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流脑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是由脑膜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可引起颅内高压、皮肤瘀点、淤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脖子硬、特定检查出现阳性反应)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危及生命。
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借助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本病遍布全球,在温带地区可地方性流行。冬、春季高发,全年均有散发病例。
典型表现分为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和恢复期。潜伏期一般 1~7 天,多为 2~3 天。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和慢型。
有流行病学特征,具典型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或流脑特异性血清免疫学阳性,可诊断本病。
尽早、足量使用敏感的、且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普通型经及时诊断,合理治疗预后好,并发症和后遗症少。暴发型病死率高,脑膜脑炎型及混合型预后差。
有效隔离,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的重点。
症状
大众对本病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临床表现不一,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和慢性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哪些症状?
根据病情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潜伏期一般为 2~3 天,最短 1 天,最长 7 天。
普通型:占发病者的 90%,分为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
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往往被忽视。
败血症期: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及全身痛,精神极度萎靡。幼儿可有哭闹、拒食、烦躁不安、惊厥。70% 有皮肤黏膜瘀点,累及四肢、软腭、眼结膜及臀部。一般持续 1~2 天。
脑膜炎期:除败血症期的症状外,同时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征阳性,重者可有谵妄、抽搐及意识障碍。一般持续 2~5 天。
恢复期:经治疗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皮肤瘀点、瘀斑吸收或结痂愈合。神经系统检查恢复正常。一般持续 1~3 周。
暴发型:儿童多见,少数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凶险。分为休克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
休克型:严重中毒症状,急起高热、寒战。更严重者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出现瘀点、瘀斑,继而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症状。
脑膜脑炎型: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伤。常于 1~2 天内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症状,可以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惊厥、锥体束征阳性,意识障碍、昏迷。
混合型: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临床表现。
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情轻微,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可见少许出血点。脑脊液多无变化,咽拭子培养有脑膜炎奈瑟菌生长。
慢性型:多见于成年患者,病程可迁延数周至数月。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历时 12 小时后缓解,相隔 1~4 天可再发作。每次发作有成批出现的皮疹,可出现瘀点,关节痛、脾大。
病因
造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专性需氧,有荚膜,无芽孢,不活动。人类是该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脑膜炎奈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后,释放内毒素,引发全身的施瓦茨曼反应,激活补体,使炎症介质明显增加,导致循环障碍和休克。内毒素还激活凝血系统,较早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细菌侵犯脑膜,进入脑脊液,释放内毒素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增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脑水肿时形成脑疝引发迅速死亡。
哪些人更易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仅 1% 出现典型临床表现。5 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6 个月到 2 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各菌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就医
在流感流行地区或季节,出现高热、寒战症状,且有意识、精神障碍、剧烈头痛、喷射样呕吐等表现,应及时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在流脑流行地区或季节突发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且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样呕吐,精神及意识障碍,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感染疾病科
神经内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在冬、春季节,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临床即可初步诊断。
脑脊液检查:确诊的重要方法,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蛋白增高。
细菌学检查:细菌学检查非常重要,可以从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和瘀斑、滑膜液等部位通过涂片或培养查找细菌。
血清免疫学检查:用于早期诊断,阳性率在 90%。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发热、喷射样呕吐?
精神及意识状态如何?有无头痛?
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
既往有无皮肤等处感染,或接受腰穿、手术等病史?
既往有无慢性疾病?是否进行过治疗?
平时用什么药?
患者或家属可能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怎么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
能治好吗?有生命危险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用哪些药?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最适合的方法是什么?
需要怎样调整饮食和其他生活?
本病会传染吗?如何隔离和防护?
治疗
根据不同疾病类型,治疗方式各有特点,及时诊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综合治疗是关键。
普通型
病原治疗:一旦高度怀疑流脑,应尽早给予抗菌药物,药物要足量,对细菌敏感,且能透过血脑屏障。首选青霉素,疗程一般 5~7 天。怀疑存在耐药菌的应在体温正常后 3~5 天,症状、体征消失,复查脑脊液正常后停药。
一般对症治疗: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密切监护。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电解质,合理降温、降颅高压治疗。
暴发型
休克型:尽早联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迅速纠正休克、积极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毒血症明显者可以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脑膜脑炎型:尽早联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积极防治脑水肿、脑疝,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衰竭。
混合型
病情复杂,积极抗感染的同时,既要积极治疗休克,又要注重脑水肿的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本病普通型如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多能治愈,并发症和后遗症少见。暴发型病死率高,小于 1 岁的婴幼儿及老年人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时综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日常注意
患者应进食流食,保证液体入量,必要时鼻饲,昏迷患者要定时翻身、拍背、吸痰。注意口腔、眼部及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
流脑是人群普遍易感的传染病,做好传染病的管理可以预防该病的传播和流行。
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就地住院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 3 天,一般不少于病后 7 天。密切观察接触者,应医学观察 7 天。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流行期间应避免大型集会或集体活动,外出应戴口罩,不要携带婴儿到公共场所。
保护易感人群:15 岁以下为疫苗预防的主要对象,新兵入伍及免疫缺陷均应注射。密切接触者,除做医学观察外,可用磺胺类抗菌药物、利福平、头孢曲松等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