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症状
戊型肝炎同其他病毒性肝炎一样,都是有潜伏期的。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大多数无或仅有轻微症状,而不被发现。其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厌油、食欲减退、腹痛、上腹部不适、尿黄、眼黄、皮肤发黄、肝肿大、皮肤瘙痒等。
戊型肝炎有哪些症状?
戊型肝炎的常见症状包括[3]:
绝大部分患者呈急性起病,包括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而无黄疸型远多于黄疸型。
初期典型临床症状包括:
发热;
乏力;
厌油,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
腹痛,上腹部不适;
尿黄;
排便习惯改变。
初期症状持续数天后,进入黄疸期,持续 15~40 天,乏力、厌油、食欲差等症状仍然存在,尿黄更明显,并可出现其他症状:
眼黄;
皮肤发黄;
肝肿大(较多见)、脾肿大;
皮肤瘙痒;
大便颜色变浅(如灰白色大便);
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升高。
肝功能多数于6周恢复正常,全病程一般为 4~6 周。
成年人症状会比儿童症状明显。
戊型肝炎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毒还有可能损害其他脏器或系统,导致一些并发症[3][4][7]。
出血;
肝肾综合征;
感染;
肝性脑病:患者可出现神志障碍、行为失常、昏迷等;
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
胰腺炎;
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
急性甲状腺炎;
脑膜脑炎;
假性脑瘤;
颅神经麻痹、双侧椎体束综合征。
孕妇感染戊肝病毒,病情会加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是妊娠晚期,病死率高,经常导致流产与死胎,其原因不清,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
病因
戊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了戊型肝炎病毒而引发。此类病毒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也可以经血液、携带感染病毒的动物、母婴等途径传播。孕妇、长期密切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的人(如养猪者及屠宰、加工、运输者)、长期输血人员、青壮年等是戊型肝炎的常见危险因素。
戊型肝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戊型肝炎的病原体是嗜肝病毒中的戊型肝炎病毒,病毒体为小球型颗粒,此病毒既能感染人,也能感染一些动物,是人畜共患传染病。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迁延性病毒血症,以及长期从粪便中排出病毒,都是病毒持续感染的来源。急性期患者和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但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戊型肝炎的潜伏期及急性发病的早期。传播途径主要包括[5]:
粪-口途径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食物(如生食肉类)或污染的水源传播;
与感染病毒的动物(如猪、羊、野鼠)密切接触;
通过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感染的血制品、献血等方式;
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怀孕期间感染病毒的母亲,产下的婴儿则可能感染病毒。
戊型肝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孕妇:重型肝炎的发生率要高于正常人群[6];
长期接触可感染携带病毒动物的人;
长期输血人员;
20 岁以上、生活习惯存在感染隐患的青壮年;
我国近年来以男性发病为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以中、老年者发病居多,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少见[5]。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胀不适、肝区疼痛或关节疼痛、尿黄、皮肤黄、眼白发黄等戊型肝炎的相关症状,患者应及早去医院进行诊治。
就诊科室
感染科
传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戊型肝炎[4][5]?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并进行全身体检。
生化指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甲胎蛋白升高。
酶联免疫试验:用来确诊急性戊型肝炎。主要检测 IgG、IgM、IgA 抗体,帮助判断病情。
蛋白吸印试验:比酶联免疫试验法灵敏,更特异,但操作方法较复杂,检测所需时间较长。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和粪便中戊型肝炎病毒 RNA,本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在操作过程中易发生污染而出现假阳性。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近期是否去过洪涝灾害、水源污染的地区?
近期有无密切接触过猪、羊、野鼠等动物?
近期是否输过血、献血、吃过生肉类等?
出现这些症状多长时间了?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有所缓解?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
家中是否还有其他人也有类似的症状?
是否怀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戊型肝炎?
是否具有传染性?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应注意哪些事项?
大概多久后症状会有所缓解?
能否治愈?
会不会复发?
目前处于怀孕期,会有什么风险吗?对孩子有影响吗?
治疗
戊型肝炎多表现为自限性,大部分患者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对症治疗后,大多可自行痊愈,并且在体内产生抗体。而对于戊肝的干预,则应以适当休息、合理饮食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适当休息、合理饮食
适当休息:当患者被确认为戊型肝炎后,应当注意卧床休息,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之后才可以进行适量运动,切记运动要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直至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后,方可逐步恢复工作。
合理饮食:患者饮食上要十分注意,在迎合自己口味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并且要保证营养均衡。
辅助用药[3]
如果出现进食少或呕吐等现象,应和医生说明,并在其指导下服用相应药物辅助治疗。
对于部分因免疫低下或者服用免疫抑制剂转为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使用干扰素 α-2a/α-2b 或者利巴韦林治疗 3~12 个月。短期内效果尚可,最终效果如何还需要长期随访。
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剂,或者将免疫抑制剂减量,戊型肝炎病毒核酸(HEV RNA)也可自行清除,因此,在进行抗病毒治疗之前,医生也会考虑先采用此方法。
其他治疗
急性或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即可,肝功能衰竭无法纠正者可考虑进行肝移植[3]。
戊型肝炎感染出现凝血障碍的孕妇,产后出血的风险增加,生产后医生会立即注射缩宫素,并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对预防产后出血有益[3]。
日常注意
戊型肝炎本身就是一个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可以不予药物,仅凭日常注意生活上的特别注意即可,所以日常注意的护理显得格外重要,它密切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早期要休息,等症状缓和后再适量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把握好运动量,逐渐增加活动,不可有疲劳感。
注意与家人及周围人员分开使用餐具、牙具等。
禁酒,不要过于劳累,避免熬夜。
严格把控、避免使用可能出现肝损害的药物;可咨询医生,配合保肝降酶治疗。
必要时,遵医嘱进行药物辅助治疗;症状严重者应尽快住院。
平时要特别注意加强营养,食物种类要多样化,宜吃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食物。
如果在发病期或活动期,对某些食物感到厌恶,可以暂时停止摄入,但过后最好尽快恢复营养饮食。
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
预防
预防戊型肝炎,除接种疫苗的方法外,还应注意一些生活细节,特别是要注意改善卫生条件[3]尤其是手卫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戊型肝炎的发生风险。
目前,重组戊型肝炎疫苗 HEV 239 型疫苗在全球首发,已在中国获准用于免疫 16 岁及以上成年人[4]。
另外,日常需要注意的生活细节主要有:
尽量减少与戊型肝炎患者的直接接触机会。
不共用餐具,不共用私人物品,比如牙具、水杯、脸盆、牙刷等。
家里若有戊型肝炎患者,最好进行分餐。
定期对生活中用过的衣物、床单、日常用品等进行消毒,可用环氧乙烷消毒。
平时避免饮用污染的水源,一定要饮洁净的水。
经常锻炼身体,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运动 30 分钟,增强免疫力。
不要过于劳累,保证睡眠充足。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
在饭后,最好漱口或者刷牙;
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或者手碰到不干净的东西后,都要洗手;
最好使用可冲水的卫生间,不要使用旱厕;
出门时,若风大,可带上口罩,以免灰尘落入口中。
注意食品卫生。比如:
把食物煮熟透后再吃;
生食、蔬菜、水果一定要认真冲洗干净;
尽量少吃生的蔬菜,即使是洗干净的蔬菜,难免也会有残渣出现和寄生虫;
去餐厅吃饭时,要选择卫生达标的餐厅,不要去卫生条件差的饭店。
高温(70 ℃ 以上)烹饪肉类,可避免动物源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