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肿瘤性脊髓病是什么?副肿瘤性脊髓病怎么办?副肿瘤性脊髓病症状有哪些?

桑毛虫皮炎是因桑毛虫幼虫的毒毛刺伤人体所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桑毛虫又名桑毒蛾,亦称刺毛虫,桑毛虫体有无数毒毛,毒毛中心为空心管道,中有毒液,毒毛脱落后随风飘扬,接触人体后即可发病。本病多于夏、秋季发生,七八月最多。桑毛虫主要寄生于桑树,但白杨、梧桐、榆树、槐树也有出现。常在桑蚕饲养地区和农村果园出现,在我国广东地区最为严重。农民高发,近年由于防治得当,发病趋势减低。病因是皮肤接触到桑毛虫幼虫的毒毛、毒壳、蜕皮。危险因素包括农民、养殖桑蚕工作人员、过敏体质人群。根据主要特点,桑毛虫皮炎可分为三型:斑疹型:主要症状以剧痒为主,此为毒毛刺入皮肤产生的淡红色斑疹;斑丘疹型:此型最为常见,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水肿中间可以看见类似虫咬的痕迹;丘疱疹型:此为皮肤表面有红色的丘疱疹,由于剧痒搔抓导致破溃,最终结痂出现鳞屑样表面。桑毛虫毒毛刺入皮肤经历潜伏期后,会出现局部斑疹、丘疹或疱疹,一般会有严重的瘙痒感,夜间加重。可能累及角膜或支气管。主要使用抗炎药、止痒药和抗组胺药治疗。避免诱发因素是治疗关键。如果累及角膜,会诱发角膜炎;累及支气管,会诱发哮喘等;偶有低热或全身症状。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是关键,需要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积极防治。

别称

副肿瘤性坏死性脊髓病

概述

疾病定义:副肿瘤性脊髓病,又称为副肿瘤性坏死性脊髓病,是由于全身性或潜在的恶性肿瘤的远隔效应造成的脊髓损害,是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中较少见的一种。

流行病学:约 0.01% 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副肿瘤性脊髓病[1]。

最主要的病因/危险因素:由恶性肿瘤继发的自身免疫性反应导致,即免疫系统在清除恶性肿瘤细胞的同时“误伤”了具有与肿瘤细胞类似成分的脊髓细胞;吸烟等因素与该病相关[2]。

分期:副肿瘤性脊髓病可分为急性期和维持期等两个时期。

主要症状:表现为缓慢出现、逐渐加重的双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尿便障碍,病情加重可出现截瘫、上肢无力、呼吸及吞咽困难注等。

主要治疗方法&治疗关键点&治疗难点:原发肿瘤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是副肿瘤性脊髓病治疗的三大要点。

疾病的主要危害:大多数患者下肢无力需依靠轮椅行动,重者截瘫、影响呼吸功能,甚至死亡。

其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使小部分患者缓解,但多数患者疗效差。

症状

副肿瘤性脊髓病起病“悄无声息”,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大小便困难或失禁,病情加重可出现截瘫、呼吸及吞咽困难注,其发病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与原发肿瘤大小及生长速度并不一致。

副肿瘤性脊髓病见症状有哪些?

副肿瘤性脊髓病的常见症状包括[3]:

缓慢出现、逐渐加重的双下肢无力及肌肉萎缩。

下半身痛觉、触觉、温度觉、振动觉等感觉减退,并有明显的“边界”感。

大小便失禁或排尿排便困难。

随着病变由下至上发展,出现截瘫、上肢无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重者因呼吸肌瘫痪而死亡。

副肿瘤性脊髓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关节炎、皮疹。

言语困难、痴呆、记忆力障碍。

异位内分泌综合征:表现多样,常见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色素沉着、水肿、烦渴(不断喝水,但还是口渴)、多饮、恶心、呕吐、便秘、乏力、心悸、怕热、多汗、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紊乱、儿童性早熟等[4]。

截瘫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病因

恶性肿瘤继发的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是该病的主要病因,当人体免疫系统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后,启动防御机制以杀伤、清除肿瘤细胞,具有与肿瘤细胞类似成分的脊髓细胞,被活跃的免疫系统“误伤”,造成脊髓病变。

副肿瘤性脊髓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全身性或潜在性的肿瘤继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注: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异常的肿瘤细胞成分,并杀伤、清除肿瘤细胞。神经系统成熟的细胞中含有与肿瘤细胞类似的成分,免疫系统“分不清”肿瘤细胞和神经细胞时,会将脊髓的神经细胞一并杀伤、清除,同时产生针对神经细胞的抗体,使免疫反应愈演愈烈,导致病情进展[5]。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既可能导致肿瘤发生,如 EB 病毒与鼻咽癌、HPV 与宫颈癌,又可能因某些病毒的成分与神经细胞成分类似,诱发免疫反应。这样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同时杀伤脊髓神经细胞。

哪些人容易患副肿瘤性脊髓病?

