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溶酶体贮积症
概述
溶酶体病是由于溶酶体酶的缺乏,导致酶作用的底物不能正常降解,进而在体内蓄积引起的疾病。
本疾病属于罕见病,新生儿发病率约为 1/8000。
该疾病具有遗传性,致病基因是最主要的病因,当父母将导致这些疾病的缺陷基因传递给他们的孩子时,就会发生该疾病。
表现多样,最常见的症状为面容特殊、发育延迟、走路不稳、惊厥、无力;进行性智力、运动功能下降;肢体疼痛及骨痛等,症状呈进行性(随时间逐渐加重)发展。
药物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疾病的主要危害:损害机体重要的器官,如心脏、大脑、肝、脾以及骨髓等,常在儿童期死亡,少数可活至成年。
该疾病常常预后不良,治疗费用高昂。
症状
溶酶体酶的缺失种类不同,其临床表现多样。
溶酶体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溶酶体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面容粗陋:面相丑陋、头大、眼裂小、眼距宽、鼻梁低平、唇厚、颈短等。
骨骼发育异常:如前额突出、爪形手、鸡胸、脊柱畸形,易骨折、骨痛。
贫血:精神状况差、头晕、乏力、疲倦。
容易出血或出血后不易止血。
生长发育迟缓:如身高、体重、头围等较正常同龄人低。智力低下: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弱。
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心脏功能不全:表现为呼吸困难、尿少、颈静脉增粗、肢体肿大。
神经系统症状:斜视、复视(两眼看一物体时感觉为两个物像)、牙关紧闭、癫痫、肌肉无力、走路不稳等。
关节僵硬:关节活动不灵活。
角膜混浊:眼角膜看起来不清亮。
眼底樱桃红斑。
少尿:尿量少(一天尿量少于 400 毫升)。
溶酶体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如下:
发育障碍、身材矮小、骨骼畸形。
脾破裂、肝大、肝功能障碍、心脏功能不全。
大脑功能损伤、精神异常、智力低下。
白内障、视力减退或失明。
易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病因
溶酶体病最主要的病因是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水解酶合成障碍。
溶酶体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基因突变和遗传是最常见的病因。
哪些人容易患溶酶体病?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孕妇,胎儿容易罹患该疾病:
接触放射线。
感染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使用抗代谢(化疗)药物如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
接触苯、砷、铅、甲醛等。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家族中有该疾病患者可遗传到下一代。
父母近亲结婚。
就医
当患儿出现特殊面容、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行走困难、贫血、骨骼异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当患者发生惊厥、呼吸困难、心跳缓慢、昏迷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 120 或立即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特殊面容;表情呆滞、眼裂小、眼距宽、鼻梁低平。
喂养困难:拒食、无端哭闹等。
肌无力、行走困难、步态不稳。
身体乏力、疲倦、困乏。
腹部隆起。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持续性惊厥不缓解(超过 2 分钟)。
呼吸困难、张口呼吸。
昏迷、呼叫不应。
休克:面容苍白、心率过快。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神经内科
急诊科
血液科
医生如何诊断溶酶体病?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通过血白细胞或皮肤活检成纤维细胞检测酶活性水平和基因 DNA 分析可确诊[1]。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检查患儿身高、体重、头围有无生长发育迟缓,骨骼有无畸形,心肺肝脾有无异常。
智力测验:检查患儿智力水平。
血常规:检查是否有贫血,是否容易出血和感染。
血生化:检查患儿内脏功能状况。
尿粘多糖分析:可提高该疾病类型的诊断[2]。
外周白细胞酶学分析:检查溶酶体酶活性以确诊罹患该疾病。
基因检测(DNA 分析):可检测到致病基因,作为疾病确诊的手段。
多普勒超声检查(B 超检查):提示肝脏、脾脏是否肿大;心脏超声检查心脏有无心室扩大、心肌肥厚等病变。
骨髓活检:可提高该疾病类型的诊断。
X 线检查:检查有无脊柱后凸、躯体骨骼发育不良、骨质疏松。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出现的症状?还有其他的症状吗?
症状出现前有无诱因?
亲属中有无出现类似症状的人员?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疾病吗?
之前有无治疗?效果如何?
有无药物过敏?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疾病是如何引起的?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这个疾病能治好吗?治疗效果怎么样?哪种治疗方案适合我?
这个疾病会遗传吗?
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费用医保能报销吗?
治疗
提倡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防止病程不可逆转。溶酶体病尚无特效治疗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
药物治疗
酶替代治疗药物:作用是补充缺失的溶酶体酶。根据缺乏的酶进行选择,需静脉给药,价格昂贵,经济负担重。如伊米苷酶可用于治疗戈谢病(戈谢病是溶酶体病的一种类型)。
底物减少疗法:如米格鲁特用于治疗溶酶体病,可减小肝脾肿大,可有恶心、腹泻等副作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的细胞可生成正常的含有溶酶体酶的巨噬细胞,防止肝脾等各器官的底物沉积;同时还可生成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缓解贫血、出血的症状,阻止病程的进一步发展。
手术治疗
脾切除:对于脾肿大、全血细胞降低严重的患者进行脾切除,可改善贫血、出血等症状。但可出现凶险性感染以及血栓形成等不良后果。
对症治疗
针对贫血症状:补充铁剂和输血可改善症状。
针对癫痫发作:可左乙拉西坦、托吡酯等抗癫痫药物,能有效缓解癫痫症状。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治疗,可因并发症多数患者在儿童期死亡。
早期诊断患者,经过治疗后,可延缓病程,预后良好。但对于晚期发现的患者,因其已出现不可逆性病理改变,往往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良。
日常注意
术后注意事项:脾切除术后打屁之后两三天食用流质食物如米汤、鸡蛋羹、水果泥等,之后变为半流质饮食如米粥、疙瘩汤等逐步改为正常饮食;术后第二天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下床缓慢行走 5 分钟;儿童脾切除术后需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用药注意事项:遵守医嘱用药,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饮食:饮食以清淡、低脂、易消化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粥、瘦肉羹、带叶蔬菜、胡萝卜、深色蔬菜等,少吃多餐。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运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家长应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患儿坠床、摔伤,以免发生出血不止。若有出血危险因素的情况时,应避免活动。
对于行走困难,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注意被褥的干燥整洁,每隔 3 小时进行翻身拍背,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和肺感染的发生。
复查:遵守医嘱,定期复查。
预防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以提高优生几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4]。
妊娠期间,孕妇避免接触放射线辐射、化学药物、重金属等。
当家族中有出现过该疾病的人员,孕前应进行基因检测。检测的单位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广州市儿童医院”等。
新生儿疾病筛查可在患儿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之前进行诊断,是早期诊断和提高干预效果的重要手段。
避免近亲结婚。
患儿母亲再次生育时,应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