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病是什么?放射病怎么办?放射病症状有哪些?

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炎是指老年人在入院时未患有此病、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入院 48 小时后在医院获得的由细菌、真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肺炎。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炎占老年人各种院内感染的首位。根据国外研究发现,老年人胸腹部手术后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几率较其他部位高 38 倍。最主要的病因是老年患者住院后感染了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抗生素滥用、机械通气和入住重症监护室是高危因素。根据住院发病时间,本病分为早发期和晚发期:早发期指住院 4 天内发病;晚发期指住院 5 天或 5 天以后发病。最典型的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胸痛、鼻塞、发烧。大多数患者常出现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症状,如头痛、乏力、呕吐、嗜睡、全身不适等。本病主要采取抗菌治疗。早期发现和合理用药是治疗关键点。难点在于:致病菌常与患者自身基础疾病相互重叠掩盖,易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晚发期易引起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危及生命。部分病原菌会引起暴发性肺炎,如不动杆菌、沙雷菌等。晚发期病死率高,预后差。

概述

放射病是指大量放射线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放射病。急性放射病是受到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慢性放射病是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较高剂量的外照射,达到一定累积剂量后,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本文主要涉及急性放射病。

日常生活中的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以及紫外线不会造成放射性损伤。

放射性损伤是由放射性物质(如铀-238、碘-131 等)或释放放射线的机器(如 X 光机、断层扫描机等)造成的。

放射线对人体的损伤程度与辐射剂量、受照时间和距离放射源的远近有关。

一般一次照射 1 戈瑞以上,可引起急性放射性损伤。标准胸部 X 片检查的剂量为 0.06~0.11 毫戈瑞;乳房钼靶 X 线检查 2 个体位摄片的剂量为 0.72 毫戈瑞;全身 CT 扫描和标准胸部 CT 扫描的剂量分别为 10 毫戈瑞和 7 毫戈瑞,低剂量螺旋 CT 为 1.5 毫戈瑞;一次全国飞行的辐射剂量约为 0.03 毫戈瑞,机场安检接受的剂量约为 0.01~0.05 毫戈瑞。

急性放射病主要发生在核武器爆炸、核反应堆泄露、放射源脱落或丢失、医疗辐射事故或恐怖性活动中。

急性放射病按照临床表现主要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这些类型可能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临床表现主要为血白细胞下降、发热和出血、腹痛、腹泻、呕吐、血水样便等。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四肢抽搐、肢体僵硬,甚至昏迷和死亡。

急性放射病病情进展快,患者应尽快就医,应去除污物、休息,给与营养支持,需要时医生会使用抗感染药物、输注成分血等治疗,一些患者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医生会定期进行医学随防观察及健康状况评估,关注可能发生的远期效应,包括对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的影响。

症状

胃肠道和骨髓对放射性损伤的敏感性很强,可以从辐射暴露到呕吐开始出现的时间长短来判断辐射剂量。根据接受辐射剂量、临床特点的不同,急性放射病主要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

发病过程存在假愈期,在此期,初期的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无明显临床表现,但机体内病理过程仍继续发展。随后进入极期,出现新发症状或症状加重。有无假愈期及其长短,是急性放射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放射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辐照剂量 1~10 戈瑞。临床表现主要为血白细胞下降、出血和感染。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轻度:辐照剂量 1~2 戈瑞。

初期可有头晕、乏力、嗜睡等症状;假愈期症状消失;极期可有恶心、呕吐、低热等症状。

血白细胞数、血小板轻度减少,无明显出血症状,骨髓病变轻。

一般治疗和休息 1~2 月后可恢复。

中度:辐照剂量 2~4 戈瑞。

照射 2 小时后患者即可出现全身乏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3~4 日进入假愈期,持续 3~4 周;进入极期后出现脱发、高热、出血。

血白细胞数反应性升高,24 小时恢复至原有水平,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进行性下降,至照射后 5 天达到最低。

恢复期:患者经过治疗 2 月后,进入恢复期,症状减轻,全身情况逐渐好转。生殖功能恢复需要 1 年以上。

重度:辐照剂量 4~6 戈瑞,半数致死剂量范围。

初期:照射后 1 小时即可出现症状,除全身乏力、头晕、食欲减退,还有腮腺肿大,严重感染。假愈期 2~3 周,有中等度发热;极期表现为严重脱发、高热、严重感染、出血(皮肤粘膜出血,甚至解柏油样便),甚至死亡。

