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HPAI,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禽流感,人禽流行性感冒
概述
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禽流感病毒对鸡和火鸡的不同致病性,分为高、中、低/非致病性三级,一般不感染人类。但自 1997 年中国香港发现首例人感染 H5N1 禽流感以来,全球已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7N1、H7N2、H7N3、H7N7、H9N2 和 H7N9 等。其中,高致病性 H5N1 亚型和 H7N9 亚型尤其引人关注。据统计,感染后病死率分别为 52.7% 和 40%。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分别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H7N7 等引起)和人感染 H7N9 禽流感(H7N9 引起)列入乙类传染病。其被发现时间、致病亚型不同,传播途径可能略有差别,临床表现及治疗类似。
流行病学特点:禽流感一般发生在春冬季,一般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传染源为携带病毒的禽类。传播途径仍需明确。研究认为,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的主要途径是密切接触病死禽,高危行为包括宰杀、拔毛和加工被感染禽类。H7N9禽流感病人是通过直接接触禽类或其排泄物污染的物品、环境而感染。
高危人群:各类与家禽或禽类制品密切接触的从业人员,以及习惯生食禽类或蛋类的人群。
病情:根据病毒亚型和患者病情不同,临床症状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部分可能仅有轻微呼吸道症状或眼部结膜炎。病情严重者,早期类似普通流感,伴呼吸道症状和发热、咳嗽、头痛、肌肉酸痛。随后,进展为肺炎,甚至重症肺炎。若病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将快速形成全身性炎症反应,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度感染性休克,病情凶险,致死风险非常高。
治疗:及早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同时积极开展支持治疗,尽可能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疾病分型和分期,采用中药方案联合治疗。
预防传播及感染的措施:确诊或疑似患者都必须隔离治疗,同时对患者周边的禽类或制品进行扑杀或销毁。预防感染的关键是避免接触活禽和避免活禽交易市场暴露,禽、蛋类食品务必煮熟后食用。
症状
禽流感有哪些临床特征?
与其它类型的流感病毒相比,禽流感病毒导致的症状更严重。从感染到症状出现的时间(潜伏期)通常为 3~5 天,有时可长达 7 天,个别超过 10 天。
根据病毒亚型和患者病情不同,症状有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
部分可能仅有轻微呼吸道症状或眼部结膜炎;
重症患者可呈现剧烈的全身性反应,有致命危险。
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急性起病,早期与普通流感相似,主要表现为——
发热,体温持续数天在 39℃ 以上;
流涕、鼻塞、咳嗽、咽痛;
全身症状明显,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
部分患者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迅速进展。
几乎所有患者都表现为明显的肺炎,出现急性肺损伤,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患禽流感后,疾病如何进展?
与其它类型的流感病毒相比,禽流感病毒导致的症状更严重。潜伏期(从感染到症状出现的时间)通常为 3~5 天,有时可长达 7 天。
症状往往突然出现并进展迅速,可能导致以下严重并发症:
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种严重的致死性肺部疾病)
循环衰竭
肾功能不全
多器官功能衰竭
重度感染性休克
全世界禽流感患者中,接近半数的感染者已经死亡。对于死于禽流感的患者,症状出现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 9~10 天。
病因
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大多数禽流感病毒不会传染给人类,目前能够导致人类患病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有 H5N1、 H5N6、H6N1、H7N2、H7N3、H7N4、 H7N7、H7N9、H9N2、H10N7 和 H10N8。
禽流感是如何传播的?
野生鸟类感染家禽后,病毒很容易在数百只家禽中快速传播。家禽感染后并非都会发病,那些未发病、外观健康的家禽也可能导致禽流感的传播。人际间不会持续传播。
直接接触病禽、病禽的排泄物或分泌物,可能导致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具体传播途径包括:
触摸病禽。
吸入或接触来自病禽排泄物或分泌物的干尘。
吸入或接触病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
屠宰病禽或处理死禽。
食入未煮熟的病禽肉类或蛋类。
在少数患者中,禽流感发生了有限的人际传播(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不过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禽流感病毒对热敏感,经 65℃ 加热 30 分钟或煮沸(100℃)2 分钟以上可灭活。为了安全起见,家禽和蛋类应该在煮熟后食用,蛋类烹制过程中明需确保蛋白和蛋黄已经凝固。
临床发生禽流感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研究表明,人群普遍易感,所以控制禽流感必须从源头控制活禽交易。常见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及其共同居住的家属。
运输、销售及宰杀家禽的工作人员。
接触禽类样本或禽流感病毒的科研或检疫人员。
在家里饲养禽类或在疫情暴发期间与禽类密切接触的人员。
习惯生食禽类或蛋类的人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近期接触过活禽,并且出现发热伴呼吸道症状,例如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应该尽快去医院接受检查。
上述症状可能是禽流感,也可能是普通流感,有必要先行鉴别、分析,查明病因。
由于禽流感的高致死率,近期接触过活禽的人员在出现临床症状后务必加以重视。
通过各项检查,医生会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就诊科室
感染科
呼吸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禽流感?
