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强迫,强迫症,强迫综合征,强迫障碍
概述
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是头脑中产生一种不合理的想法或恐惧(强迫观念),导致做出重复的行为(强迫行为)。强迫症状会干扰日常活动,让自己和身边的亲友都非常痛苦。
强迫症的患病率介于焦虑/抑郁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之间,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在 16~34 岁人群中的患病率最高,随年龄增加而有所降低。多数研究表明,患强迫症的女性多于男性,以脑力劳动者居多。
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清楚,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生化改变、解剖和生理、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导致此病的发生。“完美主义者”、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持续增高的焦虑情绪等,都是可能的危险因素。
核心症状是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思想、强迫情绪、强迫意向)或强迫行为(如强迫检查、强迫清洗、强迫询问、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迟缓等),两者可能会同时存在。
医生主要通过了解病史、系统的体格和精神检查、心理量表评测等方式来做出诊断。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能帮助到强迫症患者。特别是对于一些不愿服药的轻中度患者,或者孕期女性,可以和医生商讨,看可否只进行心理治疗。
强迫症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强迫观念大都是一类反复出现的、不必要的、“闯入性”的想法,患者知道这些想法是不可理喻或过分的,并试图去抵制,进而感到十分痛苦和焦虑。而强迫行为多是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比如强迫自己反复检查是否关门、强迫自己反复洗手等,这些大都是非自愿的,还会影响亲友的日常生活。因此,强迫症患者常有中度或重度的社会功能障碍,甚至出现抑郁症,有自杀风险。
康复过程中,要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尤其要摆脱极端的完美主义倾向。
预防方面,主要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比如“这个世界充满危险”“我的那些不好的想法,总会变成现实”“只有我这样的人,才会有这种不道德的想法”等等。还要打破“应该是这样的”“凡事必须”等认知模式。
症状
强迫症状的主要特点就是反复或重复出现的想法或行为,明知道不合理,却难以摆脱,需要通过重复或反复的确认来减轻痛苦。临床上,一般分为强迫观念(或思维)和强迫行为(或动作)两个方面。
强迫性障碍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强迫思维:是一类反复出现的、不必要的、“闯入性”的字句、话语、想法或想象,患者知道这些想法是不可理喻或过分的,并试图去抵制,进而感到十分痛苦和焦虑。内容一般包括怕脏,怕给别人或自己带来伤害,需要对称、精确、有序,对道德的思考等。这些强迫性的思维活动会干扰正常的社会交往。
强迫行为: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仪式动作,明知不合理,但又不得不去做。包括强迫检查(如出门反复检查煤气、门窗)、强迫清洗(洗手、洗衣服等)、强迫询问、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迟缓等表现形式。有一些强迫行为不易察觉到,比如,在心里重复特定的数字、词句等。有的患者走在路上看到高楼,就会停下来去数楼层,一旦数错就会停下来重新数,甚至可以数上大半天。值得说明的是,强迫行为本身不会让人感到愉悦,甚至令人苦恼。
强迫情绪:表现为对某些事物不必要地担心或厌恶,明知不必要或不合理,自己也无法摆脱,如担心自己会得罪同事或上司,担心周围的人暗算自己。
强迫意向:反复体验到,想要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动作或行为的强烈内心冲动,并且无法摆脱这种内心冲动,却从不会付诸行动。例如,有一种想从高楼的窗户往下跳的内心冲动,但这并非自杀观念,患者也不会去实施。
强迫性障碍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身体健康问题:如频繁洗手引起的接触性皮炎。
社交障碍:无法正常的上学、工作和社会活动。
糟糕的人际关系,例如,强迫洗涤者可能会祸及家人,他们会要求家人进门后,必须脱掉外衣,并马上清洗。
整体生活质量下降。
易产生自杀想法和行为。
病因
强迫症的发生受遗传、生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强迫性障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强迫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此病的患病率平均为12%,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的2%。
心理因素:在面对强迫观念或行为所带来的焦虑时,会产生心理防御机制。例如,认为自己的手很脏,通过洗手,发现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焦虑,于是,洗手这一动作的出现频率不断增加,最终变成强迫行为。
生化改变:大脑中某些负责信息传递的神经元出现异常,是强迫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能指导治疗药物的开发和选择。例如,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对强迫症是有效的。
解剖和生理:某些大脑区域和强迫症可能有关,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哪些人容易患强迫性障碍?