初期血白细胞数反应性升高,后逐渐下降;血小板急剧下降,辐照后 1 月左右降至最低值。

恢复期较长,可有中度贫血,生殖功能恢复需 2 年以上,甚至出现不育。

极重度:辐照剂量 6~10 戈瑞,绝对致死剂量。

患者 1 小时内即可出现头痛、呕吐、腹泻等;假愈期不明显;第 2 周进入极期,出现频繁呕吐、腹泻、腹痛、拒食、黑便、血尿,伴发严重感染、出血等。常因严重感染、出血而死亡。

3 天内淋巴细胞数绝对值降至 0.25×109/升;第 2 周时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降低至最低。

患者经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存活,恢复较差,遗留造血、免疫能力下降、不育等后遗症。

肠型急性放射病

一次辐照剂量 10~50 戈瑞,以频繁呕吐、严重腹泻为主要表现。

患者受照后 0.5 小时出现频繁呕吐、腹泻、腹痛,每日腹泻可达 20 余次,血水样便,可见脱落的肠粘膜组织。

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急剧下降,1 周内白细胞数下降至 1×109/升以下。

患者多因循环衰竭、休克死亡。

脑型急性放射病

一次辐照剂量 >50 戈瑞,以脑组织损伤为临床表现。

患者很快出现意识障碍、不能分辨时间地点、行走不稳、肢体震颤、抽搐等症状,常在 1~3 天出现昏迷,因循环衰竭、休克死亡。

其他急性放射病

患者被大剂量放射线照射后,局部可出现皮肤、肢体损伤,如毛发脱落、皮肤红斑、溃疡、水疱、坏死等。

病因

急性放射病是由放射源释放射线,接触人体后破坏人体细胞结构,造成细胞、组织和器官损害,甚至导致遗传性危害。

导致急性放射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战争时,核武器(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爆炸。

核电站、核潜艇等核设施中,核反应堆、核燃料装置及其他存储放射源装置发生损坏或失控时,造成放射源泄露。

恐怖活动中,恐怖分子利用核材料和普通炸药制成“核脏弹”,爆炸后可造成放射性污染。

医疗活动中,利用放射线诊疗或接触放射性物质。

哪些人容易患急性放射病?

易接触放射性物质的职业人员:如核电站工作人员、实施放射性治疗或介入治疗的医务人员。

接受放射线治疗的患者。

就医

放射病的严重程度与辐照剂量、辐照时间、距离远近、辐照部位以及不同个体身体状况有很大关系。急性放射病病情变化迅速,如果患者出现头晕、乏力、腹泻、腹痛、持续高热等症状,应尽快就医接受检查和治疗。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有明确放射性物质接触,尤其是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辐照剂量较大,患者有频繁呕吐、腹泻、腹痛、持续高热、意识障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或呼叫 120 急救。

如患者可疑接触放射性物质,但无明显不适,可于门诊就诊,接受相关检查。

建议就诊科室

有上述放射病症状时,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后期根据病情可能会进入血液科、重症监护室治疗。

无上述症状但怀疑接触放射性物质,于放射病门诊就诊。

恢复期随访期间,于放射病、血液内科、肿瘤科门诊就诊。

医生如何诊断急性放射病?

医生需要询问患者接触放射源史,通过血液学、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和体外放射性检测等检查,结合患者症状来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血、小便、大便检查:有助于检查辐射对外周血细胞、肝脏、肾脏、心脏、消化道、甲状腺等组织或器官的影响。

血常规、肝功、肾功、心肌酶学、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大、小便常规。

骨髓检查:有助于检查辐射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

放射性监测:医生会通过体外测量装置,如放射量测定器、盖革计数器(Geiger Counter)评估辐照剂量。血、尿、便、皮肤组织等标本也可进行检测。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接触了放射性物质?

如果是的话,什么放射性物质?大概重量有多少?接触多长时间?哪个部位接触了放射性物质?距离放射源有多远?接触后多长时间来医院?

你有什么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接触放射源后多长时间开始出现症状?

是否在其他医疗机构就诊?就诊情况如何?

从事什么职业?是否为放射性辐射高风险职业?

有无接触其他放射性物质的患者?

患者可能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病严重吗?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我的病有后遗症吗?有什么后遗症?该怎么治疗?

