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肠间隙脓肿
概述
肠间脓肿为一种继发性的感染,指脓液积聚在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腹膜、肠管与系膜或网膜间形成的脓肿,可单发或多发,是腹腔脓肿的一种。
本病目前没有准确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数据。
肠间脓肿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是一种继发性发于弥漫性腹膜炎或腹部外伤的感染,主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厌氧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患有消化道急性穿孔、腹腔内急性炎症与感染、急性肠梗阻、腹部外伤、胃肠或胆道手术后致腹腔内出血等,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者,是肠间脓肿的危险因素。
本病无分型分期。
肠间脓肿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发热、腹部压痛、腹部包块,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
肠间脓肿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根据脓肿的大小、单发或多发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肠间脓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脓肿周围广泛粘连,从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可能导致脓肿自行穿破入肠管或膀胱,从而形成肠瘘或膀胱瘘。
肠间脓肿病死率较高,所以应当注意做好预防,如腹膜炎腹部损伤患者应尽早采取半坐位,使腹腔内渗出液引流至盆腔。
症状
肠间脓肿形成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发热、腹部压痛、腹部包块等,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
肠间脓肿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肠间脓肿的常见症状包括:
腹痛、腹胀:疼痛主要为持续性隐痛,或一阵一阵的加重;有时可引起腰背部疼痛。
发热:可为高热或低热。
腹部包块:脓肿较大时形成腹部包块。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
消瘦。
严重时可出现胸腹腔积液,出现咳嗽、胸痛等。
肠间脓肿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肠梗阻:肠间脓肿时脓腔壁可与肠壁形成广泛粘连,从而导致粘连性肠梗阻。
内瘘:即脓肿自行穿破入肠管或膀胱后,形成肠瘘或膀胱瘘,脓液随大小便排出。
病因
肠间脓肿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是一种继发性感染,多继发于弥漫性腹膜炎和腹部外伤。
肠间脓肿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肠间脓肿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是一种继发性感染,主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厌氧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
哪些人容易患肠间脓肿?
患有消化道急性穿孔的人群,例如急性阑尾炎坏疽穿孔、急性胆囊炎坏死穿孔、胃十二指肠穿孔等;
患有有腹腔内急性炎症与感染的人群,例如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肠炎等;
患有肠梗阻的人群,例如肠扭转、肠套叠者;
患有腹部外伤史者,例如肝破裂、脾破裂、胃十二指肠穿透性损伤、小肠及结直肠穿透性损伤等;
有行胃肠吻合术、胆道手术、胰腺手术史等易发生术后腹腔出血,从而导致腹膜炎的人群;
免疫力低下及体弱患者:例如患有糖尿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免疫功能受损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痛、腹胀;
发热、怕冷;
腹泻、恶心、呕吐;
腹部肿块;
食欲不振;
消瘦;
脸色苍白。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腹部或腰背部剧痛;
胸痛、呼吸困难;
全身无力、大汗淋漓;
意识障碍;
昏迷。
建议就诊科室
胃肠外科
普外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肠间脓肿病?
