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埃博拉出血热,小儿埃博拉病毒性疾病,小儿埃波拉出血热
概述
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出血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目前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集中在以下地区:中非的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的热带大草原地区,塞拉利昂、几内亚等国家疫情严重。传染源主要是出现症状的感染者,以及猩猩等非人灵长类动物,病死率高。
最主要原因是感染埃博拉病毒,主要感染途径是与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直接接触。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长期处于病毒流行区域、直接接触患该病的人和动物。
该病可分为三期:潜伏期、发病初期、极期。潜伏期一般为 2~21 天,感染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该期没有传染性。发病初期开始出现发热、寒战、乏力、头痛、咽痛、关节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病后 4~5 天后进入极期,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凝血障碍,严重出血导致器官衰竭、休克和死亡。
一开始突然出现发热、寒战、乏力、咽痛、头痛、关节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继而出现呕吐、腹泻、腹痛、排血样便、食欲减退等。发病数天后出现斑丘疹样的皮疹,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凝血障碍,严重出血导致器官衰竭、休克和死亡。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该疾病发病急且症状多变,只能对症治疗,采取药物治疗控制病情。
该病会导致患者身体发热、出血以及多种器官衰竭,治疗效果差,大多数病人在发病后 12 天内死亡,死亡率达到 80% 以上。
埃博拉病毒传染性极高,所以要对患者进行严格隔离,一旦发现患病动物应立即捕杀,患者和患病动物的尸体应立即火化。
症状
不同时期的症状有所不同,发热、寒战、乏力、头痛、咽痛、关节痛、肌肉酸痛等都是该病前期最主要的症状。该病发病极快,病后 4~5 天后进入极期,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凝血障碍,严重出血导致器官衰竭、休克和死亡。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发热、寒战:病情初期,患者高烧不退、全身发冷并伴有四肢无力等症状。
多个部位疼痛:病情初期,患者身体多个部位疼痛,如头痛、咽痛、关节痛、腹痛、肌肉酸痛等。
食欲减退:发病 2~3 天后可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
皮疹:发病初期,肩部、手心和脚掌等多个部位出现斑丘样皮疹,一般为暗红色。
精神异常:发病 4~5 天后,病情开始加重,出现嗜睡、意识不清、精神恍惚等精神异常症状。
出血:病情加重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包括鼻腔或口腔内出血、眼结膜充血、大便带血、阴道出血、血尿等,还有些人会有吐血症状。发病第 10 天为出血高峰,50% 以上的病人出现严重出血。
极期其他全身症状:最显著的表现为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皮肤变紫、全身发冷、眼前发黑、突然意识丧失和面部水肿。还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为全身出现大面积的瘀斑、皮下出血、颅内出血等相关表现。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中风
心肌梗塞
心肌炎
肺炎
耳聋
关节炎
睾丸炎
睾丸萎缩
病因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动物病毒,能在动物与人、人与人之间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目前认为处于潜伏期而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感染者,不具备传染性。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直接接触感染:已经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动物的血液、唾液、痰液、尿液、粪便、呕吐物、尸体及其污染的物品(如针头)含有大量的病毒,周围人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而感染。
气溶胶感染:已经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动物的唾液、痰液、尿液、粪便、呕吐物在自然环境中干燥后形成带病毒的气溶胶,人吸入这种气溶胶后可经呼吸道被感染,眼结膜接触到这种气溶胶也会被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埃博拉病毒病?
儿童:5 岁以下的儿童更容易患小儿埃博拉病毒病,且死亡率极高。
与患者直接接触:如未经防护便与患者相处,或直接使用患者用过(未经彻底消毒)的物品,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痰液、排泄物等。
与患病动物接触:接触过病毒流行区的蝙蝠、猩猩等动物或这些动物的尸体。
处于毒病流行区:居住或过去居住于埃博拉病毒病流行区域,有很大概率接触到患病的人或动物。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高热、寒战、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排血样便。
皮肤出现斑丘疹样的皮疹,产生出血性水疱。
皮肤或黏膜下形成红色或暗红色的斑块,按压也不会褪色。
嗜睡、意识不清、精神恍惚。
鼻腔或口腔内经常出血。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大口吐血、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皮肤变紫、全身发冷。
突然口角歪斜、手脚和面部麻木、肢体无力、说不清楚话。
呼吸困难、大出汗、眼前发黑、突然意识丧失。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埃博拉病毒病?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埃博拉病毒病时,会通过血常规、尿常规、病毒电镜检查、病毒分离培养、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测的阳性结果,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医生从患者胳膊抽取静脉血化验成分,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血细胞,可观察到早期白细胞数量有轻度的减少,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后血小板减少,可以对身体的基本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和评价。
尿常规:收集患者的尿液,通过检测患者尿液中的成分,早期可见到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该检查项目能为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病毒电镜检查:从患者的血液、尿液、含汗腺的皮肤、肝穿刺组织中,若用电镜检出埃博拉病毒颗粒,可以直接快速诊断。
病毒分离培养:可测定血液、组织中的埃博拉病毒,从而进行诊断。
病毒抗原检测:可快速、简便地检测患者血液、分泌排泄物中的埃博拉病毒抗原,从而确诊。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埃博拉病毒抗体,可以进行确诊。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现有这些症状的?
