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多发性梗死型痴呆
概述
血管性痴呆是指因脑血管病变所致的痴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在 65 岁及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1.2%~4.2%,在 70 岁及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0.6%~1.2%,且其发病率与年龄有关,男性多于女性。
通常认为,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又称“中风”)的危险因素类似,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的不良生活习惯及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卒中史和高龄等。
因脑部受损的区域以及影响的程度不同,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症状表现可不同。尽管不同类型的痴呆临床表现不同,但以记忆、思维受损为突出表现。
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治疗,可减少血管性痴呆发病率。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愈血管性痴呆,但药物治疗可防止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病情继续恶化,且可减轻部分患者症状。
症状
血管性痴呆的起病相对较急,病程呈阶梯式恶化,且症状波动较大。该类患者可表现为认知功能受损及情绪行为异常,可伴有人格改变。
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表现
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失眠以及耳鸣等,可有近记忆力受损、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血管性痴呆的认知受损
执行、语言、视空间能力受损,近记忆力和计算力减低。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受损表现为:缄默和淡漠。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受损表现为:失语和偏盲。
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受损表现为:遗忘、失算和失认等。
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等所致的小血管病变,表现为:执行能力和反应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震颤、尿失禁和吞咽困难等。
血管性痴呆的情绪与行为异常
可见抑郁、焦虑、情感脆弱、动作迟缓、人格改变等症状,其中以抑郁最为常见。此外,个别患者还可出现幻觉、妄想和行为紊乱等。
病因
脑卒中、白质疏松、脑血管危险因素等原因均可导致血管性痴呆。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引起脑动脉损害,影响脑代谢,破坏脑结构从而引起认知功能受损。
脑卒中可引起血管性痴呆,首次脑卒中以后 10% 的患者发展成痴呆,最终约有 1/3 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发展为痴呆。
血管性痴呆最常见于 60~75 岁之间的人群,多见于男性。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增加罹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
就医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愈血管性痴呆,但及时就医可防止病情恶化,且可减轻部分患者的症状。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老年人在脑卒中后突然出现记忆力下降、智力受损、情绪行为异常等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精神科。
医生如何诊断血管性痴呆?
首先存在脑卒中发作史和局部神经系统体征。
神经心理检查:常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日常生活功能量表等量表确定痴呆及其程度,其中 Hachinski 缺血量表不小于 7 分有助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神经影像学检查:进行头颅 CT 及 MRI 检查,根据脑卒中后脑影像学显示病灶的部位、体积等,对血管性痴呆进行分型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
是否出现过肢体偏瘫、偏盲或失语等?
较前相比,是否存在记忆力、注意力、智力等能力的明显下降。
患者家属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病不治疗会逐渐加重吗?
怎么患上血管性痴呆?能治好吗?
需要调整哪些生活习惯?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应如何照料患者?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治愈血管性痴呆,但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相对较好。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改善认知功能和其他对症治疗。
病因治疗: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是治疗该类痴呆的主要方法。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和降低血脂等措施。
认知症状的治疗:维生素 E 和银杏叶制剂等抗氧化剂可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可能有效;促智药如吡拉西坦等有助症状改善。
其他对症治疗:出现抑郁症状,可选用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出现幻觉、妄想、激越和冲动攻击行为等,可选用低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
日常注意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防止病情继续恶化,改善部分患者的病情。
预防
血管性痴呆的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加强锻炼和保持乐观心态等,并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了脑卒中的患者积极寻找并干预其发生的原因,防止卒中的再次发生,主要包括管理血压、控制血糖、降低血脂和抗血小板聚集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