下列危险因素和强迫症有关,但很难改变:
年龄:强迫症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期,即青少年前期(13~15 岁)和成年早期(24~40 岁)。
家族史:强迫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即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
性别: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强迫性人格:约有 2/3 的强迫性障碍患者在发病前存在强迫性人格。
下列危险因素和强迫症有关,且可以改变:
失恋、失业等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件,如亲人过世、高考落榜等。
焦虑症、抑郁症、药物滥用或抽动障碍。
青少年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包含身体的变化引起不良心理反应、父母对于性的隐秘和禁忌态度、性心理的变化、自我意识和取向的混乱等。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常见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独生子女问题、升学压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强迫思维、强迫动作,或两者兼有;
反复出现,毫无意义,明知不对又不能摆脱,干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为此焦虑,试图加以排除或对抗,内心痛苦。
症状持续 3 个月以上,且大多数时间都存在,至少连续存在 2 周,就该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强迫性障碍?
当医生怀疑是强迫性障碍时,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和精神检查,结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 和耶鲁-布朗(Yale-brown) 强迫量表等资料,来综合判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采集病史:包括询问症状出现时间、症状特点、有无强迫症家族史、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讨论你的想法、感觉和行为模式。
身体检查:可协助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强迫症状的问题,并检查有无相关并发症。
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强迫量表):可充分了解症状特征,并帮助鉴别强迫症和其他精神疾病。
国际疾病分类(ICD)-10 :对照找到典型的强迫症状,进而做出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以前是否得过相关疾病?
你的症状大概是什么?
出现这些症状多久啦?
这些症状是持续性的还是偶然发生的?
每天大概持续多长时间
对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最近有发生什么重大或特殊的事情吗?
最近压力大吗?具体是什么方面?
家里面有没有人有确诊为强迫症?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
会复发吗?
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我可以做什么帮助自己?
治疗
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包括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是临床治疗强迫症的一线用药。
氯米帕明:对强迫症状和伴随的抑郁症状都有作用。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方法,对强迫行为的缓解非常有效。尤其是其中的“系统脱敏疗法”,可以循序渐进地帮你走出强迫症状的困扰。
支持性心理治疗:主要是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心理教育。
精神分析疗法:通过专业的心理技术手段,让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浮上水面”,帮你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
森田疗法:是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发明的一种治疗手段,核心是8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森田疗法对强迫观念有较好的疗效,特别适用于具有疑病、易焦虑、完美理想主义人格特质的人。
物理治疗
改良电休克(ECT)治疗:用以治疗部分难治性强迫症。氯丙咪嗪联合电休克治疗强迫症起效快,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轻微。不过,目前的指南并不太推荐这种疗法用于治疗强迫症。
经颅磁刺激(TMS):这是一种无创伤的治疗,作用是修复受损的负责信息传递的神经细胞,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
疾病发展与转归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疾病,41%的患者会呈现持续状态。特别是早年发病的人,病程可能会更长。
早期治疗和持续接受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增加治愈的可能性。但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常有中度及重度社会功能障碍,甚至出现抑郁症,有自杀的风险。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停药后,病情会迅速复发,因此必须按时服药。此外还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口干、恶心、便秘、排尿困难、射精不能等情况,或者出现全身抽搐发作等表现,请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诉说心里的困惑。
学会放松和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按摩、深呼吸、瑜伽、太极等,可能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
记录“心理日记”:把平时的症状表现、自我的感受都记录下来,如果注意到有任何变化,都可以在下一次复诊时求助治疗师。
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水果、牛奶、蔬菜等,减少烟、酒、咖啡因的摄入量。
运动:打篮球、散步、游泳、跑步等运动方式,都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但不建议给自己制定过于明确的目标,比如每天要跑多少公里、多长时间内要减肥等,以免增加焦虑感。
充足睡眠:每天保证 7~8 小时的睡眠,睡前可泡澡、泡脚,提升睡眠质量。也可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感兴趣的事情来放松心情,改善睡眠。
预防
目前没有明确的预防强迫症的方法,但尽早诊断并坚持治疗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率。
行为训练:可尝试“去仪式化”的自我行为训练,尽可能对那些有特定意义的数字、符号、字词去意义化,对它们保持中性态度,坚持练习并习惯化。例如,4=死,18=地狱,等等。
认知的自我训练:主要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比如“这个世界充满危险”“我的那些不好的想法,总会变成现实”“只有我这样的人,才会有这种不道德的想法”等等。还要打破“应该是这样的”“凡事必须”等认知模式。
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提高人际交流的技能,多和信任的人倾诉心事,有助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