对于来就诊的肠间脓肿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表现和体格检查,同时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等相关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肠间脓肿;进一步通过诊断性穿刺或剖腹探查给予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让患者平卧位,解开衣服,医生会查看患者的腹部,看有没有隆起,腰背部以及腹部的皮肤有没有水肿,初步判断腹腔内有没有脓肿包块形成;接着医生会让患者去枕平卧,两腿屈曲,触诊判断腹壁的紧张度,看有没有深压痛和叩击痛以及反跳痛,判断疼痛的部位;另外触诊判断腹腔内有没有肿块,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表面形态、质地如何、活动度如何,再判断肿块有没有压痛;接着医生可能会用听诊器对腹部进行听诊,听肠鸣音有没有减弱或亢进,判断有没有肠梗阻,初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抽血检查,作用是观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是否增高,可判断是否感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否降低,可判断病程的长短。
细菌学培养:包括血培养和诊断性穿刺后的脓液培养,可判断为哪种细菌感染。
B 超检查:无创伤、无辐射、费用低,能显示肠间脓肿的大小及范围,并且能引导穿刺引流。
X 线检查:
腹部平片:该检查快速、无创伤,费用低,但有射线;可以根据肠壁间距以及肠内是否积气来初步判断有无脓肿形成。
钡餐检查:也称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检查时间较长,无创伤,费用不高,有辐射,通过钡剂有无外渗来判断消化道有没有穿孔,进而判断穿孔的部位,从而判断是否形成肠间脓肿;患者行该检查前一日开始即半流质饮食,检查前不要服用含金属类的药物,比如钙片,检查当天最好穿没有纽扣的衣服。
腹部 CT:该检查快速、无创伤,费用较低,但有射线;可以较早期发现病变及病变累及的范围,对肠间脓肿的诊断和定位具有极大帮助,是本病诊断及随访的主要手段之一。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哪里不舒服?症状出现多久了?
以前有得过什么疾病?有没有外伤过?有没有做过什么手术?
去别的医院就诊过吗?做过什么检查?接受过什么治疗?效果如何?
肚子哪个地方痛?什么时候开始痛的?是一直痛还是一阵一阵的痛?
最近肚子会胀吗?最近饭量怎么样?
最近两三个月有没有感觉容易累?体重有没有减轻?
大便怎么样?大概多久上一次?
人会感到没有力气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这种情况严重吗?为什么我会出现这种情况?
需要手术吗?
还需要做什么检查?
如果我治疗的话,大概要多少钱?医保有报销吗?
如果我不手术,吃药能好吗?
手术能彻底治愈吗?以后会复发吗?
那如果手术,我要多久才能好?
治疗期间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饮食方面有没有什么要忌口的?
治疗
肠间脓肿根据脓肿大小、单发或多发以及患者自身情况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在治疗前后,均应进行充分准备,包括补液、营养支持和抗生素的应用等。
药物治疗
早期可根据经验用药,采用广谱抗生素,可用氨基苷类、α-羧基噻吩青霉素、克拉维酸、喹诺酮类或第 2、3 代头孢菌素;
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作调整;
有时需与抗厌氧菌抗生素联合用药,常用的抗厌氧菌药物有甲硝唑和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两者效用相似,但前者更便宜;
一般都是经静脉途径给药,直到至患者体温以及抽血检查白细胞正常时停止给药。
手术治疗
穿刺引流:在局麻下施行,创伤小、失血量少;在 B 超定位后穿刺抽吸脓液并置管引流;可在床边进行;适用于单发性脓肿或消瘦病人。
剖腹探查并引流术: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行剖腹探查术。
脓肿>5 厘米,全身情况差,体温高达 39 摄氏度以上,白细胞>20×109个/升 持续时间长久者。
合并粘连性肠梗型者。
合并肠坏死穿孔者。
单发性巨大脓肿,穿刺引流无效者。
其他治疗方法
对于多发的、脓肿直径<5 厘米者,可单独行非手术治疗,待脓液自行吸收。
体位:一般取半卧位。
禁食、胃肠减压:对于胃肠穿孔的患者必须禁食,并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抽出胃肠道内容物和气体,以减少消化道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时补充血浆、白蛋白等。
补充热量和营养支持:给予全静脉营养维持,输入葡萄糖的同时补充白蛋白、氨基酸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患有肠间脓肿者,若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会导致脓腔壁与肠壁形成广泛粘连,从而导致粘连性肠梗阻;或者脓肿可自行穿破入肠管或膀胱后,形成肠瘘或膀胱瘘,脓液随大小便排出;严重者脓肿反复发作并破溃,向腹腔内、腹膜后及胸腔内扩张,导致脓毒血症的发生,继而引起死亡。
