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加速性室性自搏心律,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加速的心室自身性节律,室性自主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概述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是临床上罕见的心律失常,亦称缓慢型室速,其发生机制与心肌自律性增加有关。常常与窦性心律竞争出现。该型心动过速常表现为的渐进性的(逐渐的、缓慢的发生)开始和终止。
本病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24 小时内出现,特别是下壁心梗的患者,也是急性心梗再灌注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少数见于正常人,可见于儿童。在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中检出率为 0.87%。
最常继发于心梗,特别是心梗早期。其他常见原因包括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手术应激(射频消融术,外科手术)、药物因素(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普罗帕酮、洋地黄、麻醉药物等)、脑出血、尿毒症、有机磷中毒,以及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
本病包括等律型、逸搏型、室早型、混合型 4 种不同类型。
疾病本身无特殊临床表现,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症状多源于原发病。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呼吸困难、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不适。
一般不需积极纠正心律失常,重点在于治疗原发病。
本病一般不影响患者预后,多数患者在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后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可消失。严重时可诱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导致室颤,甚至危及生命。
症状
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症状多源于原发病。严重时可出现心悸、晕厥、胸闷、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常见症状包括:
心悸
晕厥
胸闷
心前区疼痛
呼吸困难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心脏骤停;
病理性阵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功能不全:长期持续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患者可以因为快心室率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继而造成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病因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最常继发于心梗,特别是心梗早期;
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
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手术应激:射频消融术,外科手术(特别是心脏手术);
药物因素:使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普罗帕酮、洋地黄等药物;
脑出血;
尿毒症;
有机磷中毒;
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
哪些人容易患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电解质紊乱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器质性心脏病;
手术应激;
使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普罗帕酮、洋地黄等药物;
脑出血;
尿毒症;
有机磷中毒;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
就医
本病主要并发于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中,患者主要因原发疾病就诊。对于原发疾病,患者往往为急性发作,病情紧急。如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口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需紧急就医,或呼叫 120 急救。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心悸
胸闷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晕厥
心前区疼痛
呼吸困难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
心血管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当医生怀疑是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病时,将通常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检验指标等检查来确诊该疾病。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心率一般为 55~110 次/分钟,节律规则,大多为 60~80 次/分钟。医生可根据胸部体格检查结果对患者心脏情况有个大致判断,有利于选择进一步检查项目和治疗措施。
检验指标检查:通常需要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血肌钙蛋白等检查。
心电图: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最经济的一项无创性检查手段,医生将电极贴在患者皮肤上,可通过仪器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再结合典型的心电图表现来确诊该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医生将一根特制的不透 x 线的导管从胳膊或者大腿上的血管送至心脏冠状动脉,然后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根据造影剂在冠脉中的流动情况可以判断血管壁是否光滑、是否通畅、有无狭窄等各种异常情况。该疾病常见于心肌梗死早期,应用冠脉造影检查可以明确心肌梗死诊断并进行进一步治疗。
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心内科另一个常用的检查,主要观察心脏和血管的结构、血流、压力等是否存在异常。可以用于排查和诊断是否存在心脏原发疾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胸闷、胸痛、心前区疼痛、心慌、气短等症状?
这些症状最早什么时候出现,每次持续多长时间?
既往是否有心绞痛病史,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心肌炎病史
是否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常用口服药为地高辛)?
近期做过手术吗?
是否有肾脏慢性疾病?
是否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否需要住院观察,或留观?
是否需要持续服用药物控制症状?
如何控制原发病避免此病再次出现?
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治疗
这类的患者一般没有症状,也不影响预后,所以,通常无需抗心律失常治疗。
药物治疗
该疾病本身一般无需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引起该疾病的原发病(如高钾血症、尿毒症、脑出血等)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焦虑、紧张情绪,或有明显心悸症状,必要时可给予以下药物治疗:
镇静剂:可以改善紧张、焦虑情绪,常用药物有地西泮。
利多卡因:可以改善心悸症状,以防该疾病转化为阵发性室速甚至心室颤动。如心室率较快超过 75 次/分或伴有室性早搏,则予利多卡因治疗。
山莨菪碱(654-2)或阿托品: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较快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率,则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如窦性心率小于 60 次/分,则予山莨菪碱或阿托品。
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口服苯妥英钠、美西律(慢心律),但疗效轻微。
手术治疗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对于有晕厥前兆、呼吸困难或阿斯综合征等症状的,胸闷、心悸持续性发作并有恶化加重趋势的,更应该及时干预,必要时可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目前已再次被临床实践证实是治疗特发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病安全、有效的措施。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骤停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治疗和寿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预后较好。
日常注意
以控制原发病为主,按时规律服用药物,避免劳累、心情激动等诱发因素。定期复查,及时调整药物。如有不适,及时至心内科或急诊科就诊。
术后注意事项:对进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保持穿刺点部位压迫 4~6 小时。初期可能会出现心前区及后背处不适,此为正常现象,可随着时间延长而减轻和消失。应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红肿及异常分泌物。
用药注意事项:按时、规律服用药物,切勿私自停药及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患者应每 3~6 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饮食:
对手术患者: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术后 4~6 小时后即可进普食。
对非手术患者:饮食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为宜。
运动:
对手术患者:术后第 1 天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1 周内应该继续静养,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正常活动。
对非手术患者:日常注意患者应加强锻炼,选择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不超过 30 分钟为宜,每周运动 3~5 次。
大小便管理: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
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应戒烟,还要尽量避免二手烟。每日饮酒不应超过 1~2 份标准量(1 份标准量为啤酒 285 毫升,红酒 100 毫升,白酒 30 毫升)。
情绪管理:保持乐观情绪,必要时积极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和药物治疗。
预防
治疗和预防原发疾病,是预防本类型心律失常的根本措施。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避免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和血镁低等。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
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
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积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原发病。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适当运动,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