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卵巢黄体破裂
概述
排卵后残留的卵泡壁塌陷,在卵巢内形成体积较大、富含毛细血管、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显黄色,叫黄体。
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好发于卵巢功能旺盛的年龄段,即 20~40 岁女性。黄体破裂对人的危害因人而异,临床症状也有很大差别。有的可能仅有突然但很轻微的一侧下腹疼痛,流出的少量血液也自行吸收,不留任何后遗症。有的则可能发生剧烈难忍的腹痛,血液流向腹腔,造成持续性腹痛。严重者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如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因此,有人称之为“青春杀手”。
在排卵后 7~8 天,如下腹受到撞击、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大便时,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可促使成熟的黄体发生破裂,造成腹腔大出血。
黄体破裂的临床表现不具典型性,主要临床症状为突然发作的腹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肛门坠胀感,严重时可发生腹腔内大出血(阴道出血可能不多),甚至休克。
如果出现腹痛加重,不能缓解,或是出现头晕、心慌等休克表现,患者应该及早去医院接受诊治。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结合检查,做出临床诊断。
黄体破裂有自限性,但是如果出现腹痛加重、血色素进行性下降的表现,需要手术修补破裂的卵巢。
预防黄体破裂的关键是避免黄体期剧烈活动,尤其同房时要当心。
症状
黄体破裂有哪些临床特征?
黄体期(尤其是月经前 1 周)同房后,或下腹受到撞击、剧烈运动、用力咳嗽或解大便时,出现:
腹痛:未破裂前常有下腹隐痛,破裂后为剧烈腹痛。
下腹坠胀感。
肛门里急后重感。
如黄体破裂出血多,患者可有贫血的表现,如头晕眼花、心悸、晕厥等。
可能有少许阴道出血。
黄体破裂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流血过多可出现贫血,甚至休克。
感染 。
病因
黄体破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什么时候黄体形成?
月经周期主要分为卵泡期、黄体期、月经期。黄体期是指排卵后到月经来潮的前一天,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 14 天左右(月经规律,周期28天),也就是说从排完卵,便开始形成黄体。
为什么会发生黄体破裂?
在排卵后 7~8 天,黄体发育至最高峰,内层布满丰富的毛细血管。正常情况下,黄体内有少量出血,如下腹受到撞击、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大便时,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可促使成熟的黄体发生破裂,出现腹腔大量出血。
什么时候黄体最容易破裂?
黄体破裂时间与月经周期有一定的关系,80%的黄体破裂一般发生在排卵后,大多发生在月经来之前的一周,偶可在月经期第1、第2天发病。如果这个时候出现同房后腹痛,可怀疑黄体破裂。
发生黄体破裂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下腹受到撞击、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大便时,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可促使成熟的黄体发生破裂。
同房时女性生殖器官扩张充血,黄体内张力升高,女方下腹部受到强烈的冲击,也可导致黄体破裂。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黄体期出现腹痛,或同房后、下腹受到撞击、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大便时出现腹痛,轻微腹痛影响不大,如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患者应该及早去医院接受诊治。
伴头晕、心慌、心悸等,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妇产科
医生如何诊断黄体破裂?
医生一般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基本可以明确诊断。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常规:血红蛋白下降。
血或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阴性;但妊娠黄体破裂为阳性。
盆腔B超:患侧卵巢增大或包块形成。
阴道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的暗红色血液。
腹腔镜检查:为确诊的金标准,可见腹腔内积血、卵巢破裂有血块附着或活动性出血。但为有创检查,适用于诊断困难以及估计无法药物保守治疗的病例。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腹痛多久了?
一边痛还是整个腹部痛?
有没有诱因?比如同房或外力,尤其是激烈性生活后的腹痛。
有没有其他不舒服?比如总想大便,但拉不出来。
有没有头晕心慌?
末次月经是什么时候?
上次月经的情况和既往月经是否相同?
有没有先肚脐痛然后出现右下腹或左下腹疼痛?
以前做B超有没有发现包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的黄体破裂?
什么是黄体破裂?
对身体影响大不大?
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能不能治愈?
会不会影响以后的性生活和怀孕?
治疗
如何治疗黄体破裂?
黄体破裂的治疗包括保守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出血少,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平稳者,主要措施包括卧床休息,必要时应用止血药物。
手术治疗:适用于出血多者,若合并休克,应积极纠正休克同时手术治疗。首选腹腔镜手术,吸净积血,电凝或缝合止血。若出血迅猛或不符合腹腔镜手术条件,需行开腹手术。
日常注意
确保充分的休息。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注意腹痛情况。
定期复查血色素及B超。
预防
黄体期(尤其是来月经的前一周)同房不要太激烈;避免腹部受到撞击以及激烈的运动;若出现腹痛,及时就医。
治疗咳嗽、便秘等使腹腔压力升高的疾病。
规律作息,调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