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其次为乳腺癌[2],也可见于淋巴瘤、白血病、食管癌、多发性骨髓瘤等[6]。

有恶性肿瘤家族史、吸烟、放射性物质接触史等恶性肿瘤发病高危人群。

出现双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尿便障碍或截瘫、上肢无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但未发现肿瘤的人群,也有可能患该病。

就医

具有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出现双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尿便障碍或截瘫、上肢无力、呼吸困难注、吞咽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缓慢出现、逐渐加重的双下肢无力及肌肉萎缩。

下半身痛觉、触觉、温度觉、振动觉等感觉异常,并有明显的“边界”。

大小便失禁或排尿排便困难。

逐渐出现上肢无力、截瘫。

伴随上述症状出现关节炎、皮疹、言语困难、痴呆、记忆力障碍、色素沉着、烦渴、多饮、恶心、呕吐、便秘、怕热、多汗、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紊乱、儿童性早熟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呼吸、吞咽困难;

心悸、浮肿、尿少、乏力;

抽搐、神志不清。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肿瘤科

医生如何诊断副肿瘤性脊髓病?

已发现恶性肿瘤或具有恶性肿瘤高危因素的人群,在出现上述症状时,寻找原发肿瘤病灶、检测特异性抗体,并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后,方可诊断副肿瘤性脊髓病[5]。

相关检查: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由医生对患者进行查体,通过异常的神经反射、感觉、运动功能,可初步判断病变的部位,是诊断的第一步。

脊髓核磁共振检查(MRI):无创,可见到特征性的改变[5],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血清和脑脊液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测:当检测到这些肿瘤神经抗体时,可以确诊该病,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原发肿瘤的部位,如抗 Hu(ANNA-1)常见于肺癌、前列腺癌,抗 amphiphysin 常见于小细胞肺癌、乳腺癌,抗 CV2/CRMP5 常见于小细胞肺癌、胸腺瘤[2][3][7];但当这些抗体阴性时,也不能完全排除副肿瘤性脊髓病的可能[7]。

血液与脑脊液其他检查:血常规异常、血炎症指标升高、脑脊液淋巴细胞数[2]、蛋白总量、IgG 水平升高[7]等对该病诊断有辅助意义。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如有异常,可提示神经系统疾病。

原发恶性肿瘤的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乳腺钼靶摄片、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等,对寻找肿瘤原发病灶很有帮助。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哪些不适症状?出现了多久?

是否患有恶性肿瘤?若有,接受过什么治疗?效果如何?

亲属中是否有人患恶性肿瘤?

是否长期吸烟或接触过放射性物质?

有无明显消瘦、淋巴结肿大、咯血、便血等肿瘤症状表现[5]?

近期是否患有静脉血栓栓塞?

近期有无感冒、发烧等感染症状?

做过什么检验检查?报告单带来了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我会得这个病?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有哪些治疗方案?我适合哪一种治疗方案?

治疗需要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有什么注意事项?

治疗

副肿瘤性脊髓病的治疗目的是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因病致残、致死的几率,包括原发恶性肿瘤治疗、免疫抑制治疗注和对症支持治疗[2]。

急性期治疗

原发恶性肿瘤治疗: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性质,到相关专科行手术、放疗、化疗等,可一定程度上减轻副肿瘤性脊髓病。

免疫抑制治疗:糖皮质激素冲击、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血浆置换等起到抑制免疫反应、清除针对神经细胞的抗体的作用。

维持期治疗

继续抗肿瘤治疗;

继续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糖皮质激素减量维持治疗;

当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时,可通过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等免疫抑制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通过运动、理疗等方法减少功能丧失,降低致残几率。

对症支持:如维生素 B12,营养神经。

疾病发展和转归

该病的预后跟全身肿瘤相关,也和严重程度相关。总体的治疗效果欠佳[8],仅有 10% 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能够自主行走[7];大多数患者经治疗仅有轻微改善并易反复发作,需要长期依靠轮椅行动[2]。

日常注意

出院后应注意家庭护理与康复治疗、规律服用药物、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规律服用药物,药物剂量调整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停药。

在医师指导下,患者可借助康复器械自主运动,或由亲属协助进行理疗、锻炼,减少运动功能丧失及肌肉萎缩。

居住环境清洁、通风,避免感染。

不挑食,饮食中应包括水果、蔬菜、全谷物、肉类等多种种类的食物,增强免疫力。

注意观察呼吸、神志情况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水肿、呕血、黑便、骨折、感染发热、失眠、抑郁、皮疹等,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预防

由于该病是肿瘤并发症之一,尚无直接针对该病的预防措施,须从“根源”即预防恶性肿瘤发生上预防该病。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戒烟戒酒、科学管理情绪、避免接触致癌因素。

恶性肿瘤患者或高危人群出现相关不适时,应及时就诊,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减轻神经系统症状,延长生存期或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血液、脑脊液注查出特异性抗体但未查出原发癌症时,仍应每 6~12 个月进行一次恶性肿瘤筛查,因为肿瘤可能在脊髓病发生后很久才被发现[5]。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疾病

二氧化硫中毒是什么?二氧化硫中毒怎么办?二氧化硫中毒症状有哪些?

2023-7-22 16:44:50

疾病

高渗性非酮性糖尿病昏迷是什么?高渗性非酮性糖尿病昏迷怎么办?高渗性非酮性糖尿病昏迷症状有哪些?

2023-7-22 16: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