我的病恢复以后需要检查吗?检查什么?

我的病会有遗传吗?需要与家人隔离吗?

我以后能从事现在的职业吗?

治疗

医生会针对患者主要症状给予针对性、合理有效治疗。主要是针对中、重、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治疗,辐照超过 10~12 戈瑞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很高。

药物治疗

体内污染物清除:

碘化钾:可以预防甲状腺大量摄取碘放射性同位素,特别是碘-131。对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和大于 18 岁的成人,推荐口服一次 130 毫克碘化钾片剂,最好是在辐射暴露后 6 小时内服用。

普鲁士蓝:可与体内铯和铊结合,并经粪便排出。

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可与体内钚、镅和铯结合,并经尿液排出。

抗感染药物:对于皮肤破损、血白细胞减少、出现发热的患者,应使用抗生素。可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氟喹诺酮类药物等。中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进入极期后,根据细菌学检查和感染源选择抗生素,还要注意真菌和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

止血药物:对于有出血的患者,可选用止血敏等药物。女性月经前可用丙酸睾酮。

细胞因子:可以刺激骨髓造血细胞生成,改善造血功能。非格司亭和培非司亭可以用于急性暴露于辐射剂量>2 戈瑞的患者。

辅助造血功能恢复的药物:维生素、肌苷、叶酸、辅酶 A 等。

神经系统药物:对于脑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可选择镇静药物、甘露醇、糖皮质激素等保护大脑。

抗辐射药物:含硫化合物(如氨磷汀)、雌激素类、天然植物类(如多糖)抗辐射药等。

手术治疗

如存在放射性碎片、开放性伤口、肠穿孔等,患者需接受外科干预,应在暴露后 36 小时内实施,最迟不超过暴露后 48 小时。若需额外手术,至少应在暴露后 6 周以后再进行。

其他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安静休息,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去除污物:处理污染衣物,用温和的肥皂和清水清洗患者。

输血治疗:对于辐射造成的重度血细胞减少患者,和继发消化道和其他部位出血的贫血患者,需要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等血液制品。所有血液制品都应被照射(25 戈瑞)或去白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俗称为“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适宜于暴露剂量为 2~10 戈瑞的患者。超过 10 戈瑞时患者除骨髓受损外,其他器官系统也受损,不适合该治疗。

保护性隔离治疗:中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有条件者安排在层流隔离病房治疗,其他人员要穿戴双层手套、双层隔离衣、口罩、帽子,必要时穿戴防辐射服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患者,经一般治疗和休息 1~2 个月后可恢复。

中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有恢复的可能,但恢复期较长,或有后遗症。

肠型、脑型急性放射病患者预后差,治疗效果不佳,大多因循环衰竭、休克死亡。

日常注意

如发现放射性泄露情况,专业人员应及时上报,采取必要措施进行隔离。受辐照者尽快就医。

放射病患者在恢复后要定期进行终生医学随访,随访项目包括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方面的检查。随访中发现的问题可咨询专科医生或及时治疗。随访检查项目抓重点,其他项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急性放射病患者康复后半年内检查 1 次;骨髓型放射病轻、中度患者每年检查 1 次;重度以上患者每半年检查 1 次,3 年后可每年检查 1 次;骨髓型放射病轻、中、重度患者十年后每 2~3 年检查一次。

预防

除了一些不可抗的因素,如战争、恐怖袭击外,一些措施可以避免发生急性放射病。

高风险职业从业人员接近或接触放射源时应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护措施,携带体外放射性检测装置监测环境辐射量,孕妇、老年、儿童均应禁止入场。

远离放射性物质存放区域。

如已发生放射性泄露的情况,应关注网络、电视等官方发布的信息,迅速寻找避难场所,关闭门窗、排风扇、空调、以及其他可能将外界空气带入室内的通道。如有可能,进入地下室。在避难所停留最少 24 小时。

如需要疏散,应听从政府或救援组织的指挥,随身携带必要的物品:手电、手机、充电器、应急包、必要的药物、密封食物、瓶装饮用水、现金和信用卡、额外衣物等。

服用一些抗辐射药物,以减轻和恢复细胞损伤。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安乃近片的功效与作用-安乃近片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喷昔洛韦乳膏的功效与作用-喷昔洛韦乳膏说明书

2023-8-2 23: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