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是什么?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怎么办?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症状有哪些?

抽动症 (tourette syndrome) 是抽动障碍 (tic disorder) 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以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多部位抽动、声音(语言)抽动为主要特点。抽动症的起病年龄多为 5~10 岁,10~12 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症状:抽动表现是抽动症的主要症状,这是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然后波及到躯干及四肢。分类:抽动表现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比如眨眼、皱眉、耸肩、伸腿、扭腰等;发声性抽动是指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比如吸鼻声、吼叫、吹口哨等。缓解和诱发因素:抽动的症状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会因为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感染等。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治疗:抽动症一般不需要治疗,但需注意心理疏导。病情严重时,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能够缓解症状。共存疾病:抽动症常跟其他疾病共存,比如强迫症、多动症、睡眠障碍和学习困难等。共病增加了抽动症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影响患儿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给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疾病发展和转归:抽动症的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大部分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无好转,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别称

II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病,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综合征,西普勒综合征,雪泼综合征

概述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为一组遗传性,多种内分泌器官发生肿瘤综合征的总称。通常分为 3 种类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II 型以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三者并存为特点。

普通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为(1~10)/10 万;在携带有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Ⅱ 型缺陷基因的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高达 80%。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Ⅱ 型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某些基因突变有关。

本病分为三类,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2A 型(MEN 2A,又称 Sipple 综合征),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2B 型(MEN 2B),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MTC)。

以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为主的多个症状,可表现为。

治疗原则为针对主要的内分泌亢进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肿瘤可手术切除。已有转移的患者,手术治疗为姑息性治疗,无法根治。化疗及放疗效果有限,仅适用于晚期的患者。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Ⅱ 型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的,以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三者并存为特点的疾病,癌变迅速的患者预后不良。

由于 RET 基因突变的部位有限,对患有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Ⅱ 型的家族成员应争取作基因检测,远较以往测定降钙素的筛查方法可靠。

症状

以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为主的多个症状,是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Ⅱ 型最常见的症状。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Ⅱ 型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以甲状腺髓样癌为主要症状:

甲状腺肿大,对照镜子,仰起脖子,找到喉结的位置,甲状腺位于喉结的下方约 2~3 厘米处,可看到脖子两侧鼓包或肿块。吞咽口水,包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消化性溃疡:一阵阵的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

腹泻。

皮肤潮红。

高血压:头痛、头晕、胸闷、四肢麻木等。

以嗜铬细胞瘤为主要症状:

高血压:头痛、头晕、胸闷、四肢麻木等,收缩压可达 200~300 毫米汞柱,舒张压可达 130~180 毫米汞柱。

代谢紊乱:基础代谢亢进、血糖过高、低钾血症、高钙血症。

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为主要症状:

高钙血症,可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便秘、乏力等。

骨痛。

泌尿系统症状:少数患者可有泌尿系统症状,如肾结石(随尿液排出小结石,一般无明显症状)。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Ⅱ 型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多发性神经瘤

黏膜神经瘤

巨结肠症

消化性溃疡

阵发性高血压

高钙血症

病因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Ⅱ 型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Ⅱ 型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某些基因突变有关。

哪些人容易患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Ⅱ 型病?

已有明确家族遗传史的人。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头痛、头晕。

心慌、多汗。

血压高:收缩压可达 200~300 毫米汞柱,舒张压可达 130~180 毫米汞柱,伴四肢麻木。

甲状腺肿大,对照镜子,仰起脖子,找到喉结的位置,甲状腺位于喉结的下方约 2~3 厘米处,可看到脖子两侧鼓包或肿块。吞咽口水,包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昏迷。

骨骼畸形导致骨折。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科

内分泌科

医生如何诊断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Ⅱ 型病?

当医生怀疑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Ⅱ 型时,将通过触诊、化验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触诊甲状腺:患者立或坐于医生对面,医生通过甲状腺触诊的方法,来明确有无甲状腺的肿大。

测血压:患者可安静状态多次测量血压,或佩戴 24 小时动态监测血压的无创设备,评估血压情况。

化验检查:血清降钙素>200 匹克/毫升时,提示甲状腺 C 细胞有增生或轻度恶变的可能性;降钙素>1000 匹克/毫升时,对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意义较大;儿茶酚胺类代谢物增高,提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

影像学检查:CT(首选),无论颈部甲状腺还是肾上腺,CT 均有定位作用;此外,B 超也可用于筛查甲状腺或肾上腺有无病变;MRI 检查效果欠佳,但对于合并肿瘤出血、坏死或侵及血管有较明显的优势。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现这些症状的?

平时头晕、头痛、多汗发作频繁吗?

血压最高到多少?

有没有骨骼畸形、疏松等问题存在?

家族里有没有人和你是类似的情况?

查过甲状腺或者肾上腺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

这个病会复发吗?

这些症状会对我的生活有影响吗?

这个病遗传吗?影响我生小孩吗?

我需要带家里人做一些检查吗?

治疗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II 型的治疗原则为,针对主要的内分泌亢进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也可放疗、化疗及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高血钙危象: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常用药物有磷酸盐合剂、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降钙素主要针对维生素 D 中毒治疗。

化疗: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以化疗以减轻症状、延长寿命。常用的药物有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氮烯咪胺等药物。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首先处理患者的嗜铬细胞瘤,因为若先处理甲状腺、甲状旁腺肿瘤,术前、术中及术后,极可能出现难以控的高血压,增加了患者手术的风险。若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允许,可同时进行甲状腺完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手术。若甲状旁腺有异常增生或结节,需一起切除。

其他治疗方法

饮食治疗:限制钙摄入,停止一切可引起高血钙的药物。

放疗:仅适用于晚期的患者,以减轻不能手术的患者症状,延长寿命。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能出现骨骼畸形、高血压危象、高钙危象、心力衰竭等危险,故有症状出现,应该及时就医,及时治疗。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疾病可以得到控制,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在家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如服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服用内分泌相关药物引起的相关反应),若出现大汗、头晕、头痛、抽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术后注意事项:如果患者做了手术,术后注意敷料有无渗出、引流管是否通畅,并注意监测血压,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呼叫医生、护士。

复查:术后注意复查降钙素、儿茶酚胺等血液学指标(开始每 3 个月复查一次,1 年后可半年或 1 年复查一次)。

术后饮食:术后 1~3 天须流质饮食,而后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若患者无不适,大约 2 周后可正常饮食。

术后活动:术后第一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 天患者可适量在床边活动;术后 1 周可恢复正常活动。

预防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Ⅱ 型是一种有明显家族倾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预防措施从孕期贯穿至产前:

婚检: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作用,可行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家族史、个人史及既往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孕妇尽可能避免接触危害因素,包括远离药物、辐射、农药、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必要时可行染色体筛查,尤其是 RET 基因的检测。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终止妊娠,出生后是否有后遗症,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双黄消炎胶囊(德海)的功效与作用-双黄消炎胶囊(德海)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复方庆大霉素膜的功效与作用-复方庆大霉素膜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