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概述
一种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病原体为假丝酵母菌(俗称霉菌),此病的学名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外阴和阴道出现红肿、瘙痒,还可能发生皮疹、灼痛、溃疡。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豆腐渣样。
育龄期女性高发疾病。约 75% 的女性一生中至少发生过 1 次感染,45% 的女性发生过不小于 2 次感染。发病危险因素包括生活习惯不佳、清洗过度、免疫功能低下、阴道微生态遭破坏、患有糖尿病、肥胖等。
如果未进行有效、彻底的治疗,可反复发作,干扰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并引发焦虑情绪或心理压力。
常规采用局部或全身抗真菌治疗。同时应注意积极去除病因,控制相关基础疾病。
通常性伴侣无需接受诊疗,除非明确发生感染,则可以同时接受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
症状
常见症状:
外阴和阴道出现红肿、瘙痒;
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豆腐渣样;
皮疹、灼痛;
尿痛;
性交痛;
轻度溃疡、糜烂。
需要注意的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如果未进行正规、彻底的治疗,患者很可能会出现反复发作,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引发焦虑和紧张情绪,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病因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阴道温暖、潮湿,是假丝酵母菌理想的生长、繁殖场所。在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的健康女性中,也有 10%~20% 非妊娠期妇女和 30% 妊娠期妇女的阴道中存在假丝酵母菌寄生。
当全身或阴道局部的免疫功能下降时,寄生的假丝酵母菌才会“进攻人体”,在阴道内大量繁殖,并侵袭周边组织,引发症状。
高危人群或危险因素有哪些?
育龄期妇女常见,妊娠期妇女高发;
长期用抗生素、激素等人群:经常滥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大剂量雌激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
肥胖;
HIV 感染 / 艾滋病患者;
喜欢穿着紧身化纤内裤;
清洗过度,经常使用阴道洗剂或冲洗阴道,破坏阴道表层的微生态环境;
经常使用含有香精或酒精的湿巾或润肤露涂搽外阴;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如每次上完厕所都是从后往前擦拭。
就医
一旦出现症状,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通过医生的诊断,明确病因,才能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尽早诊治,避免病原体对人体组织的进一步损伤,降低传播和复发风险。
就诊科室:
妇科
医生如何诊断?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给患者做妇科检查、分泌物检查等方法,可做出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症状是持续进展还是维持稳定?
一般情况下症状有多严重?能否具体描述?
以前是否也发生过这样的症状?
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病?是否伴有慢性病毒感染?
是否长期服用抗生素药物?
平时几天洗一次澡?洗澡习惯用什么样的沐浴液?
在何种情况下,症状会有所缓解?
发生什么情况会造成症状加重?
其间是否自行治疗过?采用什么药物?是否有效?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之后需要过多久才能缓解?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可能发生癌变?
今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怀孕了可以治疗吗?
治疗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一般采用局部或全身抗真菌治疗。同时积极去除病因,控制相关基础疾病。如果症状严重或反复发病需要延长疗程,强化治疗。
通常性伴侣无需接受诊疗,除非明确发生感染,则可以同时接受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
如何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阴道用药:
咪康唑软胶囊
咪康唑栓/软胶囊
咪康唑栓
克霉唑栓/片剂
克霉唑栓
制霉菌素泡腾片
制霉菌素片
口服用药:
氟康唑(fluconazol)
如何治疗复杂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需延长疗程:
局部用药应延长至 7~14 天;
局部还可应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软膏或唑类霜剂:
氟康唑
伊曲康唑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一般不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
一般采用局部用药,疗程应延长至 7 天。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抗真菌治疗,可分为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
医生根据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强化治疗:直至真菌检测转为阴性。
氟康唑
咪康唑栓 / 软胶囊
咪康唑栓
克霉唑栓剂/片剂
克霉唑栓
巩固治疗:
每月规律性发作一次的患者,可在每次发作前预防用药一次,连续 6 个月;
对无规律发作的患者,可每周用药一次,预防发作,连续 6 个月;
在长期抗真菌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日常注意
不要擅自停药:用药后要及时复查,症状改善或消失,并不能说明霉菌性阴道炎已经治愈,只是说明假丝酵母菌暂时受到抑制,并未消灭,此时停药容易造成耐药而反复发作。
不要每天冲洗阴道:过度清洁容易破坏阴道菌群平衡,容易加重病情
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控制糖分摄入量。
治疗期间避免同房。
预防
适度清洁,注意卫生,积极治疗慢性基础疾病。
洗澡时不要常规进行阴道冲洗。
不要采用刺激性的沐浴液或药液清洗外阴和阴道。
穿着棉质内裤,保持透气,避免闷热潮湿。
每次上完厕所,应该从前往后擦拭。
健康饮食,适度锻炼,保持良好心态,维持足够的机体免疫力。
若伴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应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展造成全身性的健康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