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创伤性硬脑膜下积液,外伤性硬脑膜下水瘤,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
概述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指颅脑外伤时,脑组织在颅骨内剧烈移动导致蛛网膜破裂,脑脊液聚集在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脑膜下间隙,是颅脑创伤常见的并发症。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 5%~21%,多见于老年人。
一般认为是外伤导致蛛网膜撕裂形成单向活瓣,脑脊液流到硬膜下腔隙后不能回流而形成积液。
根据外伤后硬膜下积液形成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型、慢性型。
大多数硬膜下积液患者无症状,部分进行性发展的患者可表现为头疼、呕吐,甚至精神变化。
治疗方法为动态复查颅脑 CT,如果积液增加而且症状明显,需手术治疗,如积液无变化、症状未见加重,可保守治疗。
主要危害是压迫脑组织,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甚至出现昏迷、死亡。
年龄大于 60 岁患者出现创伤性硬脑膜下积液后,即使症状表现不明显也应该及时复查 CT 或磁共振(MR)。
症状
大多数单纯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无症状,合并有血肿时可出现头疼、呕吐甚至昏迷。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常见症状包括:
大多数单纯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无明显症状,合并有血肿时常见症状如下:
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
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变差。
说话不清。
一侧肢体无力。
嗜睡。
昏睡。
昏迷。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病情继续进展时可能造成占位效应,导致脑组织受压、颅内压升高、脑疝。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脑组织水肿
颅高压
脑功能受损
病因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由于头部外伤引起的蛛网膜撕裂,脑脊液进入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的腔隙,脑脊液不能回流形成积液。急性型常发生在受伤后的 72 小时内,慢性型多在受伤后的数周或数月形成。
哪些人容易患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婴儿:婴儿脑发育尚未完善,脑组织顺应性差。
老年人:尤其是脑组织萎缩的老年人。
外伤后脑组织软化的病人。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头部受到撞击后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
理解力变差、记忆力减退
说话不清
嗜睡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一侧肢体乏力
昏睡
昏迷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
神经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当医生怀疑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时,主要以颅脑 CT、MR 检查结果为准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颅脑 CT:了解积液的量及有无合并血肿。
颅脑 MR:可以了解头部积液情况及有无合并慢性渗血。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最近头部有没有受过伤?
出现这种症状有多久了?
症状有无加重?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了吗?治疗了吗?疗效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要治疗吗?
应该如何治疗?
是否需要手术?
治愈后有可能会复发吗?
治疗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需要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取决于 CT 检查观察到的颅内情况及患者出现的症状。
药物治疗
无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一般采用钻孔引流术,也就是在积液腔低位处放置引流管把积液引流出来,手术用于以下情况:
CT 复查观察到积液增加,看到有脑组织受到压迫且有头晕头痛或恶心呕吐或一侧肢体乏力、昏迷等症状。
CT 复查观察到积液无变化,但是患者症状明显,或者已经出现昏迷。
对于外伤后已经行开颅手术的患者出现硬膜下积液时,无需再钻孔,可在颅骨修补术的时候打开积液腔,积液在一段时间后多能消失。
其他治疗方法
无症状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应首选观察,无需针对积液作特殊治疗, 定期复查颅脑 CT, 了解积液的变化,必要时复查 MR。
疾病发展和转归
一般来说,积液未见增加、症状不明显的患者预后很好,少部分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
病情持续加重的患者病死率会增高。
日常注意
为了促进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康复,最重要的是避免头部再次受伤。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患者要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憋气、咳嗽等用力动作。
适当补充饮水,防止出现脱水。
不要自行服用其他药物,如利尿药物或者抗凝药物,因为抗利尿药物有可能加重脱水,而抗凝药物有可能导致出血,如需服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避免头部受伤:最关键,如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发生头部受伤情况,要停止剧烈活动,密切关注其症状,注意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或一侧肢体乏力等情况出现。
防止婴儿头部受伤,注意加强床边的防护。
既往有脑外伤病史并且有脑组织受损的患者要定期复查头部 CT 或 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