的骨骼和软组织在高强度运动或意外事故中遭受机械性损伤,往往表现为急性剧烈疼痛,需要紧急处置。较为严重的创伤若未及时治疗、修复,可能会留下终生性的后遗症。
当踝关节的软骨、韧带、肌腱发生慢性劳损和退变,可造成脚踝部位长期疼痛,病情往往迁延难愈。一旦过于劳累,长时间站立、行走,病情就会出现反复。而且,随着踝关节的功能退变,其稳定性不断减弱,更容易发生扭伤或骨折。
脚踝疼痛的具体部位因人而异,可能仅是脚踝内侧或外侧的神经、肌腱发生疼痛,也可能是整个踝关节都感到疼痛。
伴随症状
不同原因的脚踝疼痛会伴有相应的其他临床症状:
脚踝疼痛、肿胀,病变关节在长时间静止不动后,难以立刻活动,将维持一定时间的僵硬状态(即所谓“晨僵”):可见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脚踝疼痛伴局部红肿、发热,并可能出现全身性的发烧、寒颤:可见于化脓性关节炎等。
脚踝疼痛伴局部红肿、发热,并可能在耳廓或关节部位形成结节:可见于痛风性关节炎。
脚踝疼痛伴皮疹、发烧,全身性骨骼肌肉疼痛或器官功能受损:常见于各类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关节炎等。
脚踝疼痛并延伸至脚跟和小腿,脚底发麻,感觉异常或消失:可见于踝管综合症等。
急性创伤导致脚踝疼痛伴骨骼或关节发生变形:常见于骨折、关节脱位。
急性创伤导致脚踝疼痛伴肌肉无法用力、活动范围受限:常见于关节扭伤、韧带或肌腱撕裂。
就医
何时就医?
如果脚踝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都应该就医以查明原因。尤其是伴有明显的发烧、寒颤或全身性关节、器官损害的患者,更要及时接受诊治。
因创伤造成脚踝部位骨骼断裂、关节变形、无法行动、剧烈疼痛或大量出血,都要立刻去医院急诊处置。
就诊科室
手足外科
风湿免疫科
脚踝局部病变或创伤引起疼痛者首诊应前往手足外科;脚踝疼痛伴有其他全身性器官或关节损害者首诊应去风湿免疫科。
就医前准备
为了帮助医生明确脚踝疼痛的原因,患者在就医前请准备好以下信息:
向医生详细描述疼痛具体部位、何时开始、持续多久、发作频率、疼痛的性质和程度等。
脚踝疼痛的同时是否还出现其他全身性症状,例如晨僵、发烧、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等。
以前是否曾经由于腿部或脚部的疾病接受过诊治(包括使用过哪些药物或接受过怎样的手术)。
近期及长期服用的药物和保健品:包括各类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各类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等。
常用检查
医生通常采取以下方法来查明脚踝疼痛的具体原因。
病史:患者需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治疗史、具体症状、日常工作情况以及正在使用的处方和非处方药物等信息。
体格检查:医生将通过仔细检查,寻找可能的病因。
首先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脚踝是否存在疼痛、压痛、肿胀、变形,评估踝关节的受损程度和活动范围。
伴全身性症状者,还需检查各处关节、皮肤,评估是否存在皮疹或关节炎症。
血样化验:
测定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水平,评估是否发生贫血和炎症、感染。
测定血脂、血糖、肝酶、肌酐水平,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或肝、肾功能异常。
测定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血沉加快可提示体内存在活动性炎症。
检测自身抗体水平,判断是否发生自身免疫病。
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借助X光片、CT、MRI(核磁共振成像)等,判断脚踝部位的具体病变情况,以及病变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治疗
脚踝疼痛症状较轻者,以居家保守治疗和理疗为主。创伤或病情严重者,需接受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来实施个体化的干预措施。
详情请参见相关疾病的治疗:
脚踝扭伤
跟腱炎
滑囊炎
跟腱断裂
骨关节炎
踝骨骨折
足底筋膜炎
化脓性关节炎
剥脱性骨软骨炎
应力性骨折
脚踝撕脱性骨折
踝管综合症
类风湿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银屑病关节炎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护理
病情较为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行走、站立,防止病情加重。
平躺时可以在小腿部位垫上枕头或坐垫,将脚踝抬高,有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
患者可根据效果选择在脚踝局部冰敷或热敷:
冰敷:每天数次,每次15~20分钟。
热敷:用加热垫覆盖在脚踝部位,或将双脚侵入热水中,每次15~20分钟。
选择松紧适度的护踝,为病变的踝关节提供支撑,并有利于控制脚踝部位的肿胀程度。
根据自身病情,适度参与康复锻炼,例如肢体伸展运动等,以脚踝无疼痛或不适为宜。
若感觉疼痛较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症状。
假如脚踝的慢性病变需要接受长期治疗,患者应按照治疗计划定期复查,以便于医生评估疗效,及时处置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