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概述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是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的、较为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类型。
在精神分裂症中,与其他类型相比,本型患者的发病年龄更晚些,多在青壮年、中年起病。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都起着重要作用。
本病起病缓慢,最初表现为敏感、多疑,可伴有幻觉,逐渐发展为明确的妄想内容,由于受到妄想内容的支配,患者可能对他人表现出敌意、愤怒或不合作。妄想内容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最多见,内容荒谬离奇,范围可逐渐扩大,有泛化趋势。大多数患者数种妄想同时存在。幻觉以言语性幻听最常见,内容多使人不愉快。命令性幻听常使患者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评论性幻听可使患者出现自语自笑、或对空谩骂;内向性思维则使患者沉湎于幻觉、妄想的体验之中。
部分患者发病数年后,工作能力尚能部分保存,因此,往往早期不易被发现。该病病情发展比其他类型慢。较少出现显著的人格改变和衰退。
对药物治疗比其他分型更敏感。如果治疗充分,预后相对较好。确诊后,应坚持服药,定期复查,避免过早减药或停药,以降低复发风险,并及时发现、处理药物的副反应。
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众多症状中,思维障碍是最主要、最本质的症状。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以幻觉、妄想为主要表现。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有哪些?
妄想:即便存在与信念相冲突的证据,妄想仍是固定不变的信念。妄想内容可以包括各种主题。疾病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某些明显不合理的想法,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但随疾病进展,患者逐渐与病态的信念融为一体。妄想可以突然出现,也可以逐渐形成,或继发于幻觉、内感性不适和被动体验。以下为常见妄想:
被害妄想:毫无根据地相信别人在迫害自己,甚至害其家人。迫害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在食物中投毒,或用高科技手段损害其身体,或坚信自己正在或将要被他人、某个组织或群体伤害、羞辱等,患者可能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或报复行为。
关系妄想:认为周围发生的一些与其无关的事情或现象,均与自己有关。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觉得旁人随意的交谈是在议论自己;别人吐痰是在蔑视自己;别人的眼神和言行都不怀好意、含沙射影、话里有话;电视、报纸网络上的某些文字,也是针对自己。关系妄想的内容多对患者不利,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
嫉妒妄想:坚信配偶不忠,采取各种方式寻找证据,如查看手机、检查衣服或嗅闻气味等,以及对配偶的日常活动进行跟踪、监视,有时甚至拷打折磨,逼迫其招认。
释义妄想:又称特殊意义妄想,指对外界发生的事情赋予特殊意义,如外面电闪雷鸣预示着要发生战争;外面阳光灿烂预示着要中大奖。事物的映像与患者赋予的意义之间往往毫无联系。
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言语性幻听最常见。幻觉必须出现在清醒的知觉状态下。
争论性幻听:凭空听到两个或几个声音在争论,争论的内容往往与患者有关。
评论性幻听:声音内容为对患者评头论足,患者的情绪可能会被幻听的内容所影响。
命令性幻听:声音内容是命令患者去做一些事情,患者多会被幻听的内容所支配,而去做一些事情。
情感障碍:多表现为情感平淡和情感反应不协调。
情感平淡:常涉及细腻的情感,如对亲人的体贴、对同事的关心、对他人的同情等情感方面,出现下降。
情感反应不协调:情感反应可表现为与内在思维或外在环境不协调。
意志与行为障碍:常见的是意志减退或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懒散、被动,病程长者可能出现孤僻、退缩。
自知力障碍:患者往往有自知力缺失,他们不认为自己有精神病,对精神症状坚信不疑,认为幻觉、妄想内容都是真实的,故而拒绝治疗。
病因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都起着重要作用。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最具有影响,且得到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近期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的本病患病率是 1.4%~16.4%,而健康对照组的一级亲属患病率为 0.2%~1.1%。这说明本病的家族聚集性非常明显[1]。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似乎在个体出生前就已经开始,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相互作用,导致个体的脑结构发育异常和功能紊乱。母孕期经历的精神创伤、感染以及产期并发症,均会提高发病风险。
就医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是一个缓慢发展的疾病。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比较严重。首次就诊时,医生会进行问诊,并结合心理测验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敏感多疑、行为反常、思维内容怪异离奇时,应及时就诊。此时患者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往往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科。
医生如何诊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精神检查:医生会根据家属提供的病史进行询问,内容主要关于患者是否存在幻觉、妄想等。
心理测验:如症状自评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均会检出患者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眼动检查:医生会根据检查的凝视点数及反应性探索评分,来辅助判断患者存在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
红外热成像:该检查可以通过脑血流图来辅助作出精神疾病的诊断倾向。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没有人时,是否会听到耳边有声音在说话?
