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泥沙型胆结石
概述
胆囊结石是胆汁中胆固醇和(或)胆色素析出形成结晶,并逐渐凝聚增大,沉积后形成结石。泥沙样胆囊结石(Sand-like Gallstone)是胆囊结石的一种特殊类型,由胆红素沉淀引起,呈大小不一的泥沙样,多为原发性胆管结石。
目前,关于泥沙样胆囊结石的流行病学资料暂缺。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胆囊结石的患病率约为 2.3%~6.5%,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人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结石的形成主要与胆固醇/胆汁酸浓度比的改变和胆汁淤积有关。泥沙样胆囊结石的具体成因仍不完全明确,与饮食习惯、基础疾病、既往手术史、家族史,甚至个人体质都可能具有相关性。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有临床表现者也较少发生胆囊结石典型的胆绞痛,临床主要是并发症的表现,包括腹痛、发热、呕吐、黄疸等。
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由于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首先需要控制基础疾病,其次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患者需要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危害以其并发症为主,这些并发症大多是急性的,病情进展快,很可能最终进展至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相应处理。
最重要的预防手段是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并进行规律的体格检查。由于可能发生多种不同的并发症,需要患者在发生相应症状时,及时就医。
症状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有临床表现者也较少发生胆囊结石典型的胆绞痛,以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为主。胆囊结石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此外,泥沙样胆囊结石呈大小不一的泥沙样,极易发生胆囊管嵌顿、胆囊坏疽、胆囊穿孔、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
泥沙样胆囊结石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
发热、寒战。
腹痛。
黄疸。
恶心、呕吐、嗳气(打嗝)等。
餐后上腹饱胀。
持续性上腹部及肝区钝痛或隐痛。
泥沙样胆囊结石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由于泥沙样胆囊结石呈大小不一的泥沙样,因此,结石易嵌顿在整个胆道系统的各个部位,如肝内胆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处胰管开口等,继而发展为不同的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胆囊穿孔:表现为突然出现右上腹部剧烈疼痛,疼痛较局限,并伴有恶心、呕吐等,胆囊穿孔合并感染出现化脓性腹膜炎累及全腹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全腹剧烈疼痛等,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
胆管梗阻:主要表现为腹痛、黄疸。腹痛主要为右上腹持续性钝痛,与典型的胆绞痛不同,当结石发生嵌顿时呈上腹部剧烈疼痛。黄疸的程度与胆总管结石的情况密切相关。泥沙样胆囊结石可引起胆总管结石梗阻,也可引起肝内胆管梗阻。此外,当泥沙样胆囊结石继发感染时,胆道系统发生炎症水肿,同样能引起胆管梗阻。
急性胆管炎:主要症状为 Charcot 三联征(腹痛、发热、黄疸),严重者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表现为 Reynold 五联征(腹痛、发热、黄疸、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精神症状)。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刀割样上腹痛,呈进行性加重,并向背部、胁部放射,严重者可能出现高热、休克、黄疸、腹胀、皮下瘀斑,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肠源性细菌感染: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和非胆囊手术对照者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 72%、44% 和 16%,而胆总管结石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的细菌检出率高达 90% 以上。
病因
泥沙样胆囊结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确,可以确定的是,泥沙样胆囊结石与胆固醇/胆汁酸浓度比的改变和胆汁淤积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可能与个别地区和种族的居民、女性激素、高脂肪饮食、糖尿病、部分消化系统手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遗传性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等具有相关性。
泥沙样胆囊结石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性别: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发病率是男性的 3~4 倍。雌性激素在胆固醇代谢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雌二醇(雌性激素的一种)能够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减慢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增加胆囊黏蛋白的分泌;孕激素能够松弛胆囊平滑肌,致胆汁淤积。
年龄:老年人患病率高于年轻人。一项大型调查显示,70 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超过 10%。
地域:个别地区和种族的居民高发,可能与当地饮食习惯相关。
既往史:脂代谢异常疾病(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胆红素代谢异常疾病(溶血性贫血等)可能影响人体内胆红素的代谢循环,进而诱发泥沙样胆囊结石。此外,部分消化系统手术后,如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回肠末段疾病和回肠切除术等,需要再手术过程中改变胆道原有的解剖结构,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解剖位置关系,易发生胆汁淤积。
遗传因素:该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家族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提示与遗传因素相关。
其他个人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长期高脂高热量高胆固醇饮食、缺乏运动等。
哪些人容易患泥沙样胆囊结石?
