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是什么?EB病毒感染怎么办?EB病毒感染症状有哪些?

继发性肾脏疾病(secondarynephrosis)指全身系统疾病导致肾脏损害的一组疾病,包括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肝源性肾损害、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急性风湿热肾损害、痛风肾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恶性肿瘤肾损害等。其中以肾小球损害或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更多见。此外,不少继发性肾病发病率高、危害大,需引起重视。

概述

症状

患者可出现典型的三种表现:咽峡炎、发热、淋巴结肿大。

潜伏期:一般为 4~7 周,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疼、乏力。

感染期:病毒扩散至全身,可能出现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恢复期:一般 2~4 周,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

并发症主要为脑膜炎和周围神经炎。具体表现为:

血液并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嗜伊红细胞综合症、血小板减少等。

脾破裂: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种罕见的严重的并发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极少见,感染可出现病毒性脑膜炎(小脑炎多见)、周围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面神经麻痹)等。

肝脏:可出现自限性肝炎,轻度肝酶升高,不会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肾炎:蛋白尿和镜下血尿常见。

呼吸系统可表现为病毒性肺炎。

心血管系统可表现为病毒性心肌炎。 

与 EB 病毒相关的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综合征、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X 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鼻咽癌及淋巴瘤等。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最常见也是预后最好的一种疾病。

病因

病毒学知识

EB 病毒是线性双链 DNA 病毒,基因组长 172kb,编码大约 100 个基因,其中重要的有编码衣壳抗原 (viral capsid antigen, VCA) 、早期抗原 (early antigen, EA) 和核心抗原 (nuclear antigen, NA) 的基因。

EB 病毒有复制性感染和潜伏感染 2 种感染方式。

在复制性感染期间病毒 DNA 转录,VCA 和 EA 充分表达,成熟病毒颗粒产生,并伴宿主细胞的溶解和死亡,这种感染方式主要见于 EB 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在潜伏感染期 VCA 和 EA 的表达受到抑制,主要表达 EBNA、EB 病毒编码的小 RNA (EBV-encoded small RNA, EBER) 及潜伏膜蛋白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LMP),不产生新的病毒颗粒,这种感染方式主要见于 EB 病毒相关恶性肿瘤[4]。

致病机制

EB 病毒主要感染 B 淋巴细胞,近年发现它亦可感染 T 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er cells, NK 细胞) 等,并引发相关疾病。

人体感染 EB 病毒感染后,病毒首先在口腔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 B 淋巴细胞,之后进入血液并随之转移扩散至全身,可能造成全身性感染,也可能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

因 B 淋巴细胞表面有 EB 病毒受体,EB 病毒感染后可使 B 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改变,继而引起 T 淋巴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 效应,直接破坏被感染的 B 淋巴细胞。

EB 病毒可异位感染 T 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及 NK 细胞等;还可逃避宿主免疫,干扰免疫功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并可通过诱导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分化及凋亡,诱导细胞永生化和转化等致癌。B 淋巴细胞被感染后,免疫功能被抑制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流行病学

EB 病毒感染率在不同国家及不同年龄的分布有差异,一般发达国家较东南亚及非洲等国的感染率低。

EB 病毒的感染高峰年龄在东南亚等国家以学龄前期为主,可能与东南亚国家学龄前期儿童大多在托幼机构长期密切接触有关。

四季均可发生病毒感染,晚秋至初春较多。

患者和 EB 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口密切接触传播,飞沫及唾液传播不是主要途径。

性别差异小,6 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15 岁以上感染者多出现典型症状。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就医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

患者就诊原因多为发热、咽峡炎、头疼、乏力等症状,与普通感冒症状类似,通常不易发现病原体为 EB 病毒。患者因呼吸系统感染就医,EB 病毒不是常见病原体,多为常规治疗效果不好才考虑该病毒感染。

常见问诊内容

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有无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伴随症状?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治疗情况如何?

有无药物过敏史?

重点检查项目

核酸杂交和 PCR

检测细胞内 EB 病毒基因组和其表达产物 (RNA、蛋白) 的存在。

血清学检查

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患者于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 lgM 型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 1:100 有诊断意义,但只有 60%~80% 病例呈阳性。

EBV 特异性抗体检测:用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荧光技术。

医生如何诊断 EB 病毒感染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但确诊需找到 EBV DNA 和其表达产物(RNA 或蛋白)的存在。血清抗 IgM 抗体阳性,以及随之出现的抗 NA 抗体阳性提示原发性 EBV 感染。若抗早期蛋白 IgA 效价增加,则极大地增加了患者患鼻咽癌的危险性。具体诊断标准如下:

EB 病毒感染开始症状一直持续 6 个月以上,EB 病毒抗体滴度异常(包括抗 VCA IgG 不小于 1∶5120,抗 EA 抗体不小于 1∶640 或 EBNA 抗体小于 1∶2);

主要脏器受损,如导致间质性肺炎、骨髓某成分的不良增生、视网膜炎、淋巴结炎、迁延性肝炎和脾大;

受损组织及外周血中检测到 EB 病毒 DNA。

本病毒感染一个特点是无独特症状,一般不易与普通感冒区分。基因扩增及查血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

治疗

治疗方式一般为对症治疗。

EB 病毒感染主要采用更昔洛韦或阿昔洛韦治疗,它们是核苷类广谱抗 DNA 病毒药物。

急性期患者应注意休息,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但禁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引起超敏反应,加重病情。

患者大多伴有发热症状,且发热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因此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发热护理:

对于体温低于 38.5℃ 的患者,给予一般物理降温,高于 38.5℃ 的患者,则口服退热药;

调节病房温度和湿度;

每日开窗通风,进行空气负离子消毒,每天 2 次;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发汗及时更换贴身衣物等。

对于发生神经系统病变、血小板降低、心肌损害、溶血性贫血等并发症的重症患儿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对同时合并川崎病的患者,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5]。

预防交叉感染。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也很重要,增加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日常注意

对于确诊患者,应当:

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以及心理护理,同时预防交叉感染。

不与患者共用餐具及生活用品,避免接吻及性接触。

保持规律作息时间,多休息,清淡饮食,听从医师的指导和建议。

对于触诊发现脾大患者,至少一个月内避免脾脏受到碰撞,停止剧烈运动,去医院定期复查脾脏确定不再扩大。

康复后要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EB 病毒患者可能心里负担较重,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家人要多安慰病人,并告知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使其正确对待疾病,保持心里愉快,积极配合治疗,增强其战胜病毒的信心。

对于未确诊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适度锻炼,增强免疫力。

预防

EB 病毒也被称为“亲吻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应尽量避免经口传播的可能,婴幼儿的喂养过程中应注意[6]。

EB 病毒疫苗:EB 病毒被发现已超过半个世纪,相关预防性疫苗以及治疗性疫苗研究工作也做了几十年,但由于缺乏良好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目前临床仍无可用疫苗。好消息是有疫苗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逐步成熟进入市场后,可以对预防起到一定作用[7][8]。

可以适度增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另外,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疾病

乳头皲裂是什么?乳头皲裂怎么办?乳头皲裂症状有哪些?

2023-7-22 16:44:50

药品

麦味地黄口服液的功效与作用-麦味地黄口服液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