患有肠间脓肿者,经过正规治疗,彻底冲洗腹腔,术中尽量吸净腹腔渗出液、脓液和冲洗液等,及时手术引流并且辅以抗生素综合治疗后,术后加强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态并提高免疫力,预后效果良好。
日常注意
肠间脓肿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及时应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尽早采取半坐位很关键,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和治疗的需要调整食谱,合理膳食,注意伤口的护理,遵循医嘱,及时复查。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尽早采取半坐位。
术后穿棉质宽松舒适的衣服,注意保暖。
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卫生,每日 2 次消毒、清洁、更换,防止感染。
随时注意观察胃肠减压管、腹腔引流管情况,避免受压、扭曲、打折、移位和脱出,同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如果短时间内流出大量鲜红色的血性液体,应立即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药物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营养液的输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浓度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输注量由少到多,应注意保温,温度应保持 38.0 摄氏度左右,每 6~8 小时用温开水冲洗管道 1 次。
术后选择氨基苷类药物和甲硝唑或者克林霉素联合使用,经静脉途径给药,当体温以及抽血检查白细胞正常时,可咨询医生后停药。
用药期间注意充分休息,每天至少休息 8 个小时左右,可听舒缓的音乐放松精神和身体。
饮食管理:
术前、术后均应禁食、胃肠解压、补液和营养支持。
等全身症状改善后尽早恢复饮食,开始以全流质饮食,即果汁、米汤、面汤等,少量多餐,循序渐进。逐渐过渡为半流质饮食,以面条、米粥、鸡蛋糕为主,仍然少量多餐,循序渐进。
出院时按照医嘱规定饮食或定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多餐。
食物选择应多样化,以低盐为主,应限制肉类、钠盐及富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莴笋) 的摄入少食辛辣刺激性食品。
低脂饮食:可以选择更健康的脂类,如菜籽油或橄榄油等;限制添加脂肪的摄入,如沙拉酱、人造黄油,每天 15~30 毫升;使用低脂烹饪方法,如烘烤,蒸汽或炖食物,不要油炸食物;限制高脂肪零食摄入,如薯条,甜甜圈,巧克力棒等。
忌食生姜、大蒜。
忌食富含高蛋白、高脂肪等食品,如鸡蛋的蛋黄、肥肉及油炸等食品。
戒烟、戒酒。
运动管理:
待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改善后,患者可在 1~7 天后离床活动,可由家属搀扶在病房里走动,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出院后若身体恢复良好,可逐步加大运动量,更换锻炼内容,循序渐进,从散步到做操乃至慢跑等。
术后复查:请遵医嘱或定期(术后 1、3、6 个月)到医院复查,行血常规、X 线、腹部 B 超、CT 等检查项目;密切观察身体变化,如果出现发烧、怕冷、腹痛、腹胀、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请及时就医。
预防
由于肠间脓肿为继发性感染,比较少见,且早期容易漏诊,因此有针对性地预防或阻断肠间脓肿的危险因素,可使该病的发生率下降,目前认为较有效的措施有:
患有消化道急性穿孔的人群,例如急性阑尾炎坏疽穿孔、急性胆囊炎坏死穿孔、胃十二指肠穿孔等,术后应尽早采取半坐位,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避免术后感染;一旦出现发热、腹痛、腹胀者,应及时就诊,以防止耽误病情。
患有有腹腔内急性炎症与感染的人群,例如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肠炎等;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并采取半坐位,实时关注自身体温,一旦出现体温增高,及时入院治疗。
腹腔内脏器外伤者,应及时诊治,避免形成腹腔内血肿引起感染,并且应实时检测血液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情况,如果有发现升高,及时行血培养,并选用有效抗生素。
如果有行胆道手术、胃肠吻合等手术的人,术后应尽早采取半坐位,术后在腹腔内放置引流管可以有效防止继发性感染。
糖尿病以及年老体弱者,应注意饮食结构,合理搭配营养,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以预防腹腔内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