是否觉得周围不安全?
是否觉得有人针对自己、议论自己?
是否觉得有人在跟踪自己、监视自己?
是否觉得心里想的事明明没说出口,但别人知道了?
以前是什么样的性格?
父母两边三代以内的近亲属,有没有人得精神类疾病?
如果已经开始治疗,现在正在服用哪些药物?疗效如何?有没有出现药物副作用?
患者可以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不觉得自己有精神疾病,为什么要吃药?
是怎么患上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
需要做哪些检查?这些检查准吗?
是不是只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就可以?可以不用服药吗?
是不是可以中药调理?
是不是心里话说出来就好了?
这个病会遗传吗?
是不是换个环境就好了?
治疗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包括控制急性发作、缩短发作时间、降低发作程度、减少复发次数、减轻总体危害、提高社会功能、增强自主独立性、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目标
急性期治疗目标[2]
预防受伤害,控制异常行为,降低精神病性症状和相关症状的严重性,如激越、攻击、情感症状等;
了解导致急性发作的可能因素;
尽快恢复功能的最佳水平;
建立患者和家庭联盟;
制定短期和长期(预防复发)治疗计划;
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恶性综合征、抗胆碱能意识障碍等。
巩固期(稳定期)治疗目标
维持并巩固急性期所用的有效药物治疗至少 6 个月,防止已缓解的症状复发,并使症状获得进一步改善;
对患者减少应激提供支持,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提高患者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
进一步缓解症状和巩固临床痊愈,促进恢复;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迟发性运动障碍、闭经、溢乳、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心肝肾功能损害等,根据疗效与最小不良反应来调整药物剂量,提高治疗依从性。
维持期(康复期)治疗目标
维持症状持续缓解,预防复发;
促进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监测与处理持续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确定院外患者病情和诱发因素的监护人;
提供心理干预,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与依从性,改善预后。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指主要作用于中枢 D2 受体(多巴胺受体的一种)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硫利达嗪、奋乃静、氟奋乃静及其长效剂、氟哌啶醇及其长效剂、五氟利多、舒必利等,主要治疗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大量临床研究及临床应用经验均证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本病的阳性症状,有效且安全。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具有较高的 5-羟色胺 2 受体阻断作用,称多巴胺(DA)⁃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SDAs),其对中脑边缘系统的作用比对纹状体系统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等。这类药物由于临床作用谱广、引发锥体外反应(EPS)比率较小或不明显,故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
非药物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仅推荐用于难治性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也可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
认知矫正治疗:本病患者存在记忆、注意、执行等认知功能损害,其认知功能的损害与工作、社会关系、独立生活等领域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认知矫正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改善认知功能。该治疗的干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反复训练与实践、教授能改善认知的策略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首次发作本病的患者,75% 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但反复发作或不断恶化的几率较高。
是否进行系统性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关于复发和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表明,该病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复发率高达 33.5%,1 年内再住院率为 18.9%。其中,最主要的复发原因是中断治疗或自行减药。研究表明,首次发作的患者,5 年内的复发率超过 80%,中断药物治疗者的复发风险是持续药物治疗者的 5 倍,所以,坚持服药是维持病情稳定的主要措施。
总体来讲,由于现代治疗学的不断进步,大约 60% 的患者是可以达到社会性缓解的,即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生活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定期进行化验检查可以动态评估有无药物副反应。
避免过早减药或停药,以降低复发风险。
预防
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方法。
定期服药有助于预防疾病加重或复发。
如果存在阳性家族史,应注意观察家人的言语、情绪、行为等变化,尽量避免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