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排卵期出血
概述
经间期出血也叫排卵期出血,是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的阴道少量出血,即在排卵期(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 14 天左右)时,由于排卵所致的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部分女性的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出现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的阴道出血。
出血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不等,有的与白带夹杂,通常量较少。
还可出现下腹部疼痛或不适感。
如果偶尔一两次出现排卵期出血,而且出血量极少,不必治疗。
如果经常出现排卵期出血且无生育要求,可以考虑口服孕激素或短效避孕药治疗。
排卵期要保持精神愉快、注意卫生,预防感染。
症状
子宫出血:一般发生在规律月经周期的第 12~16 天,或下次月经来潮前 14 天左右,一般历时数小时或 2~3 天,不超过 7 天,可自行停止,量一般少于正常月经量,可表现为点滴样或白带带血丝。颜色从淡红到红色不等,有时仅为咖啡色分泌物。
腹痛:可轻可重,表现为周期性月经中期下腹部疼痛或不适感,有的还可向腿部放射,即所谓的“排卵痛”,一般持续几个小时。如果出血同时合并排卵痛,排卵期出血可能性大。
病因
由于排卵所致的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出现子宫内膜部分脱落,引起阴道出血。一般情况下,排卵后随着黄体形成,分泌的雌、孕激素会很快修复子宫内膜,内膜增厚、修复,出血停止。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血量较多,为防止发生感染,应暂停性生活并考虑就医。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或出血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可能合并卵泡发育不良、黄体功能不足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医生如何诊断排卵期出血?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月经情况、病史等,并进行妇科检查、辅助检查,才能确诊。
妇科检查:注意子宫颈有无糜烂出血等,必要时辅以宫颈检查,检查子宫与双侧附件有无压痛、有无增厚及包块。
辅助检查
基础体温测定:排卵后体温通常会有 0.5℃ 以上的上升,并持续到月经来潮。
B 超检查:排除引起异常出血的其他疾病,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等。
宫腔镜检查:必要时可行宫腔镜检查,以便排除宫颈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等器质性病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何时症状加重?有无诱因?
症状是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什么情况会使症状有所缓解或加重?
末次月经来潮的情况如何?
是否有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颈病变等生殖道疾病病史?
是否服用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促排卵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经间期出血?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
推荐怎么治疗?
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会不会影响性生活和怀孕?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什么?
治疗
一般情况下,如果偶尔一两次出现排卵期出血,而且出血量极少,可能是由于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异常、生活环境改变等原因,对身体几乎没有影响,不必治疗。
如果经常出现排卵期出血且无生育要求,可以考虑口服孕激素(地屈孕酮 10 毫克,每日 1 次,排卵后开始服用 10 天)或短效避孕药(屈螺酮炔雌醇片(Ⅱ),每天 1 次,连续吃 2~3 个月经周期),抑制排卵,自然不会有排卵期出血。
日常注意
首先了解正常子宫出血的相关知识, 如出现一两次排卵期出血,可自行调整作息时间,注意休息,身心放松,改善生活环境等。
预防
排卵期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避免过劳。
排卵期要注意外生殖器的卫生清洁,出血期绝对不能有性生活,预防感染。
要穿着柔软、棉质、透气性良好的内裤,并勤换勤洗。
注意避孕药物及激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