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功能性发声障碍,功能性失声,癔症性发声障碍,精神性失声
概述
癔症性失声,是一种由癔症导致的突发的、可逆的发声障碍。是癔症的临床表现之一。
本病无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
本病的病因仍有待研究。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与癔症性失声的发病有关,性别、文化水平为本病主要的危险因素。
本病无分期分型。
突发的,可自行缓解的,反复发作的发声障碍为本病最典型的症状。
心理暗示疗法为本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心理暗示疗法包括:喉部注射;颈前注射;针灸、指压穴位等。本疗法通过注射安慰剂,针灸、指压穴位对患者施加了疾病正在被治疗的心理暗示,可以使患者的发声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对疾病的治疗也十分重要。
本病可完全治愈。
癔症性失声患者需要家属、朋友给予更多的关怀与鼓励,帮助患者减轻压力,排解患者负面情绪,有利于避免疾病复发。
症状
突然发生的,可自行缓解的发声障碍为本病最典型的症状。病情较轻者表现为声音嘶哑、粗糙,发声十分费力。病情较重者仅能发出耳语或气息音,甚至完全不能发出声音。在咳嗽、打呼噜、哭、笑时可偶尔出现正常发声。发声障碍可自行恢复,也可忽然复发。
癔症性失声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声音嘶哑、粗糙:声音音调变低、变粗、沙哑。
耳语、气息音:患者只能发出很小的声音,需要靠的很近才能听到。
失声:完全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癔症性失声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并发其他部位的癔症性运动障碍。
病因
本病为癔症性运动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与癔症的发病有关。
癔症性失声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心理因素: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压力、灾难等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情绪剧烈波动,精神过度紧张是本病的重要诱因。
社会环境因素: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对癔症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文化程度较低者、生活的文化环境封闭性较高者,本病的发病率更高。
哪些人容易患癔症性失声?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癔症性失声:
女性: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癔症性失声:
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低,该病的发病率越高。
幼年期经历过精神、身体或性虐待:幼年期经历过精神、身体或性虐待者发病风险更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突然发生的失声,想要发出声音但只能发出耳语或气息音;声音嘶哑、粗糙、发声费力。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并拨打 120:
该病不涉及生命危险,暂无需要立即就医的情况。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科
耳鼻喉科
医生如何诊断癔症性失声?
当医生怀疑患者为癔症性失声时,通常会进行间接喉镜检查、电视频闪喉镜检查,并详细询问相关病史。结合临床症状、相关检查结果以及病史,医生可以确认患者是否患有癔症性失声。
间接喉镜检查:是最常用且最简单的喉部检查方法,可观察咽喉及喉部结构,以及声带的运动情况。医生持喉镜的长柄,将前方的镜面伸入患者喉部,可通过光发射,观察患者的声带、声门。癔症性失声的患者喉镜检查可见声带颜色、形状均正常。在咳嗽、打呼噜、哭、笑时可见患者声带向中线靠拢,但在患者发“一”声时,患者声带无法向中线位靠拢。
电视频闪喉镜:通过发出不同频率的闪光照射声带,观察声带的运动。可帮助医生排除声带器质性病变。
病史询问: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并询问患者是否经受过重大生活事件或心理创伤。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失声是突然发生的吗?
失声有反复发作吗?
最近压力大不大?
最近是否很焦虑?
近期是否经历过重大生活事件?
幼年期是否受到过虐待?
小时候是否经历过灾难?
您的人际关系如何?
您的文化水平怎样?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本病的病因是什么?
这个病能治好吗?
这个病是精神病吗?
有什么推荐的预防方法吗?
治疗
心理暗示疗法为本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与压力,帮助患者树立正常发声的信心是本病治疗的关键。常用的心理暗示疗法包括:喉部注射;颈前注射;针灸、指压穴位等。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对疾病的治疗也十分重要。
其他治疗
心理暗示治疗:
喉部注射:患者张口,使用针头弯曲的注射器在舌根部点滴维生素 C、或纯净水等安慰剂,同时鼓励患者发声。可在注射前暗示患者该药可直接治愈本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或者暗示病人刺痛感表明治疗正在起作用。
颈前注射:将注射部位换为颈前皮下,其余与喉部注射一致。
针灸、指压穴位:针灸涌泉穴,指压天容穴,在针刺、指压的同时令患者发声。
健康教育:癔症性失声患者内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医生、护士以及家属的言行举止都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医生及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患者家属应知晓本病为功能性疾病,可完全治愈,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坚定地支持与鼓励,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内心顾虑,增强治愈信心。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长期反复发作的失声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可能出现其他癔症性运动障碍的症状。
若接受正规治疗,本病可完全治愈。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癔症性失声的患者应积极与医生、家人、朋友沟通和倾诉,多参与社交活动,认真工作,增强自身自信心、归属感与认同感。
癔症性失声患者家属、朋友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与支持,认真倾听患者的经历,帮助患者排忧解难,减轻患者自身的压力,稳定患者情绪,避免疾病复发。
饮食:患者应避免食用对咽喉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辛辣、重口味、生冷食物。防止咽喉部症状加重。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关爱、保护儿童:给予儿童更多的关怀与呵护,不要虐待、忽视小朋友。为孩子们营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避免过早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