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脊髓炎是什么?结核性脊髓炎怎么办?结核性脊髓炎症状有哪些?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又称非泌乳乳腺脓肿、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等,是一种非哺乳期成人乳腺炎性疾病,以非哺乳周期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晕旁脓肿、乳晕部瘘管为特征。男女均可发病,大多发生在非哺乳期的女性,发病年龄在 16~46 岁,病程长短不一,多为 1 个月以上。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 1.41%~5.36%。本病目前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乳头发育畸形、乳腺导管阻塞和激素的异常刺激相关。乳房外伤史、手术史、炎症感染等为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的危险因素。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可分为 3 期:急性期,约 2 周,乳晕周围肿块伴有疼痛、皮肤红肿等急性乳腺炎表现;亚急性期,约 3 周,急性炎症消退,以肿块为主,可与皮肤粘连,压痛减轻;慢性期,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者肿块缩小成硬结,可出现橘皮样改变,可形成瘘管或窦道,长达数年。本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本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时尽量剔除病灶是关键,治疗后仍有复发可能。本病易复发,不仅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极大伤害,也会对患者的心理形成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遵守医嘱,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概述

结核性脊髓炎是由身体其他部位(如肺、肾、骨等)的结核杆菌经血液循环,或脊柱结核直接浸润而形成的脊髓损害,多同时累及脊膜,故也称之为结核性脊膜脊髓炎。多见于青壮年,病前可有结核接触史或结核史。通常缓慢起病,在出现脊髓症状的同时有低热、纳差、消瘦、盗汗等。

症状

临床表现

1.多见于青壮年,病前可有结核接触史或结核史。

2.通常缓慢起病,在出现脊髓症状的同时有低热、纳差、消瘦、盗汗等。

3.脊髓损害常为不完全性,出现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4.当病变以脊膜、脊蛛网膜损害为主时,则以根痛为主要表现,并出现分散性、不对称性、节段性感觉障碍,临床表现颇似脊髓蛛网膜炎。

病因

病原菌为结核杆菌。结核菌通过血行或直接侵入而累及脊髓、脊膜和脊髓血管,形成结核性肉芽肿或结核球,致脊膜、脊蛛网膜炎及脊髓缺血。

就医

检查

1.血常规检查

一般正常,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沉增高。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高,白细胞数十个至数百个、多呈混合型,以单核细胞占优势者约占85%,蛋白含量轻、中度升高,氯化钠及葡萄糖多降低。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可发现椎管通畅或部分阻塞。外观可呈毛玻璃状,放置数小时可见白色纤维薄膜形成,该膜抗酸染色直接涂片较易发现结核杆菌。

3.病原学的依据

(1)CSF细菌涂片和细菌培养检出率较低。

(2)皮肤结核菌素试验。

(3)早期诊断: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SF中结核菌的DNA。

另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SF中结核抗体。以上两项检测同时应用更可提高确诊的可靠性。但应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

4.其他辅助检查

(1)胸片检查 可见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病灶。部分患者合并脊柱结核或结核性椎旁脓肿,这些患者的脊柱X线有较典型的脊柱结核改变:椎体破坏、脊柱后突和成角畸形、椎旁冷脓肿形成。

(2)脊髓内结核的MRI 表现受累脊髓肿胀,结核球在T1为等信号或低信号病灶,在T2为低、等、高信号病灶,注射造影剂后有病灶边缘或病灶内结节状增强。脊膜、脊蛛网膜受累时,MRI表现为腰段神经根增厚,蛛网膜下隙消失,注射Gd-DTPA后神经根及脊髓表面呈线条状信号增强;硬膜、蛛网膜斑块状信号增强。

诊断

根据有结核病史、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的脊髓和(或)脊膜受损症状、特殊的脑脊液改变,X片及脊髓MRI图像表现,一般诊断并不困难。

治疗

明确诊断后应即进行正规抗结核治疗。

1.异烟肼(INH)、链霉素、利福平三联用药。

2.异烟肼(INH)、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PAS)三联用药,巩固治疗。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妇炎舒片(康恩贝)的功效与作用-妇炎舒片(康恩贝)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脑乐静的功效与作用-脑乐静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