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什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怎么办?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症状有哪些?

青霉素属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疗效显著、价格便宜、应用广泛。但人群中有 1%~10% 的人对青霉素药物过敏,任何年龄、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均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因此,在使用各种青霉素前都应先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用药。包括青霉素在内的所有药品都可能产生过敏反应,之前应用青霉素不过敏,不等于以后应用青霉素不过敏。青霉素与头孢菌素都含有 β-内酰胺环,可以发生交叉过敏反应。青霉素制剂也会含有来自培养基中的蛋白质或其聚合物,它们都可以作为变应原而引起变态反应。对一种青霉素过敏后,应改用其他抗生素代替,不应再用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过敏有轻有重,可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皮肤瘙痒、过敏性鼻炎、哮喘及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可导致死亡,一定要马上就医。严重过敏,特别是过敏性休克时,肾上腺素是抢救一线用药,同时需要快速大量补液。如喉头水肿严重,可能需要环甲膜穿刺切开或气管切开。青霉素过敏重在预防。有青霉素过敏者一定要告知医生。医生使用青霉素前会询问患者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史,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方可用药。

别称

流脑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是由脑膜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可引起颅内高压、皮肤瘀点、淤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脖子硬、特定检查出现阳性反应)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危及生命。

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借助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本病遍布全球,在温带地区可地方性流行。冬、春季高发,全年均有散发病例。

典型表现分为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和恢复期。潜伏期一般 1~7 天,多为 2~3 天。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和慢型。

有流行病学特征,具典型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或流脑特异性血清免疫学阳性,可诊断本病。

尽早、足量使用敏感的、且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普通型经及时诊断,合理治疗预后好,并发症和后遗症少。暴发型病死率高,脑膜脑炎型及混合型预后差。

有效隔离,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的重点。

症状

大众对本病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临床表现不一,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和慢性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哪些症状?

根据病情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潜伏期一般为 2~3 天,最短 1 天,最长 7 天。

普通型:占发病者的 90%,分为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

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往往被忽视。

败血症期: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及全身痛,精神极度萎靡。幼儿可有哭闹、拒食、烦躁不安、惊厥。70% 有皮肤黏膜瘀点,累及四肢、软腭、眼结膜及臀部。一般持续 1~2 天。

脑膜炎期:除败血症期的症状外,同时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征阳性,重者可有谵妄、抽搐及意识障碍。一般持续 2~5 天。

恢复期:经治疗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皮肤瘀点、瘀斑吸收或结痂愈合。神经系统检查恢复正常。一般持续 1~3 周。

暴发型:儿童多见,少数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凶险。分为休克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

休克型:严重中毒症状,急起高热、寒战。更严重者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出现瘀点、瘀斑,继而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症状。

脑膜脑炎型: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伤。常于 1~2 天内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症状,可以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惊厥、锥体束征阳性,意识障碍、昏迷。

混合型: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临床表现。

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情轻微,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可见少许出血点。脑脊液多无变化,咽拭子培养有脑膜炎奈瑟菌生长。

慢性型:多见于成年患者,病程可迁延数周至数月。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历时 12 小时后缓解,相隔 1~4 天可再发作。每次发作有成批出现的皮疹,可出现瘀点,关节痛、脾大。

病因

造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专性需氧,有荚膜,无芽孢,不活动。人类是该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脑膜炎奈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后,释放内毒素,引发全身的施瓦茨曼反应,激活补体,使炎症介质明显增加,导致循环障碍和休克。内毒素还激活凝血系统,较早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细菌侵犯脑膜,进入脑脊液,释放内毒素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增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脑水肿时形成脑疝引发迅速死亡。

哪些人更易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仅 1% 出现典型临床表现。5 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6 个月到 2 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各菌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就医

在流感流行地区或季节,出现高热、寒战症状,且有意识、精神障碍、剧烈头痛、喷射样呕吐等表现,应及时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在流脑流行地区或季节突发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且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样呕吐,精神及意识障碍,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感染疾病科

神经内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在冬、春季节,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临床即可初步诊断。

脑脊液检查:确诊的重要方法,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蛋白增高。

细菌学检查:细菌学检查非常重要,可以从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和瘀斑、滑膜液等部位通过涂片或培养查找细菌。

血清免疫学检查:用于早期诊断,阳性率在 90%。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发热、喷射样呕吐?

精神及意识状态如何?有无头痛?

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

既往有无皮肤等处感染,或接受腰穿、手术等病史?

既往有无慢性疾病?是否进行过治疗?

平时用什么药?

患者或家属可能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怎么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

能治好吗?有生命危险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用哪些药?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最适合的方法是什么?

需要怎样调整饮食和其他生活?

本病会传染吗?如何隔离和防护?

治疗

根据不同疾病类型,治疗方式各有特点,及时诊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综合治疗是关键。

普通型

病原治疗:一旦高度怀疑流脑,应尽早给予抗菌药物,药物要足量,对细菌敏感,且能透过血脑屏障。首选青霉素,疗程一般 5~7 天。怀疑存在耐药菌的应在体温正常后 3~5 天,症状、体征消失,复查脑脊液正常后停药。

一般对症治疗: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密切监护。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电解质,合理降温、降颅高压治疗。

暴发型

休克型:尽早联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迅速纠正休克、积极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毒血症明显者可以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脑膜脑炎型:尽早联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积极防治脑水肿、脑疝,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衰竭。

混合型

病情复杂,积极抗感染的同时,既要积极治疗休克,又要注重脑水肿的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本病普通型如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多能治愈,并发症和后遗症少见。暴发型病死率高,小于 1 岁的婴幼儿及老年人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时综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日常注意

患者应进食流食,保证液体入量,必要时鼻饲,昏迷患者要定时翻身、拍背、吸痰。注意口腔、眼部及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

流脑是人群普遍易感的传染病,做好传染病的管理可以预防该病的传播和流行。

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就地住院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 3 天,一般不少于病后 7 天。密切观察接触者,应医学观察 7 天。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流行期间应避免大型集会或集体活动,外出应戴口罩,不要携带婴儿到公共场所。

保护易感人群:15 岁以下为疫苗预防的主要对象,新兵入伍及免疫缺陷均应注射。密切接触者,除做医学观察外,可用磺胺类抗菌药物、利福平、头孢曲松等预防。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加味天麻胶囊的功效与作用-加味天麻胶囊说明书

2023-8-3 4:34:42

保健

这些时候不要过性生活

2023-8-8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