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Hyperinsulinemia,Hyperinsulinism,胰岛素过多症,高胰岛素症
概述
正常人空腹血浆胰岛素浓度为 0.005~0.02 单位/升,口服 100 克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峰值浓度为 0.05~0.1 单位/升。当高于以上胰岛素水平即称为高胰岛素血症。
多为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获得性高胰岛素血症相对罕见。在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中,每 50000 个婴儿中就有 1 个高胰岛素血症患儿;60% 的患儿在出生后的 1 周以内确诊,30% 在出生后 1 年以内出现,10% 的患者直到成年时期才发现。获得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平均年发病率为 0.09/10 万。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主要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胰岛 β 细胞(胰腺组织中专门分泌胰岛素的一类细胞)表面各种受体异常,导致过多的胰岛素分泌所致。获得性高胰岛素血症主要多见于 Roux-en-Y(一种手术方式)胃旁路手术后并发症及胰岛素瘤。
高胰岛素血症分为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及获得性高胰岛素血症;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按病理表现又可分为以下三型:局灶性高胰岛素血症、弥漫性高胰岛素血症和非典型性高胰岛素血症;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按照症状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暂时性高胰岛素血症。
主要症状是由于低血糖引发的,轻度表现为:饥饿感、心慌、乏力、出冷汗;中重度表现为:头晕、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二氮嗪等药物治疗及胰腺切除等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如果延迟诊断或治疗不足,患者将出现永久性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早期识别及早期治疗,能带来更好的预后。
症状
高胰岛素血症的主要症状可由轻到重,轻度表现为饥饿感、心慌、乏力、出冷汗,中重度可出现头晕、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高胰岛素血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不同类型的患者主要症状可有不同,具体如下[1]:
婴儿的症状通常很轻微,包括神经过敏(即对冷热触痛等感觉过于敏感)、心跳过速、面色苍白、体温过低(小于 35 摄氏度)、爱睡觉、易生气、不爱吃奶、口唇发紫、呼吸急促、发出刺耳的哭声、翻白眼等。
年龄较大的儿童可出现震颤(即一种非自主的、有节奏的肌肉收缩)、焦虑情绪、心跳过快、心慌、出冷汗、皮肤感觉异常和饥饿。
Roux-en-Y 胃旁路术后患者症状特征在于餐后出现低血糖表现,如头晕,发汗,面色潮红,疲劳,虚弱,精神错乱,心慌,焦虑情绪,嘴唇麻木,言语模糊,视力模糊,但很少有更严重的神经系统表现。
胰岛素瘤患者经常表现为突发或者持续的出汗,震颤,心慌,看不清东西,行为性格发生改变,甚至发生昏迷。
高胰岛素血症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低血糖;
永久性脑损伤;
肥胖;
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
血脂异常。
病因
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将高胰岛素血症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高胰岛素血症。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获得性高胰岛素血症多见于 Roux-en-Y 胃旁路术后并发症及胰岛素瘤的形成。
高胰岛素血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主要是由于调节胰腺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关键基因,发生了缺陷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其他基因缺陷引起的某些遗传性疾病也会引起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但具体机制不明。这类疾病包括 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歌舞伎综合征及 Turner 综合征等[2]。
Roux-en-Y 胃旁路术后高胰岛素血症:由于术后患者体内多肽类物质(如胰高血糖素样肽 1)释放增多,这些物质将导致胰岛β细胞肥大,从而分泌过量的胰岛素[3]。
胰岛素瘤:由于胰岛 β 细胞过度增生导致胰岛素的分泌过量。
哪些人容易患高胰岛素血症[2]?
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的人群好发高胰岛素血症,这些基因包括 ABCC8,GLUD1 及 HNF4A 等等。
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歌舞伎综合征及 Turner 综合征等患者好发高胰岛素血症。
早产儿、母亲妊娠期间患有糖尿病或有高胰岛素血症的婴儿、胎龄过大的婴儿及难产和(或)分娩窒息的婴儿。
分娩期间接受过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或静脉葡萄糖的注射的孕妇。
Roux-en-Y 胃旁路术后患者。
胰岛素瘤患者及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1 型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下需要及时就医?
以上高危人群出现心跳过速、心慌、出冷汗,呼吸急促,饥饿等症状的时候,如有条件可更进一步测血糖值,如若低于 2.8毫摩尔/升,此时应立即拨打 120,及时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高胰岛素血症?