近期是否有过外出旅游的经历?
是否接触过来自非洲的动物?
有没有接触过类似病症的患者?
有没有做过相关检查?
在此之前采取过什么治疗方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种疾病会传染吗?
高烧持续不退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全身出现皮疹瘙痒能用药物治疗吗?
为什么这些症状一天比一天严重?
已经出现呕吐血块的症状还能治愈吗?
这种病有存活的可能性吗?
恢复后会留下其他后遗症吗?
治疗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或针对不同症状进行其他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有效维护各脏器功能,积极处理肾衰竭、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
药物治疗:
脱水剂或利尿剂:为了纠正患者体内存在的水和电解质紊乱,通过静脉输入呋塞米、氯噻嗪,甘露醇等脱水剂或利尿剂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甘草酸制剂:对于保护肝脏、抗炎有着很好的疗效,使用时常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
硝酸酯类药物:心慌、胸闷或血压明显升高者,应立即吸氧,给予硝酸甘油含于口中,或加用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静脉滴注。
其他治疗:
呼吸衰竭治疗:用于呼吸衰竭症状患者,及时进行氧疗等呼吸功能治疗,必要时采取呼吸机人工呼吸治疗。
透析治疗:也叫“洗肾”,当患者肾功能衰竭时,可进行透析治疗,通过透析过滤掉积累在肾中的废物。
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若接受正规治疗,非重症患者,发病 2 周内恢复;而重症患者治疗后恢复很差,一些患者在经过精细护理后缓慢康复,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肾衰竭、肝坏死、颅内出血、继发感染等并发症而遗留终身后遗症。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常因出血、器官衰竭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在发病后的 12 天内死亡。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注意隔离:因为该病传染性极强,患者要接受医务人员的安排,进行全面隔离。呕吐、排泄时要到指定地点,不可随处排泄,以免病毒扩散。
废物处理:患者自身携带的物品,治疗时所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软管等医疗废弃物,不可随意丢弃,应交给医务人员统一进行焚烧处理。可以准备一个黑色袋子,贴上易传染标签,尽量避免多人接触。
注意消毒:患者被隔离后,所处环境中凡是有可能触碰到的地方,如床、水龙头、门把手以及各种台面等,要提醒护理人员(家人或者医护人员)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地面每天都用含氯消毒液进行多次清扫、消毒。患者每天洗漱用品,也要交给护理人员每天进行消毒。戴口罩,也将成为患者的日常注意。特别强调一下,马桶是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也必须消毒,因为粪便也是传染方式之一。
用药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医嘱给患儿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以免对身体造成更大损伤。
注意自身症状:该病发病很急,如果出现呕吐、意识模糊、出血等症状,叮嘱患儿一定要呼叫医务人员前来查看。
饮食:平时要注意给患儿吃一些有营养、好消化的食物并及时补充水分。如蒸蛋羹、粥、汤面等,少食多餐,以免吃下的食物全部呕吐出来,造成身体虚弱。
卫生:患儿的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接受隔离时要注意个人卫生,症状可控时,要经常刷牙、洗澡,防止病毒扩散。
精神调理:患儿应当多卧床休息,在发病后接受治疗的这段时间里,要保证精力充沛。按以往情况看,这种疾病比较难以控制,只有保持精力才能利于疾病恢复。家长要鼓励患儿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要丧失希望。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儿童: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身体变化,若有发热、寒战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与患者直接接触:家长要做好监护,让孩子远离身边出现类似该病症状的患者,不要触碰患者分泌物和用过的一切物品,如患者衣服、唾液、用过的针头、针筒等。
与患病动物接触:家长或监护人,要避免孩子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猩猩、蝙蝠等,在野外不要触碰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
处于毒病流行区:父母不要带着孩子去中非的热带雨林、东南非洲的热带大草原旅游,这些地方都是小儿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