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颞间隙蜂窝组织炎,颞间隙蜂窝织炎
概述
颞间隙位于颧弓上方的颞区,借颞肌分为颞浅、颞深两间隙,发生于颞间隙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肿胀即为颞间隙感染。
病因为耳源性感染、相邻间隙感染、颞部损伤继发的感染扩散至颞间隙引起。危险因素为局部损伤、感染及全身抵抗力下降。
主要症状是颞部及邻近部位的肿胀、疼痛,以及张口受限。
治疗方法为手术切开引流。治疗关键点为消除颞间隙及病源部位的感染。治疗难点为防止感染向颅内扩散,避免引起颅内感染。
若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导致脑膜炎、脑脓肿、骨髓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当耳部及其他部位出现感染时,应及时治疗,维护面部卫生,避免感染扩散。
症状
颞部及邻近部位组织的肿胀、疼痛,以及张口受限是颞间隙感染的最典型症状。
颞间隙感染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颞间隙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
肿胀:最常见的症状。颞部或者同时有邻近部位如眶部、颊部、颧部等区的大面积肿胀,也可表现为水肿,按压可凹陷。
疼痛:常见症状。可有颞部及邻近部位的压痛、咀嚼痛。
张口受限:感染及肿胀波及到张闭口肌群时引起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
颞间隙感染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脑膜炎
脑脓肿
骨髓炎
病因
颞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因包括耳源性感染、相邻间隙感染、颞部疖痈、损伤继发的感染。
颞间隙感染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耳源性感染:如化脓性中耳炎、颞乳突炎扩散至颞间隙。
相邻间隙感染:如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感染扩散至颞间隙。
颞部疖痈。
颞部损伤继发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颞间隙感染?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自身免疫力弱:长期过劳,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
耳、颞部有创面:创面处消毒不当,继发感染。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鬓部胡须重的男性:因剃须导致近耳颞部外伤,易导致感染。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肿胀:颞部或者同时有邻近部位如眶部、颊部、颧部等区的大面积肿胀,也可表现为水肿,按压可凹陷。
疼痛:颞部及邻近部位的压痛、咀嚼痛。
张口受限。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发热、头痛、呕吐、食欲减退、精神差。
建议就诊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颞间隙感染?
当医生怀疑是颞间隙感染时,将通常进行口腔颌面部的专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行穿刺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口腔颌面部专科检查:口腔科常规检查。对颞区及邻近区域组织进行视、触、扪诊等,观察是否有肿胀、疼痛等症状予以确诊。
血液生化检查:常规检查,通过抽取患者血液来检测白细胞数目及比例,判断是否存在炎症。
穿刺检查:用注射针从脓肿部位抽取出脓液进行检查予以确诊。
X 线检查:治疗后症状始终不消除时可拍摄 X 线片排除骨髓炎。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症状?
之前有没有得过中耳炎?
最近身体状况怎么样?有没有很疲劳或者感冒?
最近耳部面部有没有受过伤?
之前有没有脸面部其他部位的肿胀?
之前有没有做过治疗?
现在有没有发热、头痛、呕吐、食欲减退的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病情严重吗?
这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和治疗?需要手术吗?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治疗效果如何?症状多久可以消失?
治疗费用高吗?在不在医保范畴内?
我这个病还会向其他部位扩散吗?
我在家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有什么不能做的?
治疗
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开引流。
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抑制引起感染的细菌,常用药物如头孢曲松、替硝唑等。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调整药物。
手术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术:在颞部区域,对不同脓肿采取不同的切口进行切开引流脓液,包括单个皮肤切口、直切口、弧形切口、耳后切口等。若感染间隙多,则有可能在下颌部位也做切口贯通引流。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脑膜炎、脑脓肿、颌骨骨髓炎等,出现发热、头痛、呕吐、食欲减退、精神差等,影响生活质量,感染波及颅内,危及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消除颞部及邻近部位的肿胀,疼痛消失,在感染控制后恢复正常。若肿胀持续不消,脓液不减,则有可能发生骨髓炎。
日常注意
保持患处及手术部位的卫生,减少患处活动,防止感染的扩散。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切开引流术后,应当以高渗盐水纱布持续湿敷手术部位,但已脓污的纱布应及时更换。湿敷到脓液消失、创面平复为止。
术后复查:术后注意观察,若一月内肿胀一直不消,脓液一直不减,需及时找医生就诊。若症状消失,每半年至一年到医院复查。
用药注意事项:不可随意乱用各类抗生素,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防止杀灭正常菌群,造成致病菌耐药性,若出现皮疹、皮肤红斑等及时就诊。
饮食:可进流食或半流食,避免大幅度张嘴动作影响颞部,进食可用管饲或鼻饲流质饮食。
运动:减少患侧面部肌肉的表情运动,防止感染扩散。运动时做好防护,防止造成面部的创伤。
其他:保持良好卫生习惯,耳部、面部皮肤护理,预防感染的发生。
预防
注意耳面部卫生,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外伤及感染。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摄入,避免熬夜,避免过劳,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面部出现创面时及时去医疗机构做创口消毒及处理,并注意面部创面的保护,注意卫生,避免创口外漏引起感染。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注意面部的清洁卫生,避免不当使用剃须刀,避免面部被刃端划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