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志贺氏菌病,志贺氏菌痢,志贺菌感染,志贺菌痢,细菌性痢疾,菌痢
概述
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以往称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以结肠黏膜的炎症及溃疡为主要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急起畏寒高热、腹痛、腹泻、排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志贺菌病分布很广,遍及世界各地。一般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较高。志贺菌病在我国是仅次于肝炎的第二位感染病,是国内分布最广的腹泻病。志贺菌病夏秋季发病率升高可能和降雨量多、苍蝇密度高及进食生冷瓜果食品的机会多有关。若在环境卫生差的地区,更易引起志贺菌病的大暴发流行。
志贺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排出,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手、生活接触、污染食物或水源,或借苍蝇传播等方式,经口感染。
本病可分急性志贺菌病与慢性志贺菌病。急性志贺菌病根据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轻重分为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中毒性志贺菌病(分脑型、休克型、肺型)四型;慢性志贺菌病分为急性发作型、慢性迁延型、慢性隐匿型三型。
典型症状为急起畏寒高热,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多数患者先为稀水样大便,一两天后转为黏液或脓血便,量不多,里急后重感(表现为下腹部不适,很想解大便,而又无法一泄为快)明显。
本病以抗感染治疗为主,辅助补液、补充电解质等对症治疗。治疗关键点及难点在于彻底消灭病原体、综合治疗中毒型志贺菌病。
急性中毒型志贺菌病起病急、病情变化、进展迅速,病情危重,抢救不及时病死率高;慢性志贺菌病患者不易根治、易反复发作,成为潜在传染源且部分患者不易识别。
志贺菌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易成为慢性志贺菌病,并成为重要传染源。
症状
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是志贺菌病最常见而突出的症状,可伴有发热。本病起病急,病情变化迅速,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惊厥、昏迷、四肢冰冷、呼吸困难等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志贺菌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本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 7 日,多为 1~4 日。志贺菌病患者潜伏期长短和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抵抗力强弱、感染细菌的数量、毒力及菌型等因素。
志贺菌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发热:急性起病,体温 38~39 摄氏度,伴畏寒、寒战,慢性志贺菌病多无发热。
腹痛:急性慢性患者均有该症状,多为左下腹隐痛或绞痛,持续时间不等。
腹泻:大便每日 10 余次至数十次,初为糊状或稀水样便,逐渐转为黏液便或脓血便,或黏液脓血便,每次量不多。轻型及慢性患者腹泻次数少。
里急后重:是急性典型患者最常见典型症状,慢性及轻型患者较轻。
营养不良:表现为乏力、消瘦,多见于慢性病程患者。
其他:及早识别重症患者,该类患者急起高热,可无腹痛、腹泻症状,迅速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惊厥、昏迷、四肢冰冷、呼吸困难等征象为病情危重情况。
志贺菌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志贺菌病病情轻重不一,中毒性志贺菌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不及时治疗并可迁延成为慢性感染者。
常见并发症包括:
菌血症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关节炎
赖特尔综合征(Reiter syndrome)
儿童易发生肠套叠
营养不良
贫血
维生素缺乏症
病因
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感染所致。
志贺菌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志贺菌感染:志贺菌随患者及带菌者粪便排出,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手、生活接触、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借苍蝇传播等方式,经口感染,且人群对志贺菌普遍易感。
哪些人容易患志贺菌病?
人群普遍易感,凡进食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水均有可能感染。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患者家属容易感染;
慢性志贺菌病患者从事餐饮业容易造成流行导致就餐者感染。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幼儿、学龄前儿童易感染;
老年人;
免疫力低下人群: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术后、放化疗人群、肿瘤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热:伴畏寒、寒战;
腹痛;
腹泻:尤其大便性状为黏液便、脓血便,或黏液脓血便者;
里急后重;
营养不良:乏力、消瘦,面色苍白。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急起高热,迅速出现精神萎靡、极度疲乏;
神经系统症状:嗜睡、惊厥、抽搐、昏迷;
四肢冰冷,面色苍白,口唇、甲床发绀;
呼吸困难、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匀。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急诊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志贺菌病?
当医生怀疑为志贺菌病时,一般可根据本病的典型症状、血常规、便常规初步诊断,大便镜检发现红、白细胞,大便培养志贺菌阳性可确定诊断。慢性患者症状反复发作超过 2 个月、粪便培养检出志贺菌即可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为常规检查项目,用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急性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慢性期可有贫血。
大便常规:为常规重要检查项目,用以协助判断是否是肠道感染。取新鲜粪便的黏液及脓血部分送检,肉眼观察为黏液便、血水样便、黏液血便、脓样便。镜检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并可见吞噬细胞。
大便培养:目的是确定诊断,明确病原菌。留取新鲜粪便黏液或脓血部分送检,避免污染,痢疾杆菌阳性可确诊。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多次送检可提高阳性率。
快速病原学诊断:目的是早期诊断志贺菌病。包括免疫荧光菌球法、增菌乳胶凝集法、协同凝集试验、免疫艳蓝染色法,可以快速从粪便中获得阳性结果,阳性率可达 90% 以上。
单克隆抗体点免疫结合夹心法及反向间接血凝法:目的是在培养尚无结果前协助诊断。最近有人用来检测粪便中福氏痢疾菌的抗原,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探针法:有人采用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探针和粪便标本进行杂交,早期阳性率可达 85%,较常规培养阳性率 56% 显著增高,增加了早期诊断阳性率。
结肠镜检:检查前 1 天进食面条、稀饭、馒头等粗纤维少的食物,检查前需服泻药、大量饮水排空肠道,直到排出粪便为清水样方为肠道准备合格。
钡餐或钡剂灌肠:灌入体内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制剂,然后通过 X 线检查根据制剂在体内形成的形态变化判断,慢性志贺菌病患者可见肠道痉挛、袋形消失、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及肠段缩短等改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出现症状的,有些什么症状?
