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严重联合型免疫缺陷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症,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概述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是一种罕见疾病,是最严重的免疫缺陷病之一,属于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该病是先天性遗传病,以 T 细胞和 B 细胞均存在缺陷为特征。本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轻重程度不尽相同,遗传背景也不一致,目前已知是一系列多种疾病引发的临床综合征。
本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男孩多发(95%)。
本病系先天遗传疾病,有家族性发病趋势。有本病家族史可增加患病风险。
本病基本包括四种临床类型:瑞士型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性联淋巴细胞减少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Gitlin 型)、网状组织发育不全及腺苷脱氨缺乏症。另据本病遗传特点,可将本病分为两种类型:X-性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本病患者出生后不久即容易反复出现各种细菌性、霉菌性、病毒性或原虫性感染症状。
本病以抗感染治疗为主要、首要治疗。转基因治疗等新方法可能成为治疗关键。治疗难点在于病情重,易死亡。
本病可造成免疫缺陷,令患者十分容易被感染。婴幼儿发病死亡率极高。
本病为隐性遗传疾病,同时从父母处遗传到异常基因才会发病,但只遗传到一方异常基因的未发病者,可将此异常基因传给子女。
症状
本病患者自出生后不久即容易反复出现各种细菌性、霉菌性、病毒性或原虫性感染症状,即使是极其轻微的感染也不能抵御。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的常见症状包括:
皮肤黏膜感染:皮肤黏膜的反复性、严重性的霉菌感染往往在本病中最早出现,念珠菌感染最多,除体表皮肤外,还可波及口腔到肠道的全部消化道。具体可见各种一过性皮疹,如麻疹样的斑丘疹、红斑、疱疹(凸起的皮疹,如水疱样)等。严重时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坏死性皮炎表现(如皮肤潮红、肿胀、脱屑等等)。
呼吸道感染:也是本病早期症状,各种常见或少见的致病菌均可以导致,表现为反复的支气管炎、肺炎、咽炎、中耳炎等,可见患儿反复咳嗽、喘息、发热等,且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
胃肠道感染:霉菌性、大肠杆菌性、病毒性肠炎均可能发生,可见顽固消化不良表现(腹胀、厌食、营养不良)、腹泻、腹痛等症状。
慢性消耗症状:可见体重不增加、生活能力低下等症状。由反复感染对身体的损耗导致。
全身性感染:以败血症为主,容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见高热、抽搐、意识丧失等等严重症状。
全身中毒症状:感染水痘等病毒后出现严重暴发型的全身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四肢无力、抽搐、视物模糊、流涎、瞳孔改变、意识不清、昏迷等。对各种减毒活疫苗均不能耐受,如接种卡介苗后引发严重的全身性卡介苗感染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除各种感染,也容易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表现为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腹痛、黄疸(皮肤黄、眼白发黄)、血尿、皮疹、身上出现肿块等各种症状。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剥脱性皮炎
坏死性皮炎
肠炎
败血症
化脓性脑膜炎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溶血性贫血
甲状腺功能不全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过敏
淋巴系统肿瘤
休克
病因
本病系先天遗传疾病,有家族性发病趋势,但也有基因突变发病者。有本病家族史可增加患病风险。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先天遗传:本病可由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导致 T 细胞和 B 细胞出现缺陷。本病为隐性遗传疾病,同时从父母处遗传到异常基因才会发病,但只遗传到一方异常基因的未发病者,可将此异常基因传给子女。具体遗传的异常染色体如何导致发病尚有争议,可能由于骨髓中淋巴样干细胞缺乏或内在缺陷,可能由于原发部位胸腺和类囊器官有原发缺损,可能由于母亲淋巴细胞进入胎儿体内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也可能由于腺苷脱氨酶缺陷等,上述假说均未证实。
基因突变:导致 T 细胞和 B 细胞出现缺陷。本病不能完全排除自身基因突变的非遗传患者。
哪些人容易患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有本病家族史
男孩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黏膜出现各类皮疹、红斑、疱疹等病变,尤其是反复发作。
发热,尤其是反复发作。
咳嗽、喘息等,尤其是反复发作。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尤其是反复发作。
生长发育迟缓。
黄疸(皮肤黄、眼白发黄等)。
血尿。
发现身体肿块。
身体疼痛。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高热。
抽搐。
昏厥、意识不清。
呼吸困难。
全身严重皮疹。
口腔黏膜溃疡严重,不能进食。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新生儿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当医生怀疑是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时,将通常进行问诊、视诊等,在有肯定结果后,可能进一步通过血液检查、基因检测等检查予以确诊。
问诊:帮助确诊或排除本病。将询问病史、症状、家族史等。
视诊:帮助确诊或排除本病,评估皮肤黏膜感染的严重程度。主要是观察皮肤红斑、皮疹等皮损的形态、范围等。
听诊:帮助确诊或排除本病,评估肺等脏器感染的严重程度。主要是使用听诊器等工具放置在胸部等处进行,过程无创。
血液检查:帮助确诊或排除本病,评估全身感染的严重程度,了解患者体内免疫情况。通过抽血进行检查,具体项目包括:血常规、血培养、免疫球蛋白、凝血等。
基因检测:检测患者是否带有本病相关的异常致病基因。可通过抽血检查。但注意,受限于经济条件差异等,可能不是所有医院均能提供此项检查。
新生儿脐带血免疫学检查:对早期诊断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有一定帮助。通过采集新生儿脐带血进行测定。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皮疹或咳嗽或腹泻等症状多久了?
这些症状是反复发作的吗?
有就诊过吗?
进行过哪些治疗?
使用过头孢等抗生素吗?效果怎样?
有本病家族史吗?
接种过疫苗吗?
家族中有人接受过基因检测吗?结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是什么病?
这病严重吗?
能治好吗?花费高吗?
要用什么药或者做什么治疗?有副作用吗?
有忌口吗?
平时该注意些什么?
这病传染吗?
能接种疫苗吗?
要做哪些检查?
治疗
本病发生于新生儿、婴幼儿的,目前疗效有限,病死率高。本病以抗感染治疗为主要、首要治疗,转基因治疗是可能的治愈途径。
药物治疗
抗生素类药物:如头孢类、磺胺类等等。用于治疗细菌性、霉菌性、病毒性等各类病原体感染。
免疫球蛋白:用于增强患者免疫力,辅助治疗。
转移因子:用于增强患者免疫力,辅助治疗。
手术治疗
移植手术:胎儿肝脏或胎儿胸腺移植,可能使患者恢复部分免疫力,但效果不确切。骨髓移植效果较好,但对配型要求极高,供体不易寻找。
其他治疗方法
转基因治疗:从基因层面祛除病因,从根本上治疗本病。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可发生各种感染,最终死亡。
经过正规治疗后,疾病可得到缓解控制,有治愈可能,但治愈率仍不够理想,病死率仍较高。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接受移植手术的患者,需等待新移植的骨髓等增殖并发挥作用,此期间需要住院治疗,以骨髓移植为例,新的干细胞需要 2~6 周方能增殖,此期间患者需要住院,每天在移植团队处就诊并接受检查,出院后,频繁的复诊仍需持续半年到一年。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持续高热等感染未能控制的表现,应及时就医。
饮食:应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优等蛋白质(如鱼肉)。
应消毒住处、勤开窗通风、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的事。
患者不能接种任何疫苗。
预防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避免过度接触放射线等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的不良刺激,但对本病预防效果不明确。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有本病家族史者,可在备孕时进行遗传咨询、基因检测等,遗传风险高者,可考虑做第三代试管,对胚胎进行基因筛查,避免生育出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