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水母蜇伤
概述
海蜇俗称水母(通常指包括海蜇属种类在内的大型水母),是一种有毒的海洋生物,海蜇螫伤是最常见的海洋生物伤。海蜇毒液内有大量的毒素,此类毒素具有皮肤坏死、溶血、心血管、神经、肺脏、肝脏及肾脏等多种生物毒性。其蜇伤后的中毒效应是多种毒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7~9 月份海蜇成群出现于沿海海域,而此时又正值海滨城市旅游的旺季,海蜇蜇伤的机会会增加,应注意防范。
蜇毒液内有大量的毒素,主要有类蛋白毒素、多肽和酶类,以及强麻醉剂、四氨铬物、组胺、5-羟色胺等物质。这些毒素具有溶血作用,对心血管、神经、肺脏、肝脏及肾脏等具有生物毒性。其蜇伤后的中毒效应是多种毒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轻型患者:仅表现局部皮肤反应,典型者可见鞭痕样皮肤损害,可出现刺痒、灼痛感。中型患者:除局部皮肤反应外,尚伴有全身过敏样反应,但不具备重型病例的症状特征。如果是下列情况之一:过敏体质者、年龄大于 65 岁、有心脑血管病史者,可按中型病例处理。蜇伤面积较大者易发展至重型病例。
患者除皮肤局部反应外,如伴有呼吸、循环、神经、肾脏与凝血系统任一功能损害者,即可诊断为重型。
据蜇伤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局部可出现红斑、丘疹、肿胀、刺痒等。全身症状可出现头晕、乏力,弥漫性肌肉痛、关节痛,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甚至烦躁,意识模糊,休克。
避免接触海蜇,如发生蜇伤事件,及时寻求救治。可自行局部处理,严重者尽早到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症状
病情较轻时,仅出现局部皮肤炎症改变。病情严重者,可致全身多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甚至死亡。
海蜇蜇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海蜇蜇伤的常见症状包括:
蛰伤在头面部及颈部:口干、咽喉部发紧。
蛰伤在四肢及躯干时,患者会出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改变;条索状排列的红斑、丘疹;肿胀;刺痒,烧灼痛;皮下出血、瘀斑、糜烂、坏死。
全身症状:头晕、乏力;弥漫性肌肉痛、关节痛;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甚至烦躁,意识模糊,休克。
病因
海蜇蛰伤多因直接接触致伤,通常海边作业人员发生机率较高。此外随着海滨旅游业的兴盛,也使得海蜇蛰伤事件的发生较以往增加。
就医
海蜇毒液内有大量的毒素,毒素种类较多,被蜇伤后的中毒效应多是各种毒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被海蜇蛰伤后大多数患者立即出现相应的症状,但也部分患者出现迟发型过敏反应。因此,被海蜇蛰伤后应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医学科
医生如何诊断海蜇蛰伤?
具有明确的海蜇接触史,具有上述局部及全身临床表现,在排除其他可予解释的疾病后,即可作出诊断。对于病情进展迅速,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医生会及时做出诊治,以挽救生命。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生的?有没有接触海蜇?如何被蜇伤?有没有去过海边或接触过海水?
有没有什么症状?严重程度如何?
已做过哪些处置?
既往是否为过敏体质?
既往有没有基础疾病病史?
家族有没有遗传疾病?
患者可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否需要住院治疗?目前表现严不严重?会不会进一步恶化?
如何自我评估被蜇伤后的病情变化?
单纯皮肤局部损伤一般多长时间可以治愈?是否会遗留疤痕?
如何预防被蜇伤事件的发生?
如被蜇伤第一时间应做哪些处理?
