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回肠注是指连接空肠和盲肠的一段小肠。回肠恶性肿瘤是指发生于回肠的恶性肿瘤,分为癌、类癌、恶性淋巴瘤和肉瘤四种类型。
小肠恶性肿瘤约占胃肠道全部恶性肿瘤的 2%~3%,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约 2 倍,在 45 岁以后患病率上升,60~70 岁较多。
本病具体病因未明,部分肿瘤的发生可能与腹腔疾病、遗传性疾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型腺瘤性息肉病等)、克罗恩病有关。
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腹痛、肠梗阻、发热、贫血、消瘦等。
回肠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困难,作出诊断时肿瘤往往已处于进展期或出现远处转移。
回肠恶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需依据肿瘤病理类型等。
症状
回肠注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回肠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肠梗阻;
腹痛;
消化道出血,如便血;
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
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
病因
具体病因未明,部分肿瘤的发生可能与腹腔疾病、遗传性疾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注、家族型腺瘤性息肉病等)、克罗恩病有关。
就医
回肠注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一般难以被发现,若出现腹痛、便血,不明原因的乏力、消瘦,或排便习惯发生改变等,请及时就医,以排除恶性肿瘤。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内科
消化内科
腹部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回肠恶性肿瘤?
对于疑似回肠恶性肿瘤的患者,医生可以通过小肠癌钡剂造影,胶囊内镜、剖腹探查等方法辅助诊断。
小肠癌钡剂造影:小肠钡剂造影可显示小肠疾病的部位、范围等,但阳性率较低。气钡双重造影法,特别是插管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使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诊断率提高 10%~25%。
胶囊内镜:胶囊内镜只有曲别针样大小,检查时患者只需像吞服药物胶囊一样吞服胶囊内镜,穿着数据记录仪背心。吞服胶囊后,经医生检测确认胶囊进入小肠后即可离开医院。整个检查过程需要 8~10 小时,检查后胶囊从肛门自行排出。胶囊内镜具有安全、无创、依从性好等特点,但其也具有不能进行病理检查和内镜下治疗的缺点。
剖腹探查: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对人的损害也是最大的。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哪些症状?严重程度如何?已经出现了多久?
有没有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家族型息肉病等病史?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饮食、作息是否规律?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饮食方面有什么偏好?
有没有直系亲属也患恶性肿瘤?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做手术吗?需要化疗吗?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有传染或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
回肠注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是应尽早手术,恶性肿瘤术后应辅以化疗,对放疗敏感的类型可联合放疗以提高生存率。
药物治疗
回肠恶性肿瘤应依据病变类型来决定药物治疗方案,具体还需医师制定。
回肠癌可选用氟尿嘧啶、顺铂、长春新碱。
基质瘤可选用格列卫。
恶性淋巴瘤应根据病理组织学类型选用相应的化疗方案。
手术治疗
早期手术是最有效和最可靠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对于行各项检查后诊断不明确,临床上又高度怀疑是小肠肿瘤者,须尽早行腹腔镜或剖腹探查。
放疗
对放射治疗敏感的肿瘤,可采用术中内照射和术后外照射的方法进行放射治疗,以消灭残留的瘤组织而提高疗效。
日常注意
病情观察:治疗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伤口敷料的渗血、渗液及引流液的情况;观察病人排便的性状、次数及腹部有无不适,有无腹泻注、便秘、肠梗阻。
饮食护理:术后禁食 2~3 天,禁食期间,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应用抗生素;待肠蠕动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停止胃肠减压,进少量流食,如无腹胀可进半流食,1 周左右可进软食,2 周后可进少渣普食。
早期活动:术后平卧 6 小时,如无禁忌改半卧位,争取早期离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防治肠粘连。
预防
回肠癌尚无明确预防方法,重点是规律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