性别:女性高于男性。
年龄:老年人高于年轻人。
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影响体内雌性激素水平。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提示个别地区和种族的居民高发。
饮食习惯: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长期高脂高热量高胆固醇饮食与该病明显相关。
既往史: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肝硬化、溶血性贫血、部分消化系统手术后。
家族史:有该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高。
就医
多数泥沙样胆囊结石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在常规体检时腹部超声发现,部分患者以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为主,包括腹痛、发热、呕吐、黄疸等。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常规体检腹部超声发现有泥沙样胆囊结石。
出现典型胆绞痛或上腹部不适,休息或服用解痉药物可以缓解。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并发急性胆囊炎:出现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向右肩背部放散,伴恶心、呕吐、发热等表现。Murphy 征阳性(右上腹压痛,深吸气或咳嗽时,放于右肋下的手指会触到肿大的胆囊,患者会因疼痛突然终止吸气),如发生胆囊穿孔还会出现休克表现。
并发急性胆管炎:出现 Charcot 三联征(腹痛、发热、黄疸)或 Reynold 五联征(腹痛、发热、黄疸、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精神症状)。
并发急性胰腺炎:出现突然发作的刀割样上腹痛,呈进行性加重,并向背部、胁部(胸侧部)放射,严重者可能出现高热、休克、黄疸等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普通外科(肝胆胰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
医生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病情,加之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得出诊断结果,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腹部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可达 95% 以上。超声检查可发现胆囊年或胆道系统内有强回声团块,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后方伴声影,可能伴有胆管扩张。当合并慢性胆囊炎时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壁厚≥ 3 mm)、毛糙。同时,可以明确梗阻性黄疸的原因、鉴别诊断其他胆道疾病。
腹部平片:对泥沙样结石意义不大,但可以发现含钙结石。
胆道造影、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可明确胆管有无狭窄、扩张、充盈缺损等病理改变。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明确胆管有无狭窄、扩张、充盈缺损等病理改变,同时能够对胆道疾病进行相应的处理。
胆道镜检查:手术中或手术后行胆道镜检查,能够明确是否存在结石残留、胆管狭窄、局部出血等问题。
CT、MRI 等影像学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即 MRI)分辨率较其他影像学检查高,能明确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的程度、胆囊结石的分布等。此外,还能够观察到腹腔内胰腺的情况,明确泥沙样胆囊结石是否并发急性胰腺炎。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什么症状?严重程度如何?什么时候出现的?持续多长时间?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到其他医院就诊过?查过什么指标?
以前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有没有到医院就诊?
有没有慢性疾病?有没有药物过敏、做过手术?
有没有直系亲属也有类似的情况?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饮食方面有什么偏好?
有没有服药?服用什么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泥沙样胆囊结石的?严重么?能不能治愈?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是不是需要手术?手术有哪些并发症?手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治疗
对于泥沙样胆囊结石的患者,应按是否有症状、是否有并发症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目标为祛除病因、缓解症状、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
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UDCA):
熊去氧胆酸能够减少胆汁中胆固醇的分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重吸收;使胆固醇结晶溶解,溶石利胆;减少胆囊黏蛋白的分泌,降低胆汁流的黏度。
口服 UDCA,对胆囊功能正常的 X 线检查阴性的胆固醇结石患者,有较好的溶石作用。推荐 UDCA 剂量≥10 mg·kg-1·d-1,应连续服用 6 个月以上。连续服用 12 个月后腹部超声检查或胆囊造影无改善者即应停药。
消化酶类药物:缓解嗳气、腹胀、脂肪餐不耐受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如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米曲菌胰酶片等其他消化酶类药物治疗。
利胆药物:如茴三硫等,促进胆汁分泌。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针对合并上腹痛的患者。如匹维溴铵,能够直接作用于 Oddi 括约肌表面的钙离子通道,从而缓解 Oddi 括约肌痉挛。
解痉药物:针对出现明显胆绞痛的患者。如阿托品、山莨菪碱(654-Ⅱ)和间苯三酚等。
抗生素:用于出现肠源性感染的患者。
中医中药治疗:柴胡、枳壳、郁金、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白术、泽泻、大黄、蝉蜕、僵蚕、姜黄、虎杖、威灵仙、延胡索、夏天无等药物。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包括:上腹部疼痛无缓解或反复发作;胆囊壁厚度≥4 mm,或胆囊壁局部增厚或不规则;胆囊壁呈陶瓷样改变;胆囊结石逐年增多和增大或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者,合并胆囊功能减退或障碍。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只能缓解病情,并不能解决胆囊结石的根本问题,常需二期行胆囊切除术。仅适用于高危高龄患者,尤其是合并手术禁忌证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TCBDE):利用胆道镜进行胆道探查趋势,能够保留胆总管的完整性,术后无需留置 T 管。适应证范围受胆囊管解剖形态、结石大小及部位等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LCBDE):取石率超过 90%,安全、并发症少,能够有效降低结石残留的风险。适应证较为广泛,一般认为基础状态良好能进行开腹手术的患者即可采用此手术治疗。但是,术后需要留置 T 管引流胆汁 2 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总管取石术(ERCP):微创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过程中需要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术后可能出现肠液返流、切口出行、胰腺炎、消化道穿孔、结石嵌顿等并发症。
疾病发展和转归
泥沙样胆囊结石病程较长,病情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处理不当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早期干预、早期预防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日常注意
泥沙样胆囊结石的发生与日常注意习惯密切相关。泥沙样胆囊结石患者应当建立健康的日常注意生活习惯,控制泥沙样胆囊结石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控制基础疾病:遵循医嘱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水平。
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疾病进展情况。
预防
泥沙样胆囊结石与性别、年龄、既往基础疾病、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环境因素在泥沙样胆囊结石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泥沙样胆囊结石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需要人们注意预防泥沙样胆囊结石的发生。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等。
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控制基础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遵循医嘱合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水平。
规律体检,尤其是已有相应基础疾病、明确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健康人。