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
概述
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attention-seeking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癔症型人格障碍(hysterical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以高度情感性和夸张的行为吸引注意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随年龄增长可逐渐改善。
在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常见,通常在青春期或成年期早期表现更明显。
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比如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表演型人格特征。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这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之一。
对于患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来说,其自尊依赖于他人的认同,而不是真正的自我价值感。他们强烈渴望被关注,并且经常表现得极具戏剧性,或者以不恰当地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表演型是指“戏剧性的或夸张的”。
症状
这类人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喜欢别人同情和怜悯、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以自我为中心、好交际和自我表现;对别人要求多,不大考虑他人利益;思维肤浅,不习惯于逻辑思维,显得天真幼稚。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此型人格障碍可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并存,主要表现为:
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常以自我表演,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
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以高度自我为中心。
极端情绪化,情感变化多端,易激动。
对人情感淡漠,难以与周围保持长久的社会联系。
长久渴望得到理解和评价,容易受到伤害,高度幻想性,往往把想象当成现实。
不停地追求刺激,不能忍受寂寞,希望生活像演戏一样热闹和不平静。
外表及行为显示不恰当的挑逗性,打扮得花枝招展,卖弄风骚,甚至调情、诱惑人,但性生活被动,虽有时体验到性乐趣,却往往性感缺乏。
言语、举止和行为可能类似儿童,情绪不成熟。这种人与癔症间关系不似既往想象的那样密切,患癔症前人格为表演型者仅 20%,而非常严重的表演型人格障碍却可终生不发生癔症。表演型人格亦可为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病的病前特征。
表演型人格障碍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表演型人格障碍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交、工作或恋爱关系,以及他们对挫折或失败的反应。与一般人群相比,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病因
导致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许多心理健康专家认为,学习和遗传因素都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影响。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这种疾病可能遗传,但孩子也可能只是在重复学习父母的行为。
可能涉及的环境因素包括:在儿童时期缺乏批评或惩罚,只有当孩子完成某些批准的特定行为时,才给予积极的赞扬。
父母对儿童给予不可预测的关注,导致了儿童混淆了,哪种行为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
人格障碍的出现通常与个人气质、心理风格以及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应对压力的方式有关。
就医
美国的诊断标准
美国《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表演型人格障碍归为B类人格障碍,诊断标准如下:一种过度的情绪化和追求他人注意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以下5种以上的特征(含5种):
在自己不能成为他人注意的中心时,感到不舒服。
与他人交往的特点往往带有不恰当的性诱惑或挑逗行为。
情绪表达变换迅速而表浅。
总是利用身体、外表等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言语风格是印象深刻及缺乏细节的。
表现为自我戏剧化、舞台化或夸张的情绪表达。
易受暗示(即容易被他人或环境所影响)。
认为与他人的关系比实际上更亲密。
我国的诊断标准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3项:
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以自我为中心,强求别人符合其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需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治疗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比较棘手的心理障碍。即使在心理学最发达的美国,临床治疗效果也很不乐观。这种心理障碍呈现出高自杀率,在国外经常采用住院治疗。
心理疗法方面,可以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对其成长史进行深入分析。但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还是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集中在改善人际交往上,并且教会他们表达自己的渴望与需要。
目前尚无具体的、较好的治疗方法,但应持积极态度进行矫治。
提高认识
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只有正视自己,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胀,放任自流,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情绪自我调整法
表演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旁人常无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
首先要做的便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
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
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
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
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下,或在事后对自己当天的表现作出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升华法
前面讲过,表演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我们不妨“将计就计”,让他们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在表演中得以升华。
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表演型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疾病发展和转归
许多患有这种障碍的人也能够在社交和工作中应对自如。然而,重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更为严重的问题。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生活中,当与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接触时,应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同时注意不要对其进行言语性刺激。
即使识别出患者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切记不要直接指出。适当给予包容和引导,帮其控制自身情绪。
预防
虽然表演型人格障碍可能无法预防,但通过治疗可以使易患这种疾病的人,学会更有效的处理病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