临床医生往往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查体、抽血化验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来最终确诊高胰岛素血症。
临床医生可能开具以下检验及检查[4]:
血液学检查:血清胰岛素、c 肽、碳酸氢盐、乳酸、游离脂肪酸、β-羟基丁酸盐、皮质醇和生长激素等。
胰高血糖素刺激试验:抽血之后,应进行胰高血糖素刺激试验,方法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1 毫克胰高血糖素,每 5 分钟监测一次血糖水平,持续 30 分钟。胰高血糖素给药后血糖水平正常情况下应至少增加 30 毫克/分升(1.7 毫摩尔/升)。
腹部超声、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腹部核磁共振(MRI)及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寻找可能的病因(如胰岛素瘤)。
染色体和基因检测:费用昂贵,有条件的患者应在正规有资质的医院进行此项检测。
门静脉和胰腺静脉取样、动脉内钙刺激及镜下观察胰腺组织并取样:非常规检测项目,大部分医院没有开展。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患儿的出生史(有无难产/窒息,有无过大或者过小等),发育史(生长发育情况如何,有无异常的表现等),喂养史(饮食偏好,大小便情况等)。
症状出现的缓急,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之前是否出现过相类似的情况?
母亲在妊娠期间有无糖尿病及高胰岛素血症史,分娩期间有无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或静脉葡萄糖的注射史?
目前在服用哪些药?有没有测过血糖?之前有做过什么检查?
直系亲属有出现过类似症状么?
是否吸烟、饮酒?
是否有做过胃部手术史,腹部有无外伤?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能治愈吗?手术治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饮食习惯?
这个病有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
二氮嗪是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二氮嗪不敏感(效果不佳)的患者。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者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
治疗原则:医生会使患者血糖水平维持在大于 70 毫克/分升(3.9 毫摩尔/升)。此时患者需要咨询营养科医生,建立适合该年龄段患儿的正常喂养方案。
应急措施:
医生会在必要时给予肠外葡萄糖(每分钟 15~25 毫克/公斤)。该措施的目的是使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持稳定,防止患者脑损伤。急性低血糖(血糖<2.0 毫摩尔/升)时,医生可通过皮下或肌肉给患者注射 0.5~1.0 毫克胰高血糖素[5]。
药物治疗:
主要目的是使血糖维持到正常水平。常用药物二氮嗪,如果以最大剂量连续给药 5 天之后未见明显效果,可确诊为二氮嗪不敏感患者。对此类患者,可使用奥曲肽(一种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
手术:
适合于经氟-18-二羟基苯丙氨酸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18F-DOPA PET/CT)证实胰腺局灶性病变及对二氮嗪治疗无反应的弥漫性病变等患者。治疗措施包括部分胰腺切除术,适合局灶性疾病的患者;近全胰腺切除术,适合对二氮嗪无反应性弥漫性高胰岛素血症患者。
Roux-en-Y 胃旁路术后引起的高胰岛血症患者
治疗目标是通过调节餐后血糖,减少胰岛素分泌,从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饮食调整: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大米,面粉,淀粉等)。
药物治疗:二氮嗪,奥曲肽,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或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和地尔硫卓)。
手术:部分或全部胰腺切除术,适合出现严重、难治性(即常规治疗无效果)低血糖的患者。
胰岛素瘤患者
手术治疗:大多数良性胰岛素瘤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愈;此外,近年来也出现了包括注射奥曲肽,内镜超声引导下(EUS)酒精消融,射频消融(RFA)或胰腺胰岛素瘤栓等微创的治疗方法[6]。
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法通过手术治愈的患者,例如弥漫性胰岛 β 细胞疾病,多发性胰岛素瘤,无法切除的恶性胰岛素瘤,手术禁忌或拒绝手术的患者。最常用的药物是奥曲肽(一种生长抑素类似物)[6]。
疾病发展和转归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通过早期识别诊断,早期治疗,能够有效的防止低血糖带来的永久性脑损伤,但需警惕二氮嗪的副作用,如多毛症(一旦停止治疗,可逆转)和体液潴留(如全身浮肿),及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如胰岛功能不全、糖尿病)的风险;
Roux-en-Y 胃旁路术后患者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能有效地控制高胰岛素血症;
多数胰岛素瘤患者通过手术可以治愈。
日常注意
如果是儿童患者,应制定适合该年龄段的合理饮食计划。
日常注意生活中应注重适当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遵循健康的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多摄入水果,蔬菜,谷物及低脂奶制品。
定期监测血糖,对于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以及胰腺术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预防
婴儿出生后可进行早期基因筛查及血糖监测,一旦发现存在高胰岛素血症的致病基因,应做到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Roux-en-Y 胃旁路术后患者,应严格遵循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