怀疑感染禽流感病毒,医生会询问近期是否曾接触过禽类,并询问患者症状,了解病情进展情况。根据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出人感染 H5N1 或 H7N9 禽流感的诊断。
实验室检测:
血常规、CRP。
采集鼻咽拭子(蘸去少量分泌物)、痰等进行病毒检测:看是否存在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或是否存在病毒核酸。
影像学检查:评估是否出现重症肺炎。
X 光胸片。
CT 扫描。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近距离(1 米之内)接触过活禽、病禽、死禽或野生鸟类?
是否进食未煮熟的禽肉或蛋类?
是否密切接触(能够触摸或说话的距离)过来自禽流感疫区、发生严重呼吸道疾病或不明原因死亡的患者?
是否去过有禽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或家禽业工作场所?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症状是持续进展还是维持稳定?
家里是否还有其他人也有类似的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查?
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吗?
治疗多久之后可以痊愈?
是否会留有后遗症?对生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与普通流感有什么区别?
吃鸡肉会感染禽流感吗?
老人和幼儿感染后病情是否更严重?
今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治疗和并发症治疗。此外,还可使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治疗发热和疼痛;根据患者的疾病分型和分期,采用中药方案联合治疗。
最终,感染 H9N2、H7N7、H7N2、H7N3 者大多预后良好,而感染 H5N1 、H7N9 者预后较差。影响预后的因素还与患者年龄、是否有基础性疾病、是否有并发症,以及就医、救治的及时性等有关。
抗病毒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有助于减轻疾病严重程度、预防严重并发症和降低死亡危险。抗病毒药物治疗及早使用(发病 48 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效果更好。
抗病毒药物通过阻断病毒在人体的复制来发挥效果,常用药物包括奥司他韦 (oseltamivir)、扎那米韦 (zanamivir) 和帕拉米韦 (peramivir)。
对可能存在禽流感病毒暴露的人员(如患者家人、医务人员、与病禽有密切接触者),也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这种药物预防应在暴露后立即开始,并持续 7~10 天。
中药治疗
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疾病分型和分期,采用中药方案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改善高热、咳喘、憋闷等症状;改善免疫功能,控制肺纤维化。
支持治疗、并发症治疗
卧床休息,维持人体代谢,保护消化道黏膜,加强营养支持,尽可能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积极治疗并发症:
某些患者可能出现细菌性肺炎,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可使用呼吸机来改善呼吸。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进行透析以维持肾脏功能。
日常注意
确诊或疑似患者都必须隔离治疗,同时对患者周边的禽类或制品进行扑杀或销毁。
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都必须住院,进行隔离治疗,直至确定没有传染性方可解除隔离。
患者住地或工作单位的其他家禽,政府部门会组织进行扑杀或销毁。
患者的亲属或同事需要进行隔离检疫,密切监测。
患者应保持休息,多饮水,健康饮食。
预防
避免接触疫区活禽及其排泄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妥善煮熟禽肉等有助于预防人感染禽流感。
如何预防禽流感?
制备预防禽流感的人类疫苗、制定疫情防控计划、扑杀病禽、清理家禽农场及交易市场,都是国家卫生防控层面应对禽流感的措施。
下列措施能够减少感染禽流感的机会:
如果居住在禽流感疫区,或者前往禽流感疫区旅行:
避免前往家禽农场和家禽处理厂,避免与鸡、鸭、鹅等密切接触。
避免前往活禽交易市场。
远离禽类排泄物或分泌物。
避免触摸家禽。
如果曾经接触过禽流感病毒,应接受医生观察 10 天,以及时发现疾病。
医生可能会使用药物来降低患病风险。
如果要前往禽流感疫区旅行,在离开至少 2 周之前注射普通流感疫苗。这样做不能预防禽流感,但有助于预防普通流感,从而避免同时感染禽流感和普通流感。
经常使用肥皂和温水洗手,或使用杀菌洗手液,保持双手清洁。购买洗手液时,应选择含有酒精的产品,这类洗手液清洁效果最好。
不要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蛋类或禽肉,但可以放心进食妥善煮熟的蛋类、鸡肉、鸭肉和火鸡肉,加热可以杀灭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