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症状
患者可出现典型的三种表现:咽峡炎、发热、淋巴结肿大。
潜伏期:一般为 4~7 周,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疼、乏力。
感染期:病毒扩散至全身,可能出现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恢复期:一般 2~4 周,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
并发症主要为脑膜炎和周围神经炎。具体表现为:
血液并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嗜伊红细胞综合症、血小板减少等。
脾破裂: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种罕见的严重的并发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极少见,感染可出现病毒性脑膜炎(小脑炎多见)、周围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面神经麻痹)等。
肝脏:可出现自限性肝炎,轻度肝酶升高,不会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肾炎:蛋白尿和镜下血尿常见。
呼吸系统可表现为病毒性肺炎。
心血管系统可表现为病毒性心肌炎。
与 EB 病毒相关的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综合征、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X 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鼻咽癌及淋巴瘤等。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最常见也是预后最好的一种疾病。
病因
病毒学知识
EB 病毒是线性双链 DNA 病毒,基因组长 172kb,编码大约 100 个基因,其中重要的有编码衣壳抗原 (viral capsid antigen, VCA) 、早期抗原 (early antigen, EA) 和核心抗原 (nuclear antigen, NA) 的基因。
EB 病毒有复制性感染和潜伏感染 2 种感染方式。
在复制性感染期间病毒 DNA 转录,VCA 和 EA 充分表达,成熟病毒颗粒产生,并伴宿主细胞的溶解和死亡,这种感染方式主要见于 EB 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在潜伏感染期 VCA 和 EA 的表达受到抑制,主要表达 EBNA、EB 病毒编码的小 RNA (EBV-encoded small RNA, EBER) 及潜伏膜蛋白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LMP),不产生新的病毒颗粒,这种感染方式主要见于 EB 病毒相关恶性肿瘤[4]。
致病机制
EB 病毒主要感染 B 淋巴细胞,近年发现它亦可感染 T 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er cells, NK 细胞) 等,并引发相关疾病。
人体感染 EB 病毒感染后,病毒首先在口腔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 B 淋巴细胞,之后进入血液并随之转移扩散至全身,可能造成全身性感染,也可能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
因 B 淋巴细胞表面有 EB 病毒受体,EB 病毒感染后可使 B 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改变,继而引起 T 淋巴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 效应,直接破坏被感染的 B 淋巴细胞。
EB 病毒可异位感染 T 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及 NK 细胞等;还可逃避宿主免疫,干扰免疫功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并可通过诱导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分化及凋亡,诱导细胞永生化和转化等致癌。B 淋巴细胞被感染后,免疫功能被抑制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流行病学
EB 病毒感染率在不同国家及不同年龄的分布有差异,一般发达国家较东南亚及非洲等国的感染率低。
EB 病毒的感染高峰年龄在东南亚等国家以学龄前期为主,可能与东南亚国家学龄前期儿童大多在托幼机构长期密切接触有关。
四季均可发生病毒感染,晚秋至初春较多。
患者和 EB 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口密切接触传播,飞沫及唾液传播不是主要途径。
性别差异小,6 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15 岁以上感染者多出现典型症状。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就医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
患者就诊原因多为发热、咽峡炎、头疼、乏力等症状,与普通感冒症状类似,通常不易发现病原体为 EB 病毒。患者因呼吸系统感染就医,EB 病毒不是常见病原体,多为常规治疗效果不好才考虑该病毒感染。
常见问诊内容
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有无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伴随症状?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治疗情况如何?
有无药物过敏史?
重点检查项目
核酸杂交和 PCR
检测细胞内 EB 病毒基因组和其表达产物 (RNA、蛋白) 的存在。
血清学检查
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患者于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 lgM 型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 1:100 有诊断意义,但只有 60%~80% 病例呈阳性。
EBV 特异性抗体检测:用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荧光技术。
医生如何诊断 EB 病毒感染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但确诊需找到 EBV DNA 和其表达产物(RNA 或蛋白)的存在。血清抗 IgM 抗体阳性,以及随之出现的抗 NA 抗体阳性提示原发性 EBV 感染。若抗早期蛋白 IgA 效价增加,则极大地增加了患者患鼻咽癌的危险性。具体诊断标准如下:
EB 病毒感染开始症状一直持续 6 个月以上,EB 病毒抗体滴度异常(包括抗 VCA IgG 不小于 1∶5120,抗 EA 抗体不小于 1∶640 或 EBNA 抗体小于 1∶2);
主要脏器受损,如导致间质性肺炎、骨髓某成分的不良增生、视网膜炎、淋巴结炎、迁延性肝炎和脾大;
受损组织及外周血中检测到 EB 病毒 DNA。
本病毒感染一个特点是无独特症状,一般不易与普通感冒区分。基因扩增及查血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
治疗
治疗方式一般为对症治疗。
EB 病毒感染主要采用更昔洛韦或阿昔洛韦治疗,它们是核苷类广谱抗 DNA 病毒药物。
急性期患者应注意休息,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但禁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引起超敏反应,加重病情。
患者大多伴有发热症状,且发热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因此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发热护理:
对于体温低于 38.5℃ 的患者,给予一般物理降温,高于 38.5℃ 的患者,则口服退热药;
调节病房温度和湿度;
每日开窗通风,进行空气负离子消毒,每天 2 次;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发汗及时更换贴身衣物等。
对于发生神经系统病变、血小板降低、心肌损害、溶血性贫血等并发症的重症患儿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对同时合并川崎病的患者,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5]。
预防交叉感染。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也很重要,增加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日常注意
对于确诊患者,应当:
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以及心理护理,同时预防交叉感染。
不与患者共用餐具及生活用品,避免接吻及性接触。
保持规律作息时间,多休息,清淡饮食,听从医师的指导和建议。
对于触诊发现脾大患者,至少一个月内避免脾脏受到碰撞,停止剧烈运动,去医院定期复查脾脏确定不再扩大。
康复后要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EB 病毒患者可能心里负担较重,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家人要多安慰病人,并告知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使其正确对待疾病,保持心里愉快,积极配合治疗,增强其战胜病毒的信心。
对于未确诊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适度锻炼,增强免疫力。
预防
EB 病毒也被称为“亲吻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应尽量避免经口传播的可能,婴幼儿的喂养过程中应注意[6]。
EB 病毒疫苗:EB 病毒被发现已超过半个世纪,相关预防性疫苗以及治疗性疫苗研究工作也做了几十年,但由于缺乏良好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目前临床仍无可用疫苗。好消息是有疫苗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逐步成熟进入市场后,可以对预防起到一定作用[7][8]。
可以适度增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另外,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