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成瘘性肛周脓肿
概述
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常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发病率为 16.1/100000,真实的发病率可能更高,因为社区中许多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一些脓肿自发消退或出院。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最主要的病因是感染性因素,其中最常见的是肛腺感染;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吸烟、长期便秘与腹泻、炎症性肠病、肥胖、糖尿病、艾滋病毒感染及其他免疫缺陷性疾病。
按感染病菌分类:非特异性肛周脓肿:由大肠埃希杆菌、厌氧菌等混合感染引起;特异性感染:较为少见,以结核性脓肿为主。
按脓肿部位分类:肛提肌下脓肿(低位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低位马蹄形脓肿等;肛提肌上脓肿(高位脓肿):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和高位马蹄形脓肿等。
按脓肿的最后结局分类:将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分成瘘管性脓肿及非瘘管性脓肿 2 大类。
非瘘管性脓肿:凡与肛窦、肛腺无关,最终不残留肛瘘者,均属非瘘管性脓肿;
瘘管性脓肿:即为经肛窦、肛腺感染而致,最后遗留肛瘘者。
根据脓肿部位的不同,其症状略有差异,但肛门处坠胀痛、刺痛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主要症状。
目前可采取一般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切开脓肿,将脓液引流出来;部分脓肿位置较高,不易诊断,从而耽误治疗。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若治疗不及时,会形成肛瘘,造成疾病反复,随着疾病进展,甚至会出现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较常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重视。
症状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根据脓肿部位的不同,其症状略有差异,最常见的症状是肛门处坠胀痛、刺痛。肛门区可触及一硬块,有压痛感,随着病情的进展,硬块逐渐增大,出现波动感,可出现里急后重、畏冷、寒战、体温升高等症状。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常见症状包括:
肛门处坠胀痛、刺痛:主要见于位置较低、靠近肛门处的低位脓肿,如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排便时疼痛加重;高位脓肿如骨盆直肠间隙脓肿、高位马蹄形脓肿因位置较深,肛门处疼痛不大明显。
肛门区有硬块:主要见于低位脓肿,硬块有压痛,随着疾病的发展,可有波动感。
里急后重: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想排便却无法排泄干净,主要见于坐骨直肠窝脓肿。
畏冷、寒战:畏冷主要表现为较正常人怕冷,手脚冰凉,寒战主要表现为全身不自主颤抖,常常是高位脓肿的首要表现。
体温升高:大于 37.3 摄氏度。
心率加快:大于 100 次/分。
血压下降。
尿量减少:小于 25 毫升/每小时。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肛瘘。
下肢淋巴管炎。
脓毒血症:若持续感染加重,可引起全身感染症状。
病因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损伤性因素,医源性因素。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感染性因素: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最主要的病因,其中最常见的是肛腺感染,肛腺感染后炎症可向四周扩散,形成各种不同部位的脓肿;另外肛周皮肤的感染、血液的感染亦可引起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损伤性因素:如异物、锐器造成的损伤,或者男同性恋异常性关系造成的损伤均可引起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医源性因素:如行结直肠镜检查,或因直肠脱垂行药物注射等医疗行为亦可引起。
哪些人容易患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吸烟。
长期便秘与腹泻。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肥胖。
糖尿病。
肛交爱好者。
其他免疫缺陷性疾病:如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系统相关疾病。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男性:男性较女性容易发生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但具体原因暂不明确。
艾滋病毒感染:患有艾滋病毒者,免疫力低下,好发本病。
就医
当患者出现肛门处坠胀痛、刺痛,肛门区有硬块,里急后重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当患者发生畏冷、寒战、体温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或立即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肛门处坠胀痛、刺痛
肛门区有硬块
里急后重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畏冷、寒战
体温升高:大于 37.3 摄氏度
心率加快:大于 100 次/分
血压下降