发病前是否有特殊饮食史?
症状具体特点是什么?
周围人员是否有类似症状?
出现症状后是否就医过?做过什么检查?有无明确诊断?
是否治疗过?怎么治疗的?治疗后症状有改善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疾病会不会传染给家人,通过什么方式传播?
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家人是否需要检查及治疗?
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
能否彻底治愈?
是否合并相关并发症?
治疗
病因明确,直接进行病原治疗。针对病原选用敏感抗生素,规律足疗程治疗,配合对症治疗相应并发症。
药物治疗
急性志贺菌病的治疗:
抗菌治疗:可选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噁等,或根据培养药敏结果选择。抗菌治疗以消灭细菌控制感染,为基础治疗。
中毒型志贺菌病(脑型):
阿托品或山莨菪碱:可解除微血管痉挛。
氯丙嗪、异丙嗪:采用亚冬眠疗法控制高温、惊厥,起降温、止惊的作用。
脱水剂:旨在降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或山梨醇,或与高糖交替使用。
呼吸兴奋剂: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
中毒型志贺菌病(休克型、肺型):
抗休克治疗:补液(氯化钠注射液、右旋糖酐、复方氯化钠)扩容纠正酸中毒,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丢失量补,肺型患者适当限制液体量避免加重肺水肿。
血管活性药:常用药物有山莨菪碱、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用以解除微血管痉挛,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组织缺氧症状;预防及纠正急性肾衰竭。
强心药:根据情况可使用洋地黄制剂,增强心肌收缩力。
呼吸兴奋剂:呼吸衰竭早期可酌情使用呼吸兴奋剂。
慢性志贺菌病的治疗:
抗菌治疗:根据培养药敏结果选药,若培养阴性,选既往未用过的抗菌药,或根据该地区细菌药敏情况,选用较有效的抗菌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最好应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如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甲肟)。
其他治疗方法
呼吸机辅助呼吸:严重病例若呼吸停止,立即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护理。
吸氧:可减轻组织缺氧症状。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有效病原治疗,可转为慢性志贺菌病,慢性志贺菌病不易根治,易反复发作。中毒型志贺菌病病势凶险,预后差,病死率高,尤其脑型患者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婴幼儿及年老体弱者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经过及时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急性志贺菌病多于 1~2 周痊愈,少数患者转为慢性。
日常注意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有症状及时正规医院诊治,避免耽误病情。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注意个人卫生,尤其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肥皂洗手,注意生活环境卫生,积极消灭苍蝇。
消化道隔离:注意患者与家人餐具区分,患者使用物品及餐具开水煮沸灭菌,患者自己或家属处理完大便必须用消毒水浸泡双手 2 分钟。患者的大便要排在便盆内,同时用漂白粉乳剂或用优氯净消毒大便,药液要比粪便多 1 倍,用棍将粪、药搅拌混合均匀,放置 2 小时后再倒掉。便盆及搅拌棍要用同样的消毒药液浸泡、洗刷。
用药注意事项: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足疗程治疗,勿私自用药。用药物期间要需注意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若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在症状轻可耐受范围内可继续服用药物,密切观察;若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症,应及时就诊,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儿童及孕妇严格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定期复查:患者应根据情况每 3 个月复查大便常规、大便培养、血常规。复查阴性并且无症状定期体检。
饮食: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该注意饮食上营养、清淡、容易消化,以留置或半流质的粥、藕粉为主,症状未缓解少吃易胀气食物,如豆类、牛奶,少吃或不吃辛辣食物,不进食冷食、生食,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疾病恢复后可逐步恢复平常饮食。
运动:疾病期间尽量卧床休息,可适当床旁走动。疾病恢复后应逐渐加强锻炼,选择行走、慢跑、羽毛球、健身操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需大于 30 分钟,每周运动 3~5 次。
预防
志贺菌病主要经饮水、食物传播,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原菌污染食物、饮水及手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预防措施如下:
积极治疗患者,注意饮食干净,可通过清洗和烹饪为熟食再进食,不吃冷食或过夜食物,饭前便后肥皂洗手。
餐饮业人员严格检查,有慢性腹痛、腹泻症状及时就医,彻底治疗后方可从事该行业。从事饮食业的售货员、食品加工人员、饭店服务人员在工作前必须洗手。
消灭苍蝇,管理好粪便、垃圾及污水,注意周围环境卫生。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预防:
严格管理幼儿、学龄前儿童饮食,以新鲜、热食为主,负责幼儿饮食起居人员严格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包括准备饮食前、大便后肥皂洗手,食物清洗后彻底烹饪为熟食。
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注意饮食卫生,以熟食为主,避免进食冷食,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