治疗
发生海蜇蜇伤事件后,医生会迅速评估病情,重点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神志、呼吸和循环状态。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各种危象。对于重症患者,医生会积极采取抗过敏、抗休克等措施,及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
局部处理
立即用海水冲洗患处,切勿用淡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以免引起细胞破裂,导致毒素大量释放而加重病情。
用刀、钳子、镊子等,去除残留在皮肤中的触手和刺丝囊。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以避免二次致伤。
要尽快到医院就诊,用 5%~10% 碳酸氢钠溶液(或明矾溶液)反复清洗患处,冲洗后含有碳酸氢钠溶液纱布湿敷,也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或局部涂擦糖皮质激素类软膏。
有明确伤口者,注意预防破伤风。
抗过敏治疗
尽早选用抗过敏类药物,如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肌注苯海拉明、倍他米松等;静脉注射甲强龙、地塞米松等。
对症治疗
疼痛:疼痛较轻者,可服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疼痛剧烈时可皮下注射吗腓或肌内注射哌替啶等。老年患者和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需注意呼吸抑制的不良反应。严重肌痉挛者,可使用 10% 葡糖糖酸钙或安定静注对症治疗。
低血压:容量不足者应立即快速补液,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对于积极补充容量后仍为顽固性低血压的患者,必要时可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等血管加压药物维持。升压效果不佳者尚需除外外周血管麻痹和应激性心肌病可能。
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根据需要行环甲膜穿刺术、气管插管或经皮气管切开术、机械通气,以缓解症状。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异丙托溴铵等。若为急性喉头水肿所致呼吸困难,医生会尽早考虑气管插管,同时立即肌内注射 0.2~0.5 毫升 0.1% 肾上腺素,或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以迅速缓解症状。
并发症治疗
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临床急症,应立即展开抢救。
立即脱离蜇伤的环境,去除残留在皮肤内的触手和刺丝囊。
置患者平卧头低位,足稍抬高,松衣扣,保持安静,保持呼吸道畅通。
立即肌内注射 0.1% 肾上腺素(0.01 毫升/千克),最大剂量为 0.5 毫克,必要时 5~15 分钟可重复注射。对有生命危险的严重休克患者,可用 0.1~0.5 毫克加生理盐水稀释至 10 毫升缓慢静注。若休克持续无好转,应尽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10~20 毫克,或氢化可的松 200~400 毫克,加入 0.9% 氯化钠注射液 250 毫升中静点(静脉点滴),或甲强龙 120~240 毫克加入 0~9% 氯化钠注射液 250 毫升中静点,也可酌情选用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物。
建立静脉通路,立即静脉给予容量负荷,成人为 500~1000 毫升(儿童:20 毫升/千克),同时还需评估容量反应,必要时继续补液治疗,优先选择晶体液。
如距离蜇伤时间不久,估计毒液尚未完全扩散,应尽快用止血带紧缚蜇伤肢体近心端,以减缓吸收和扩散速度,但要注意束缚时间。
急性肺水肿:海蜇蜇伤后出现急性肺水肿时,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抗过敏治疗,同时给予东莨菪碱或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以减少肺部渗出。若大量泡沫痰充满肺部,造成通气障碍,及时给予气管插管和呼吸末正压通气,迅速解除肺内泡沫对通气的影响。若为心源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肺水肿,可考虑吸氧,静脉注射吗啡、呋塞米、毛花苷 C 及血管扩张剂等药物。
心律失常:医生会注意寻找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根据患者病理生理改变行针对性治疗。窦性心动过速时可用 β-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比索洛尔等)。心动过缓与窦房阻滞时可用阿托品。如心跳骤停者,需立即进行胸外按压,给予心肺复苏。同时医生会监测心电图 QT 间期,以预防和识别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当被海蜇蜇伤后,易引起肝、肾、胃肠道等多个器官功能的障碍或衰竭,此时应进行各器官功能支持和保护,预防应激性溃疡,积极改善氧代谢,纠正组织缺氧,重视营养和代谢支持,必要时选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医药治疗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被海蜇蛰伤后,病情轻重程度与被蛰伤的面积和部位(如蜇伤的面积愈大,愈近于躯干,病情愈重)以及伤者个人体质(如过敏体质的患者容易发展为重度病例)相关。受伤后均应积极进行救治,以防预后不良。
日常注意
尽量避免接触海蜇,注意自身防护,并需了解相关海蜇蛰伤的简单处理操作知识,如被海蜇蛰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
预防
海蜇蛰伤的防治应重在预防,日常应提高防治意识,做好预防措施。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入海前做好防护知识培训,有条件时穿着海蜇防护服或应用针对海蜇蜇伤的防护剂。
蜇伤通常发生在 7~9 月份,在此期间去海滨游泳时应遵守当地的安全告示。
海蜇蜇伤多发海域做好防海蜇拦截设施,设置救生点,配备必要的人员、物品及药品等,随时施救。
遇到海蜇时,不能用手直接抓或捞取。即使是已经死亡的海蜇,只要其刺丝囊还处于湿润状态,就有可能刺伤人。漂上海滩的海蜇碎片也不能随手触摸、随便拾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