尿量减少:小于 25 毫升/每小时
建议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
普外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当医生怀疑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时,将通常进行肛门的视诊和触诊,直肠指诊、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在触及肿物波动感及其他检查异常时,可进一步通过肛门镜检查、X 线排粪造影及脓肿穿刺抽吸等操作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肛门视诊、触诊:低位脓肿,可在肛门处看到红肿的硬块,触摸时局部压痛、皮温稍高,有波动感。
直肠指诊:若为高位脓肿,肛门处往往无红肿硬块,可通过直肠指诊明确,指诊时可触及波动感。检查时,医生右手戴上消毒手套,食指和患者肛门外部都涂上一些润滑油或凡士林,现常用液体石蜡油。患者可采用胸膝位、左侧卧位或仰卧位。
影像学检查:如 CT、MRI(磁共振成像)检查,为无创性检查,但有射线,对疾病诊断有一定价值。
超声检查:可行肛管腔内超声检查,初步判断脓肿位置。
肛门镜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可直接在镜下观察脓肿的大小及位置,对后期的治疗提供很大的帮助。
X 线排粪造影:是通过向患者直肠注入造影剂,对患者排便时肛管直肠部位进行动、静态结合观察的检查方法,为有创性检查。
脓肿穿刺抽吸:当以上检查异常,高度怀疑本病时,可行脓肿穿刺抽吸,并将抽吸液拿去化验,可明确何种细菌感染,对今后的药物治疗有指导意义,同时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发病多长时间了?
有哪些表现?疼痛部位在哪?
肛门处有异物损伤吗?是否做过肠镜检查?
平时会吸烟吗?
有肠道相关疾病吗,如克罗恩病等?
有无血液系统相关疾病,如白血病等?
是否对造影剂过敏?
是否自行用药?效果如何?有没做过一些检查?
有没有其他系统疾病?平常有没有在服用一些药物?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该病?
可否自愈?
需要做哪些检查确诊?
如何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什么原因可能加重此病?
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有没有忌口?
是否会复发?如何尽量避免复发?
治疗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早期可采取一般治疗,否则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脓肿切开引流,手术方式因脓肿部位不同而异。
药物治疗:
静脉或口服抗生素,作用是为了抗感染,常使用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青霉素类(如氨苄青霉素等)加甲硝唑或林可霉素。
手术治疗:
放射状切口:作用是为了处理感染病灶。肛门周围脓肿可采取此种方法,局部使用麻药即可。
弧形切口:作用是为了处理感染病灶。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和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置偏低类型)可采取此种方法,可放置引流管引流脓肿,需要在腰麻下进行。
腔镜下行切开引流:作用是为了处理感染病灶。如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置较深的类型可采取此种方法。
其他治疗
通便: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时常伴便秘,通便可减轻排便时的症状,可口服缓泻剂(如乳果糖)或肛门处使用液体石蜡。
卧床休息、静脉补充液体或维生素、温水坐浴、局部疗法:作用是了缓解症状。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绝大多数可发展为肛瘘,易造成反复感染,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经过正规手术治疗后,8 周后,43.8% 的伤口愈合,34.3% 伤口没有愈合,21.9% 患者形成肛瘘,86% 的患者恢复了正常功能,大约 7% 的脓肿复发。
日常注意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经手术治疗后的日常注意事项与常规术后类似,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善、有病情变化及时就诊等。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应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挤压,引流管的颜色若发生变化,应及时告知医生。
术后护理:切口处需每日换药,床上期间注意翻身及清洁皮肤。
术后药物辅助:术后应注意静脉使用抗生素即局部使用抗生素。
术后饮食:术后食用软食,利于排便,勿食用核桃、坚果等坚硬食物,待伤口愈合后可正常饮食。
术后运动:术后第一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 天患者可适量在床边活动,待伤口愈合后可正常运动。
生活习惯:应戒烟、限酒,注意个人卫生和体重管理。
大小便管理:保持大便通畅,可适当使用泻药。
预防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注意个人卫生可一定程度上预防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戒烟、控制体重。
积极防治便秘与腹泻。
积极治疗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及血液系统性等全身性疾病。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应积极治疗艾滋病,注意肛周的清洁,如肛门不适或灼热感,应立即行肛门坐浴并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