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症状
鼠疫有哪些症状?
鼠疫根据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型:腺鼠疫、败血症鼠疫和肺鼠疫。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取决于鼠疫的类型[1][2][3]:
腺鼠疫最常见
当患者被带菌的跳蚤叮咬,感染鼠疫一周之内,在感染区域可出现淋巴结肿痛(多位于腹股沟、腋下或颈部),且进展迅速。
随着剧烈的炎症反应,病情将会更为严重:
淋巴结肿大至鸡蛋大小;
极度疼痛、肿胀、发热;
发生脓毒症;
其他症状和体征还包括:突发高热、寒颤、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
腺鼠疫未经及时治疗,超过半数患者会死亡。
败血症鼠疫
可以是原发性的血流感染所致,也可以是腺鼠疫、肺鼠疫病情进展所致。症状有:
突发高烧;
重度流感样症状:头痛、乏力、浑身酸痛;
病情恶化极其迅速,呈现全身性的重症感染和出血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神志不清或昏迷。
肺鼠疫
最少见、却最致命的一个类型,因为它可以直接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危害极大。感染几个小时内就可能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
突发高烧;
咳嗽,血痰;
胸痛;
呼吸困难;
恶心、呕吐;
虚弱无力;
心肺功能衰竭、皮肤呈青紫色。
肺鼠疫未经及时治疗,病死率几乎 100%。
鼠疫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鼠疫感染后,病情可迅速进展,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可出现下列严重的并发症[1][2]:
全身性重症感染:脓毒症、休克;
坏疽:手指和脚趾等肢体远端的坏疽,可能需要截肢;
死亡:除非得到及时、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否则鼠疫患者的病死率非常高。
病因
鼠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鼠疫的病原菌是鼠疫杆菌,又称鼠疫耶尔森菌。鼠疫杆菌常寄生于下列啮齿类动物:大鼠、松鼠、兔子、草原土拨鼠、花栗鼠[1][2]、旱獭、长尾黄鼠等。
鼠疫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带菌啮齿类动物→跳蚤→人体。
剥取染疫的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这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飞沫传播:肺鼠疫可以由患者或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或唾液传播;
接触传播:皮肤破损部位接触到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
在鼠疫高发地区,家养的猫、狗如果被带菌的跳蚤叮咬,或者误食鼠疫感染的啮齿类动物,也可能感染鼠疫,成为病菌的传染源[1][2]。
鼠疫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一般人罹患鼠疫的风险非常低。全世界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总共只有几千例鼠疫病例报告。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患病。个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从事职业,甚至业余爱好都可能会影响到感染鼠疫的风险程度[1][2]。
地理位置
最常见的鼠疫高发区是在农业或半农业地区:人口过度拥挤,卫生条件很差,啮齿动物密度很高。鼠疫感染人数最多的是在非洲地区。
从事职业
兽医行业更有可能接触到感染鼠疫的家养猫、狗;
在鼠疫高发地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
业余爱好
在鼠疫高发地区露营、狩猎或徒步旅行,被带菌跳蚤叮咬的风险将会大幅上升。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发生了腺鼠疫的相关症状,患者应该立刻前往医院确诊[1][2][3]:
在疫区被跳蚤叮咬后出现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病情进展非常迅速。
同时伴有全身性的急性感染典型症状,例如高烧、寒颤、全身不适或肌肉酸痛。
肺鼠疫虽然临床少见,但病情进展更为迅速,患者一旦发病必须立刻送医[1]:
在感染后两天内就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和休克。
如果患者在症状和体征出现后一天内还没有开始抗生素治疗,感染极可能会致命。
就诊科室
感染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鼠疫?
临床医生根据流行病学史,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明确是否为鼠疫感染[1][2][3]。
临床体征:在疫区被跳蚤叮咬后,出现快速进展的淋巴结肿胀和疼痛。
淋巴结穿刺:采用细针抽吸淋巴结肿胀的液体样本。
血样化验:败血症鼠疫患者的血液中可检出鼠疫杆菌。
痰液化验:肺鼠疫患者的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中可检出鼠疫杆菌。
同时,医生必须将相关情况及时上报当地主管部门,并落实疫情隔离措施。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近期是否到过鼠疫高发地区?
近期是否处理过野生的啮齿类动物或野猫、野狗?
近期是否被跳蚤叮咬过?
病症是否持续加重?还是间歇性发作?
目前的症状有多严重?
身边是否还有其他人也有类似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是否需要隔离?
家里其他人是否也要隔离?
治疗以后是否还会复发?
是否会留下后遗症?
治疗
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一旦疑似为鼠疫患者,就必须立刻住院隔离,采用抗菌药物治疗。越早就医治疗,患者痊愈的机会就越大。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也需要隔离观察,若有必要可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性治疗。
如何治疗鼠疫?
抗生素治疗[1][2]:
庆大霉素;
多西环素;
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
通常疗程为 1~2 周,随后症状即可缓解、消退。
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趋势,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养,并采用流质饮食,确保摄入充分的热量和水分。
若出现精神烦躁或疼痛难忍,可使用镇静剂和止痛剂,例如布洛芬、萘普生。
中毒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还有必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伴有休克者,需立刻进行吸氧、补液,纠正休克状态。
鼠疫患者住院时将被隔离,避免空气传播。经治疗症状消退后,并不能立刻出院,必须按照临床规定,继续隔离至确保没有传染性才能出院[3]。
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也需要隔离观察,若有必要也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3]。
日常注意
鼠疫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将被严密隔离,住院前使用过的器具、衣物、被褥等都需要被销毁。具体如下:
鼠疫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将被严密隔离,禁止家属探视,禁止患者互相往来。
患者居住地将被封锁,并进行彻底的清理、消毒,周边开展灭鼠处理。
若有必要,患者住院前使用过的器具、衣物、被褥将被销毁。
患者居住地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疑似感染动物一律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预防
目前没有预防鼠疫的长效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是改善环境卫生,消灭传染源[1][2]:
改善环境卫生,不要给啮齿类动物留有筑巢的原料,切断其所有的食物接触途径。
如果居住地的啮齿类动物密度很高,应该定期使用杀虫剂,杀灭室内的跳蚤。
确诊患者必须立刻接受隔离治疗,直至痊愈。
与疑似感染者接触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预防性服用抗生素(如四环素、氯霉素或磺胺制剂);
此外还要注意切断传播途径,避免病原菌侵入家庭内部[1][2]:
家养宠物必须远离野生啮齿类动物,并做好卫生工作以防滋生跳蚤。
在彻底检查健康状况之前,不要随意收留流浪猫、狗。
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肉类制品,尤其不要购买野生动物的肉制品。
经常接触动物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好防护措施[1][2]:
日常工作一定要按照规范流程,佩戴口罩、手套,工作结束后及时清洗。
如果需要处理或移动野生啮齿类动物的尸体,更要特别注意严密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