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枯否氏细胞肉瘤,血管内皮肉瘤
概述
肝血管肉瘤血管肉瘤亦称血管内皮肉瘤、kupffer 细胞肉瘤,是一种肝脏间质性肿瘤,恶性程度很高。
是国外各种肉瘤最常见的种类,我国仅偶有发现,平均发病年龄 51.5 岁,少数发生于儿童。男多于女。25% 有氯乙烯注、二氯化钍、砷接触史和服用合成类固醇史。
可为单结节,但常为分布于两叶的多结节。剖面呈灰白色与红棕色的出血灶交错,也可见腔内有血液,镜下示肿瘤由梭形恶性内皮细胞组成,胞浆轻微嗜酸性,胞核深染。肿瘤细胞沿血管管道即肝窦生长,内有凝结的血液及肿瘤碎屑,侵犯肝小静脉终末支及门脉分支,导致窦腔阻塞,出现梗塞与坏死区。肝细胞受压萎缩、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如纤维肉瘤。
首发症状半数为腹痛、乏力、疲劳、消瘦、纳减(食欲减退,胃纳减少)、腹增大,58%~70% 有肝肿大,晚期有腹水、黄疸(巩膜、皮肤黄染)。
2/3 患者有肝功能异常,氨基转移酶、胆红素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核素扫描 70% 患者有缺损区。肝动脉造影有肝窦扩大,边缘多血管、中央少血管为其特征。
多数在 1 年内死亡,化疗和放疗可延长生存期。
症状
肝血管肉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患者首发症状半数为腹痛、乏力、疲劳、消瘦、纳减、腹增大,58%~70% 患者有肝肿大,晚期有腹水、黄疸。2/3 有肝功能异常,氨基转移酶、胆红素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肝血管肉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肝血管肉瘤因血小板在肿瘤内聚积可并发血小板减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罕见,其原因是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和由红细胞在肿瘤血循环内破裂,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少数患者有高血钙症。
肝血管肉瘤因生长迅速,预后不良,多死于ru院后半年内,2/3 死亡前难以确诊,多死于肝衰竭和肿瘤破裂。
常见并发症包括:
贫血;
高钙血症;
肝功能衰竭。
病因
约 60% 患者没有明确的病因,但此类疾病有明显的职业倾向,常接触氯乙烯注、二氯化钍、砷的工人,以及长期服用或使用合成类固醇的人易患病。
肝血管肉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氯乙烯、二氯化钍、砷接触史,和服用合成类固醇史;
60% 患者没有明确病因。
哪些人容易患肝血管肉瘤?
常接触氯乙烯、二氯化钍、砷的工人;
长期服用或使用合成类固醇的人。
就医
由于肝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早期诊断很困难,对于常接触氯乙烯注、二氯化钍、砷的工人以及长期服用或使用合成类固醇的人,应定期进行查体,及早发现此病。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腹痛、乏力、疲劳、消瘦、纳减、腹增大等消化道症状时;
出现肝肿大、腹水、黄疸时;
出现肝功能异常时。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出现肝昏迷(在肝病基础上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出现肿瘤急性破裂出血;
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
建议就诊科室
普外科
肝胆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肝血管肉瘤?
目前主要是根据病史或职业接触史,结合临床表现,如怀疑肝血管肉瘤时逐步进行血管造影、CT/磁共振成像(MRI)和肝穿刺活检。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氯乙烯、二氯化钍、砷接触史?
是否有长期类固醇用药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肝血管肉瘤?
要做哪些检查?
是否能够手术?
是否需要接受放化疗?
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目前治疗肝血管肉瘤的所有方法效果均不理想。
外科手术切除肿瘤,须视肿瘤在肝内的定位和肝脏受累的程度而定,如肿瘤局限在一叶时则可进行。可是理想的手术适应症非常罕见。肝动脉结扎术只有在门脉供血正常时方可施行。可使症状减轻,转移减少。
有的报告指出,联合使用抗癌药治疗可使肿瘤退化。放射疗法亦可以减少肝转移。化学疗法有使患者症状减轻、肿瘤短暂消退的作用。
药物治疗
尚无统一的化疗方案,有研究显示,术前行阿霉素+顺铂注化疗,待肿瘤明显缩小后行手术切除,术后行异环磷酰胺+足叶乙甙,顺铂+阿霉素和长春新碱+放线菌素 D+环磷酰胺交替循环化疗 18 个月,患者可无瘤生存 44 个月。
术后辅助靶向药物治疗,亦可能对改善预后有意义。
手术治疗
肝部分切除术;
肝移植;
肝动脉栓塞术。
疾病发展和转归
肝血管肉瘤因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无特异性,早期难发现,易误诊。如病情允许应首选手术切除,术后可辅助化疗,以期提高术后存活时间。
但肝血管肉瘤整体预后不良,疾病发展迅速,晚期患者常病情紧急,表现为腹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肝功能衰竭或肿瘤破裂出血危及生命。
日常注意
此类肿瘤易破溃出血,导致腹腔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
预防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病因不明,目前无预防方法,常接触氯乙烯注、二氯化钍、砷的工人,以及长期服用或使用合成类固醇,可明显增加患病风险,应避免。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避免接触氯乙烯、二氯化钍、砷;
减少类固醇激素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